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芬蘭之間有哪些恩怨?

輿地鏟史官


芬蘭在12世紀後期一直為瑞典的附屬行省,不過由於東部地區與沙俄接壤,所以文化及信仰都有別於西部地區。1808年,沙俄與瑞典為爭奪芬蘭領土爆發戰爭,隨後瑞典戰敗,芬蘭正式被納入沙俄的版圖,成為一個附屬國。十月革命後,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佈脫離沙俄獨立;而蘇維埃俄國在一個月後也在口頭上承認了芬蘭的獨立地位。到了次年,蘇俄支持芬蘭境內的布爾什維克成員發動起義,不過後來被鎮壓下去了。


曼納海姆

沙俄被蘇聯終結後,1920年10月14日,蘇聯與芬蘭簽署旨在和平相處的《多爾帕特和約》,1932年兩國又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兩國得以維持了十數年的和平局面。1938年,蘇聯與芬蘭交涉,願意以面積較大的貝柴摩地區割讓給芬蘭,而做為補償,芬蘭必須承認此前沙俄侵佔的包括卡累利阿地峽在內的小部分土地屬於蘇聯。而且還要求芬蘭拆除“曼納海姆防線”。芬蘭最終拒絕了這種無理的要求,而惱羞成怒的蘇聯也以此為理由,次年與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
芬蘭拍攝的反映蘇芬戰爭的電影《無名戰士》片段

蘇芬戰爭共持續了105天,蘇聯最終取得了勝利,不過戰爭期間蘇軍的傷亡人數超過20萬,雖然芬軍的傷亡僅有2萬左右,但是領土卻損失了10%。芬蘭戰後割讓給蘇聯的主要為一些島嶼和卡累利阿地峽的領土,同期蘇聯也支付了三億芬蘭馬克,相當於這些土地也是買的。1941年6月,入侵蘇聯的德軍使用反離間計促使蘇芬關係再次惡化,蘇聯率先對芬蘭採取了空襲,最後芬軍在與德軍的聯合作戰中奪回了包括卡累利阿在內的大部分丟失的領土。
德軍入侵蘇聯

佔領卡累利阿後,芬軍退出蘇德之間的戰爭,強行入侵蘇聯的德軍隨後在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打敗,捲土重來的蘇軍要求芬蘭軍隊從卡累利阿退回之前的邊界遭到芬蘭的拒絕,1944年,蘇聯與芬蘭爆發第二次“蘇芬戰爭”,戰爭持續了兩個來月,蘇軍損失超過11萬,芬軍的損失也達到了3萬餘,後期雙方陷入了非常膠著的狀態,此時芬蘭主動與蘇聯進行談判,願意與四面楚歌的納粹德國斷交來停止“二次蘇芬戰爭”,最終蘇芬兩國再次和好。

今年


6月,芬蘭海軍首次派出艦艇參加北約國家的“波羅的海行動2018”軍演

二戰後,因為地緣政治原因,芬蘭在制度上有些貼近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不過自身始終保持中立態度,而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都不承認芬蘭的這種冒牌貨。由於懾於蘇聯的強大,在1947年至1948年之間,芬蘭還曾多次在與蘇聯的領土劃分談判中進行大範圍讓步,領土面積也差不多退回到了第一次“蘇芬戰爭”後的那麼多。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芬蘭在制度上才徹底轉向了西方國家,1995年芬蘭正式加入歐盟,雖然沒有加入北約,不過芬蘭與北約的關係要比與俄羅斯的好。




芬蘭軍隊


梁無咎


芬蘭,是傳說中聖誕老人的故鄉,這個被冰雪森林覆蓋的國度在我們眼中一直是一個如童話般存在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冰雪國度,卻與俄羅斯帝國有著數百年的恩怨糾葛。



圖/聖誕老人村


強鄰之間

芬蘭人從公元8世紀就生活在今天芬蘭的國境內。不同於另外三個瘋狂的北歐小夥伴(維京人的挪威、瑞典與丹麥),芬蘭人長時間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公元12世紀,維京人的海盜風帆逐漸在大西洋上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成為基督徒的北歐教徒們在聖十字的指引下開啟了新的聖戰。


公元1154年,洗心革面的瑞典國王帶領著十字軍們向東征伐不信奉上帝的芬蘭土著,企圖將芬蘭納入西方天主教的勢力範圍。到13世紀中期時,芬蘭大部分地區納入了瑞典的統治之下,成為了天主教的轄區,與此同時,來自俄國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則將原屬芬蘭的東卡累利亞收入囊中。從此開始,芬蘭納入了中世紀歐洲的文化圈中,併成為了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對抗前線。


戰亂紛繁

從13世紀到18世紀,芬蘭長時期處在瑞典人的統治之下,芬蘭人不僅參與瑞典國王的選舉,甚至跟隨英勇的古斯塔夫一世開進了德意志參加三十年戰爭。如此長時間的瑞統時期給芬蘭人留下了深刻的歐洲天主教文化烙印,也使芬蘭人在文化心理上更加趨向於基督教西歐國家。



然而,從十八世紀的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野心就從未止步。在取得了聖彼得堡後,彼得一世開始乘勢向芬蘭地區推進,為自己的新都創造更大的緩衝帶與戰略縱深。1714年瑞軍戰敗俄軍,佔領整個芬蘭。1721年瑞、俄簽訂《烏西卡烏布基和約》,芬蘭東南地區為沙俄吞併,芬蘭史稱之為“大仇恨時期”。



圖/中世紀瑞典地圖


直到1742年,俄羅斯最終初步完成了對於芬蘭的佔領,從而開啟了芬蘭歷史上著名的“小仇恨”時代(1742-1943)。在芬蘭歷史學家的眼中,這是一段大部分被俄羅斯統治的屈辱時期,芬蘭雖然名義上作為獨立的大公國(1809年芬蘭合併進入俄羅斯),但大公之名一直為沙皇兼任,實際仍然處於俄羅斯的佔領之下。在俄羅斯人的眼中,芬蘭一直被作為類似於西伯利亞的荒原邊疆之地對待,芬蘭本土經濟則一直與瑞典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十月革命摧毀了俄羅斯帝國,同時也讓芬蘭得到了獨立。然而在地緣上處於西歐與俄羅斯中間的芬蘭仍然逃不過周邊大國的政治壓迫,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就向波羅的海三國與芬蘭發出最後通牒。與軟弱的立陶宛等三國不同,芬蘭選擇了對抗絕對優勢的蘇聯,並在蘇芬之戰中堅守三個多月而不敗。


1941-43年,芬蘭在納粹德國的幫助下展開第二次蘇芬戰爭,一度奪回上次戰爭中失去的卡累利亞地峽,最終因為納粹德國的戰敗而不得以與蘇聯媾和。



圖/十月革命之前的歐洲形勢圖


芬蘭作為一個地緣位置上橫亙於蘇聯與北歐之間的國家,必然會受到周圍強國的控制與干涉。由於本身地理位置與瑞典等北歐國家的聯繫與認同度更高,因此芬蘭在長期的戰略抉擇選擇了對抗俄國霸權的道路,與蘇聯結下數百年的恩怨。



圖/蘇芬戰爭中的芬蘭狙擊手


參考文獻:1. (芬蘭)奧斯莫·尤西拉 塞博·漢蒂萊 尤卡·奈瓦基維合著 張衛華譯,芬蘭政治史 1809-1995,中國經濟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