爲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首先,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沒能橫掃六國,否則也就不會有六國後在鉅鹿四野駐紮的救趙之兵,同樣也不會有鉅鹿、棘原之敗。

其實從兵力上,我們就能看到章邯在出關平叛過程中的巨大損耗。

章邯領關中刑徒出兵,以驪山刑徒而論,多時有70萬人,在邯鄲城下又聚集了自常山南下的王離所部,王離之前為上郡的蒙恬裨將,其部下,也應該是當時駐防長城的軍隊,這支部隊,極盛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30萬,一種是10萬,都是蒙恬北逐匈奴的兵力。

也就是說,理論上,兩軍最多有100萬之巨。

但是,在漢代劉敬勸諫漢高祖時已經提到,長城以內河南地的“新秦中”移民多為關東人,趕上秦末大亂,紛紛逃亡,使得此地殘破不堪,而秦軍是義務兵役,人口少,則兵源少,王離帶走的,絕對到不了30萬人。

所謂“長城兵團”、“南越兵團”加起來老秦人80萬的說法,其實都是不懂行的扯淡,很明顯這些地方屯戍的,是天下各地的戍卒,而不是什麼“純血”老秦人兵團。

章邯所部的刑徒,其實也面臨類似的情況,比如劉邦押送刑徒就因為逃亡而不得不落草為寇,也就是說,在秦朝管理出現鬆弛的情況下,其總人數不可能觸及極盛時代的理論最高值。

而在章邯戰敗後,降兵仍有20多萬,歷次戰事的損耗或者藉機逃亡,已經達到理論最高值的3/4,哪怕我們說秦軍總數沒那麼多,也可能達到了1/2。

就此而言,章邯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畢竟項羽入函谷關時,已經是40萬諸侯兵,當他將六國諸侯的援趙軍整合到一起時,已經是章邯、王離所部秦軍的一倍左右。

所以,章邯輸的不冤,也輸的必然。

再來說對劉邦的戰爭。

要知道,章邯只是三秦王之一,其地盤是秦國的西部,特意被剔除了咸陽,如圖所示:

而關中地區最富庶的部分,恰恰是咸陽、櫟陽等地,這塊是在塞王的手裡,而章邯看似地盤最大,人口也就比翟王多一點罷了,關中精華根本不在手中。

而劉邦的軍隊,卻是聚合了6萬人左右的自願跟隨者,凝聚力,遠非雍王章邯的草臺班子可比。

哪怕如此,劉邦漢元年四月入漢中,漢元年八月出陳倉,漢二年三月已自臨晉渡黃河東出,整個戰鬥很輕鬆的樣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章)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章邯其實是打了兩次會戰戰敗,才退保國都廢丘,而且還堅守了一段時間,這就意味著章邯手裡有兵,也曾抵抗,但國力、兵力不足,打不過劉邦,項羽也沒有西援,最後就涼涼了。

說到底,如果章邯真是秦王,擁有三秦的力量,遏制劉邦還是有可能的,但是隻有相對偏遠的雍地,兵力別說和當年出關中相比,就是和劉邦比,也差著檔次呢。


劉三解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

章邯當將軍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國,原因有下:

首先,當時秦雖無道,然兵力仍然強大,章邯本身又是個不世出的名將,能征善戰。可是反秦起義軍都是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明朝學者胡應麟這樣評價章邯:“章邯,白起之亞也”。才能僅次於戰國名將白起的章邯,他面對的卻是一些無能的對手,陳勝吳廣,周文田儋等等,這些起義軍通通缺乏全局戰略觀及統攝觀,亂成一團,沒有能力駕馭瞬間萬變的戰場。起義軍當中唯有項梁等人因為是名將之後,頗懂戰術,然而項梁因為太過輕敵,被章邯襲擊身亡,實在可惜。

再次,陳勝吳廣等起義軍只會召秦反秦,卻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更沒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反秦勢力也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當時神勇善戰的章邯率領的又是勇猛的“刑徒”之軍,再加上秦軍其他力量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起義軍連連出錯,而章邯又準確出擊,一路勢如破竹擊破起義軍,先在戲水滅周文軍,後又破吳广部將,再破陳勝軍,又殺魏咎,滅田儋項梁等,簡直是一氣呵成,水到渠成。

但是,章邯被封為秦王后,連劉邦都打不過絕對不是偶然的。

首先,儘管時為雍王的章邯駐守關中,然而人心已失。

章邯最大的問題是投降項羽後,沒有極力保護降軍,反而被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消息傳來,關中百姓無不咬牙切齒,對章邯恨之入骨。而對章邯犯下的這個錯誤,韓信也是看在眼裡的。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軍跟劉邦對策時,曾這樣評價章邯等三王:“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人,獨邯、欣、翳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韓信的意思是說,章邯等三王害秦軍二十萬降卒被坑殺,關中父老早恨死他們三人了,現在即使項羽封他們為三秦之王,但是秦民沒有人再擁護他們了。

其次,劉邦深得關中百姓擁戴,渴望其重返關中為王。

劉邦是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按當時楚懷王的義約,他應該被封為秦王,然而後來被項羽所忌,才貶往漢中之地當漢王。劉邦儘管為漢王,卻被關中秦民所喜歡,因為劉邦進入關中時,沒有搶劫掠奪百姓,而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恢復秩序, 也正如,極得關中百姓民心。所以當劉邦面對項羽大軍的壓迫不得已離開咸陽還軍霸上時,關中百姓夾道為之送行,都渴望他回來當他們的秦王。

再次,章邯面對的對手是韓信輔助的劉邦,自然要敗。

在整個秦末漢初,韓信是戰無不勝的將軍,章邯是敗給項羽而得名的,可韓信後來是因為打敗項羽而名震千古的。章邯面對韓信輔佐的劉邦,自然就不是人家對手。

最後,章邯太過輕敵,致其失敗。

章邯以為,劉邦已經燒掉棧道而無東還之心。可是後來韓信派樊噲等人明修棧道時,章邯卻只是加強防守,以為這樣劉邦無論如何也走不出來。不料,人家來了個暗渡陳倉,卻將他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只好退守廢丘,守城一年後被劉邦派人灌水攻城,終於防守不住,只好自殺了結。

由此可見,章邯當年橫掃六國絕不是偶然的,而後來被劉邦橫掃更不是偶然的。正所謂形勢比人強,形勢不同,人的成敗也自然有所不同。


月望看歷史


章邯橫掃六國的時候,主要是打陳勝吳廣的軍隊,那時候的起義軍剛有苗頭,還沒有成為火候。畢竟秦軍的主力還在,原來蒙恬修理長城的三十萬秦國精銳還在。

這時候的秦國是有家底的,他們的底氣是比較足的。

雖說當時章邯用的兵,全部是由給秦始皇修理皇陵的人組成的,可以說這些人都是烏合之眾。

但是,章邯給他們承諾過,只要參軍殺敵,他們之前犯的法就一筆勾銷,打了勝仗之後,還有可能封侯加爵。

這對於這些即將死在修皇陵路上的刑徒來說是一個人生的機遇,活命的機遇,建功立業的機遇,所以他們上了戰場,殺氣敵人來就格外的賣力。

再加上章邯是秦末少有的名將,他只要稍微點撥一下這一夥人,他們就會成為虎狼之師。

這時候章邯率領刑徒打的那一夥起義軍主要是周文,周文是陳勝旗下的一個將領,他在陳勝這裡只是領了一個反秦的證書,也就是一個可以招兵買馬的證件,就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時候天下人都對秦朝不滿,所以周文的部隊一下就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周文領著這幾十萬人打到了戲水,戲水距離秦朝都城咸陽還有幾十裡地。

就在秦朝的生死關頭,章邯帶領著這夥刑徒殺了出來。

要說章邯的部隊是刑徒,那周文的部隊就是烏合之眾了,所以,三兩下章邯的軍隊就把周文的部隊給打敗了。

周文逃跑,章邯在後面緊追不放,不得已周文被逼自殺。周文大敗,章邯大勝。

章邯帶領這夥刑徒由關中殺到了中原,先是吳廣被他們給殺死,再是陳勝被幹掉。

陳勝死後項梁緊接著也敗在了章邯的手下,項梁被章邯的部隊殺害。這時候的章邯大有橫掃六國之勢。

可是,再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後,秦王朝已經爛成一鍋粥了,不得已章邯投降了項羽,項羽分封他為雍王,讓他駐守關中之地。

到了劉邦和項羽角逐天下的時候,劉邦已經擁有了韓信。

韓信帶領劉邦的部隊殺出了漢中,來到了關中。這時候關中之地,正是名將章邯在把守。

韓信和章邯避免不了有一場硬仗要打,可以說這一仗韓信一直是處於優勢的。

為什麼韓信會處於優勢呢?

因為韓信和劉邦是得民心的,要知道項羽在佔領咸陽城的時候,把城中的秦始皇的親戚全部殺害了,還把咸陽城搶劫一空,最後放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

對於,秦地的老百姓來說,項羽就是一個敗家子,整個大秦差不多都被他給禍害了,秦地的老百姓對項羽的恨是深入骨髓的。

劉邦在關中的名聲就好多了,他剛到關中的時候是秋毫無所犯,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百姓都等著盼著他回來呢。

所以,等關中的老百姓一聽說劉邦從漢中殺出來了,他們就積極的加入到劉邦的軍營之中。這時候劉邦的騎兵全部是有秦地的人自願組成的。

劉邦的軍隊差不多都是南方兵,南方是沒有騎兵的。

章邯雖說是老秦人,但是他畢竟是項羽封的王。只要是項羽的人,就是秦地的敵人。

章邯連連吃敗仗,最後被韓信圍困在了廢丘。

就是在廢丘城,章邯守城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最後因為糧草給斷了,項羽根本沒法來就他,因為這時候的項羽正陷在齊地不能自拔呢,所以,最後章邯不得不自殺。

這就是章邯打不過劉邦,打不過韓信的原因。


史學達人


章邯是大秦帝國最後的一個名將。

他以少府身份拜將,率人奴子出關中,將率領幾十萬義軍的周文打了個落花流水,而後又乘勝追擊,打得復起的六國毫無還手之力,魏王魏咎和齊王田儋雙雙戰死,陳王陳涉和趙王武臣被臣子殺死獻祭於秦,楚國實力派人物項梁在定陶戰死。

而後,鉅鹿之戰中,章邯因收到秦二世胡亥和相國趙高的猜忌,擔心無緣無故沒了性命,便率二十萬兵卒投降了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

雍是秦故地,三秦大地之一,章邯被封為雍王,某種意義上就是被封為秦王,或許在項羽的心中,已經勾勒出秦人治秦、齊人治齊,同時他作為天下共主身份而存在的天下一統格局。

雖然章邯被封為雍王,雖然章邯曾是橫掃六國的名將,但在章邯面對劉邦所率領的漢軍時,竟然變得不堪一擊,只能退守到廢丘等待項羽的救援。

當章邯躲進廢丘的時候,劉邦竟然沒搭理章邯,率領漢軍大部隊和諸侯聯軍去打項羽老巢去了,彭城之敗後,惱羞成怒的劉邦回到關中,乾的第一件事便是徹底幹掉章邯解氣。

為何昔日橫掃六國的章邯連個小小的劉邦都打不多,甚至連剛剛在彭城遭遇重大失敗的劉邦都打不過?

說起來呢,被封為雍王的章邯和做秦將時的章邯已經不一樣了。

章邯做秦將時,幾乎得到整個秦朝政府和社會的支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情懷,秦軍將領多年帶兵的豐富經驗,秦政府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秦政府源源不斷的糧草……等等等等,都是章邯所具有的優勢。

而章邯當時的對手,則是草臺班子一般的六國,當時六國的實權人物,大抵沒有豐富的治民和帶兵經驗,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六國更為劣勢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時間沒能力建設出秦國那樣強大的文書系統,組織動員能力極度低下,靠人治、靠威望來打仗,怎麼打得過靠情懷、靠經驗、靠制度的章邯呢?

等到章邯成為雍王時,敵我實力的轉換已完成,劉邦的隊伍已經在蕭何、韓信等人的改造下,由那個身經百戰的義軍轉化成既有信念(東歸)又有經驗(實戰積累下的)還有制度保障(全面拷貝秦制)同時又不缺糧草和裝備的正規軍,反觀章邯,既失去了二十萬能征善戰的子弟兵,又不得秦人民心,還失去了強大的後援,怎麼可能打得過劉邦呢?

戰爭,既靠將軍在戰場上的謀略和拼殺,也靠後方高效而穩固的支持。

戰爭,從來都不止是一兩個將軍的事。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遙望燕園


首先從章邯自身所處的實力分析,當將軍的時候所率領的是全秦之精銳實力,更是以全國敵一域,將士都是身經百戰之士,而其中有不少隨著秦王贏政征服天下之軍,所向披靡也自然不在話下,而且六國軍隊多少對秦軍有怯弱之心,戰未開則勝負已分.

而六國軍隊分析,屬於雜牌軍,都是些什麼人,是被秦王政打敗的人,對秦國軍隊心生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的,一群烏合之眾怎麼面對虎狼之師,章邯能橫掃六國一是仰仗秦王之威,二是所率領的是精銳的虎狼之師!橫掃六國自然不在話下,如果連這都贏不了那麼章邯也真不配當大將軍!

再說說為什麼當秦王時候為什麼打不過劉邦,首先章邯不是敗給了劉邦而是敗給了韓信!

首先分析章邯自身,首先在項羽滅秦之後坑殺了20萬秦軍精銳,至此秦軍主力軍已經損耗殆盡,再者項羽分封諸王並非將秦地全部分封給了章邯,而是將三秦之地一分為三,章邯被封為雍王,所擁有的軍隊已經和當將軍時候不可同日而語啦,而從信念上也沒有了必勝的信!

再者說說劉邦,劉邦封了韓信為大將軍,說到韓信雖然剛開始無人識,但是在以後的戰爭中可以看出實力非他人所能及,被譽為兵仙,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在那個時代論打仗相信沒人是韓信的對手,加上劉邦軍營在屬地臥薪嚐膽操練士兵全軍上下同仇敵愾想走出蜀地,而且第一戰韓信採用了疑兵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來迷惑章邯,讓章邯為開戰已丟失陳倉重地,未戰已敗!

這就是章邯為何在當將軍能橫掃六國,當王之後敗於劉邦封原因!


百川影評


我認為不是章邯本事變小了,而是手裡的兵變弱了。他與六國征戰一度坐擁20萬強兵,結果都被項羽給殺了,就封雍王時——不是秦王——差不多是個光桿司令。劉邦有精兵10來萬,還定三秦的時間又很快,來不及招兵買馬的章邯本事再大也無力迴天。

章邯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雖說橫掃六國有些誇張,叱吒中原總是有的。但風光的前提是有兵將支撐——不管是驪山刑徒還是不斷補充的正規軍,否則神仙也沒辦法。劉邦四月就封八月殺回,章邯短時內無法招募並訓練一支像樣的軍隊。再加上坑殺一事影響極壞,很難再有人甘心賣命——他倉促中組織的“輕車騎”輕易被樊噲擊潰就是證明。

這種情況下章邯能倚仗的只有不堪一擊的郡縣武裝,而且也沒多少——他與司馬欣、董翳三家分秦只得了兩個半郡,即隴西、北地和內史的一半。劉邦的兵都是剛剛經歷戰爭洗禮的精銳——包括項羽給他的3萬楚兵以及慕名跟隨的幾萬諸侯兵,嗷嗷叫著要殺回老家,跟驪山刑徒有一拼,章邯一路敗北也就不稀奇了。


路衛兵


章邯當將軍時,所代表的是整個秦帝國,雖然當時六國故地由於造反不斷而逐漸失去控制,但秦國故地還是牢牢被中央政府所控制,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擁有充足的戰略物資和財富,這樣就可以為章邯的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和器械,雖然說章邯的部隊大都是驪山的刑徒,但問題是,各個起義軍大都還是普通老百姓,而秦國卻擁有精銳的武器和鎧甲,單從單兵的戰鬥力上,秦軍就很容易勝過起義軍。

其次,起義軍雖然佔據了六國故地,但問題是,前期他們之間都是各自為戰,並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換句話說,章邯所擁有的,是整個秦國故地,而六國故地卻被十幾路起義軍給瓜分,如果是群毆,章邯自然打不過起義軍,但如果是一挑一,顯然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夠和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相抗衡。更何況,章邯的後方,還有王離的二十萬正規軍隨時支援,在這種背景下,章邯自然可以橫掃六國。

但等到章邯當上秦王后,情況早已經完全不一樣,首先章邯原來的秦國部隊,幾乎都已經被項羽給坑殺了,單從部隊人數上來說,章邯就已經不再是天下第一實力派了,甚至連前五名都排不上,而當時的劉邦,卻是實實在在的天下第二實力派。其次,在項羽進入咸陽後,不僅把咸陽的財富給搬空,還對關中的各大軍事要塞都進行了毀滅者的破壞,秦國故地的防禦能力和後勤能力都大大降低。

第三,當時的章邯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三分之一的秦王,因為關中地區,還有司馬欣和董翳兩個王存在,三個人相互鉗制相互制約,甚至在劉邦打算進攻關中時,他們三人還在相大打出手。在這種背景下,章邯既要抵禦劉邦,又要提防司馬欣和董翳,而自己本身擁有的實力又著實有限,自然無力與劉邦抗衡。事實上,不僅僅是章邯,當時除了項羽之外,恐怕沒有哪一路諸侯敢說自己可以獨自挑戰劉邦?


小玲子說點史


回答問題之前,我看很多朋友懟題主說,章邯沒有做秦王,這不假,但是題主的說法也沒有不妥,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章邯、司馬欣、董翳號稱三秦王。


親愛的朋友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先先讓我們回答一個問題。

領導是傻x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你將很難理解這個問題。


劉邦的前半生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不但沒有什麼能力,還要被人看不起,每當劉邦走上街的時候都會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看哪劉家的老三又出來了指不定要幹什麼壞事兒,呵又去曹家寡婦串門子、喝酒去了,指不定要出什麼岔子。


觀眾老爺,關於劉邦的這點感受,本人是有些切身體驗的。年輕的時候,因為鄰村的小妹打過架,為了和臨村的狗蛋爭奪當地年輕人的霸權約過架,透過東頭的狗,摸過前街的雞。於是每次一群人上街就是這樣,一群人拿手指頭戳你的後脊樑,怕是又要搞出什麼亂子了。


你咋不學學你二哥,好好種地,這是劉老漢對老么的評價,這時候的劉邦除了一堆雞鳴狗盜的兄弟,啥都沒有。


要不是被逼的誰會造反啊?項羽可能會,張良可能會,劉邦不會!劉邦有什麼啊?憑什麼造反啊?造反有啥好處啊?不管怎麼算都不值得。被逼的反了之後,你看那些聰明人,蕭何、曹參哪個不比劉邦人精,那個不比劉邦混的好,他們不敢反,一個個硬要推劉邦,槍打出頭鳥的道理誰不懂?既然這樣劉邦當了頭頭兒,只有一個要求,你們得聽我的。


造反這事兒就是為了活命,卻是越鬧越大了,說真的這段時間劉邦沒敗過,攻胡陵、下方與、大戰豐邑,那一戰劉邦都沒熊,就是被雍齒在背後射了一箭。


這時候劉邦應該還算是個小刺漏。沒人能想到劉邦後來那麼牛,劉邦自己都不信。不過還是被逼的。項梁死了之後,秦軍勢大,可是義軍要想發展還是得西征,不然就是自取滅亡。義軍裡面人精、人傑啥沒有,就讓劉邦西征,劉邦有什麼能力啊,比得過哪些楚國的大人物?比不了,比不了!劉邦還是去硬上了!


結果誰想的到,劉邦進了咸陽。這時候劉邦很厲害了軍十萬。這時候我們回頭再看那些事兒,這是一步步逼著劉邦刷經驗呢!


本來說好的,先入咸陽的是關中王,可是項羽不敢啊,他怕劉邦,為啥怕?我們得自己想。就讓劉邦去漢中,一個盆地裡面,這地方易守難攻,說白了就是不好出門,劉邦還乾脆燒了棧道,表示老子過去打算待一輩子。


這時候劉邦的手下有什麼?不簡單了

沛縣那幫子老兄弟也人五人六了,曹參,周勃,灌嬰,樊噲那個不是獨擋一面的人物。

蕭何、張良、韓信那個不是人精?


這時候劉邦想的是幹掉項羽,章邯?呵呵只不過是路邊上的一塊石頭!


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

帶著死而不僵的秦軍去打當初的劉邦可以沒問題!

當雍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這時候你章邯還能代表秦軍?不能,您老帶的親兵被項老爺坑了,而且您老還投降了項老爺,您要說自己還代表秦軍,老秦人第一個不服!而劉邦已經不是那個癟三劉邦?別把他當沒有本事的傻x。


韓信: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以上

目西


目西


公元前205年6月,曾經縱橫疆場,叱吒風雲的秦國大將章邯於城破之際拔劍自刎,結束了他這傳奇的一生。他的死是不甘心的,卻又是自我解脫的,韓信破三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役,至少對於劉邦的漢軍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章邯之死,其實很大一部分責任,項羽是要承擔的,在被圍困於廢丘之際,章邯堅持了半年之久,可是項羽的軍隊卻因為齊國事宜而被拖住,大軍來不及回援,致使章邯身死,三秦之地被漢軍佔據,有了穩固的大本營,有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強勢資本。

首先,對於題目中的“秦王”,我要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項羽在分封之時,將故秦之地分封給了章邯、董翳和司馬欣三人,此三人是秦朝降將,他們的封地被稱之為三秦之地,而章邯則被封為雍王,咸陽以西,建都廢丘,並不是所謂的秦王。

陳勝吳廣起義,章邯是被時勢而推向於歷史前沿的人物,周文百萬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逼咸陽,而國防軍隊一部分在長城駐紮、一部分在遙遠的百越之地,而關中地區除了駐守咸陽的少部分精銳之外,短時間之內很難調集勤王之師,也就是說關中兵力告急,在此之時,章邯的出現,直接促成了向驪山囚徒發放兵器和戰甲,臨時組成了一支大軍。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完全由囚徒組成的,其實不然,還有少部分的關中精銳作為大軍的骨幹,對大軍進行調度。

百萬大軍就這樣被章邯大軍所覆滅,從此開啟了他覆滅六國起義的戰爭,章邯所到之處可謂是一片大勝,這自然和章邯個人的軍事素養是脫不開關係的,可是更加脫不開關係的是秦軍銳士的強悍。殊不知始皇一統天下,虎狼之師可是 打出來的輝煌,這可謂是相輔相成的結果使然。

秦軍自變法以後迅速強大,這是因為其耕戰體系和軍功獎勵制度的根本關鍵,所以秦軍士氣旺盛,對於戰爭是渴求的姿態,以達到光宗耀祖,榮華富貴的最終目的,所以秦人強悍異常。秦自趙高專政以來,可謂是烏煙瘴氣,朝政腐敗,天下怨聲載道,秦昏庸卻銳氣不減,六國貌似強勢,卻是外強中乾,兵峰萎靡,如此對陣,起義焉能不被迅速的撲滅!

特別是在消滅項梁之後,章邯率領20萬大軍北上攻趙,並且調王離長城軍團20萬南下,形成對趙的圍困之勢,此役章邯是信心滿滿的,可是天算不如人算,中途殺出個力能扛鼎的項羽,戰場上九戰九捷,在章邯還未反應之際,就已經對長城軍團以毀滅性的打擊,主將王離被俘,這一度震驚了章邯,在兵峰強勢的楚軍面前,章邯選擇了避讓。

這一刻起,天下運勢大變,秦軍中原地帶也就只剩下章邯一支驪山主力軍團,可是戰場上的失敗,令趙高很是不滿,章邯、董翳和司馬欣都害怕會有殺身之禍,再加上戰爭中糧草問題的嚴重不足和朝廷的處處掣踵,國力的衰弱,朝政的腐敗,再三思慮之後,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而項羽也封其為雍王。

後來項羽怕秦軍會暴動,就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軍降卒,作為秦人大將,章邯是傷痛的,可卻無力迴天,在那時我相信他憎恨戰爭,憎恨自己。接著項羽又入咸陽殺子嬰,火殺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當然有些誇張了。但這都無疑觸動了章邯那顆脆弱的心,以秦人的20萬生命和秦都的大火換來的富貴,他章邯的心是痛的。

封為雍王之後,章邯很可能會意志消沉,而且面對秦人父老的憎恨,政治情感上他就是失利的,再加上項羽對咸陽關中大肆屠戮和焚燬,關中早已不復往昔,有點只是斷壁殘垣和經濟的慘敗。要想恢復當初,非一朝一夕之事,你說佔據著這片人心不歸附,經濟衰退嚴重,士氣低迷,章邯自己也萎靡不振,心有愧疚,而且後來面對的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襲之計,在如此環境之下,章邯戰場失利,退守廢丘不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嗎?

今非昔比,他率領的再也不是那支虎狼之師,他現在是項羽的降將,縱然軍事素養再高,沒有對稱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也都枉然!


歷史風雲天下


首先糾正一下,章邯為三秦之地的雍正,而非秦王。章邯敗於劉邦除了軍事才能不如韓信以外,鬥志的殆盡跟章邯之敗關係很大。在秦滅亡之前他做了一件錯事,便是投降項羽以至二十萬秦軍將士被項羽坑殺。這件事,不光讓他心寒,也讓關中的秦人為之心寒,而以仁義著稱的劉邦任用韓信為大將軍出奇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大敗早已心志消磨殆盡的雍正章邯。



首先章邯已非秦將章邯,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是因為秦二世昏庸,任由趙高操控。章邯在前線卻不受到趙高派來的監軍施壓和監控,以至徹底死心投降了項羽。然項羽也不是什麼善類,揹著他偷偷處決了二十萬秦降兵。投降項羽本以為軍中將士可活命,不至於被趙高陷害,不曾想到,項羽比趙高更殘暴,悉數斬殺所有秦降卒。這對於章邯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



投降被殺的二十萬秦卒,傳到秦人那裡,章邯是絕對逃不過與論關的,關中百姓不光恨項羽,也憤恨這個投降的章邯。而滅秦之後,章邯又在關中封了雍王,這個王難免對關中秦人有愧疚之心,封地秦人也免不了對他的投降而至二十萬秦卒被坑殺有憤恨之心。



其次,便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劉邦陣營的能力。自認為是統兵大將,而劉邦手下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在劉邦陣營的樊噲領兵修棧道之時,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樊噲那裡,壓根沒有想到漢軍找到了一條出關中的捷徑——陳倉道。以至漢軍從陳倉道出兵,將章邯打得措手不及,根本沒有防備的時間。

最後,退至雍都廢丘堅守而敗。這一敗跟人心向背關係巨大,章邯在廢丘堅守,無三秦之援兵。司馬欣和董翳離章邯最近,按理,關中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據,一損俱損;可見,關中之內無人援助章邯而坐視其敗亡。



可見,章邯不光心氣沒了,士氣沒了,還自以為是,最後連一個援手都沒有,敗於劉邦,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