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沈春陽粉絲團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聊聊這個話題。

作為老師,我見過了無數千奇百怪的家長和孩子。

不同的家教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都是家教了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打孩子是暴力型,嬌生慣養孩子是寵溺型。

這兩種類型的家教培養的孩子,都不健康的。

打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弱懦自卑,順從沒主見,或個性叛逆。

我班上有個小林同學,這小男生性格內向,不愛和同學交往。特別是有同學招惹他的時候,脾氣暴躁,喜歡動手打人。因打架,他多次被學校處分。

後來,老師去家訪才知道,他的父親是鎮上賣豬肉的。父親天天醉酒,小林從小就經常捱打。他小學時候就膽小怕事,到了初中,脾氣卻變得越來越壞。他成了班上雙差生,初中沒有畢業就外出打工了。

這是被打出來的孩子,越打越皮,最後破罐子破摔了。

嬌生慣養的孩子往往嬌氣任性,自私蠻橫。

嬌生慣養的孩子,不懂感恩,獨立能力差。

我有個侄女就是這樣。父母對她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

在家庭,以她為中心轉。她從很小就表現極其自私懶惰。到了初中,連自己的內褲都要父母洗。她在家裡從來不做家務,自己房間不收拾,搞得象豬窩一樣。

父母是普通打工者,她似乎不會體恤父母生活的不宜。她看見同學玩筆記本,硬是要買8000多的筆記本電腦,父母省吃儉用為她買了,她卻用電腦天天玩遊戲。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這是嬌生慣養孩子的惡果。

社會上流行的“窮養兒子富養女”,其實是很壞的教育誤導。

總之,打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打孩子有時候是必須的,關愛孩子也是必須的,但要有度。

正確是家教應該是理性教育,家長循循善誘,以身作則,營造和諧的良好的家風。

——我是“小李滔滔”,謝謝您的關注,點贊,點評!


小李滔滔



這兩種類型孩子的對比,其實是兩種家庭教育方式結果的對比。


第一類:

“打出來”的孩子的父母是權威型父母,父母地位處於家庭的高位,孩子處於低位。

父母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要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以暴力解決問題,自己卻不善於進行反思和成長。


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反抗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個時候父母面對人高馬大、外形與成人無異的孩子也知道不能打了,但是他們這時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影響孩子,該怎麼和孩子溝通了。


最大的問題是,“被打大”的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會容易遇到親密關係之間溝通的困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以深度語言交流的方式去影響別人,也會習慣性的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自己的孩子甚至伴侶動粗。


第二類:

父母處於低位,孩子處於家庭的高位。父母某種程度上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滿足感,對孩子的要求低於孩子可以或者需要完成的程度。


這種孩子的安全感是比較充足的,相信父母非常愛自己。但是很可能對別人的需求不夠敏感,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在家庭以外的環境中與人相處的時候,對別人有過高的要求或依賴心理。


教養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單純地從這個孩子是打出來的、還是嬌生慣養出來的角度思考,我覺得根本沒有辦法去參考,你因為什麼打這個孩子?你為什麼嬌生慣養這個孩子?我只能說這兩種教養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用這兩種方式培養起來的孩子,我認為他們內心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失。遵循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科學育兒才是王道!


超級育兒師蘭海


這個問題我拿我老公和我舉例子,再好不過,我老公就是被打出來的孩子,然而我就是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一、先說我老公,一位被打出來的孩子。

選擇我老公肯定有他的優點,譬如勤奮,我倆的學歷相當,但他在我們結婚這六年每天都保持看書的好習慣,我看書的目的性明顯就比他強,譬如有了孩子就買了一堆育兒書看,他則不然,他這種勤奮是“後天養成的”,據我婆婆說,在我老公小時候她去上班,我老公在家背北國的小草,等她下班,如果沒有被下來,就會捱打。

最誇張的時候,我婆婆把棍子打折了,當然戰國顯著,我老公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然而,他的自律能力遠遠不行,膽子小,不自信,缺乏自主安排能力。


二、說說我這個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因為我身體弱,從小到大不僅父母慣著我,連老師都慣著我。

這是前段時間,單位要求發起的,但都是我真實感言,所以從小到大

我比一般人自制,自覺,我記得有人問我媽咋教育的我,學習那麼好,我媽想了想說-她挺自覺的,我沒管。但是我也有弱點,比如目的性太強,懶散,一言不合就大吵。


三、我對孩子的希望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打孩子,我想應該會打,但是隻是品格不好的時候會打,其餘時間我給他自主空間。

有一點我是堅持的,你一定要讓孩子感知到你愛他。


幸福媽媽的秘密


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日後最大的區別在於與別人的關係是怎樣的。關係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是一個人一生都要處理的問題。關係也反應了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打出來的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學會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打”,內化而成的對自己的認識很有可能是

我是不被愛,或不值得被愛的。所以,Ta認為外部世界是充滿威脅和敵意的,從而體驗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只有從力量上勝過對方,或者是屈從於對方才能讓自己安全。

“打”這件事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具體要看父母打孩子的嚴重程度,還有就是為何打孩子,再著是父母雙方對待“打”孩子這件事情的態度是達成一致,還是形成了矛盾態度等等。除了打這件事情本身外,這些都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再來看看嬌生慣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類小孩會很霸道,其實,抗挫折能力差才是這類兒童的問題。

這類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了很多愛,也具備愛人的能力。但在生活中,Ta們很可能無法忍受任何的批評,甚至對於別人善意的提醒不僅無法接納,還會非常氣氛,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可。當然,處了教養方式以外,其他因素對個體人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強的影響。


當然,家長們也不必過於憂慮。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體驗到家人是好的,自己是好的,那麼偶爾的打罵並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同樣,如果你的嬌縱非常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也不會有多大問題。總之,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不倒翁小姐


我從小也捱過打,我爸爸很暴躁!但是我想說但是沒有絕對,我很愛我爸媽,很孝順他們!我對自己現在的家庭也很滿意!孩子不同,教育方式當然不會相同!


蠟燭包包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養。但是社會上對於孩子的教育模式上產生了兩個極端:一種是秉持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原則;另一種卻恰恰相反,對孩子溺愛,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導致後來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性格表現。


長期溺愛的孩子性格比較蠻橫無理,脾氣暴躁。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做事情比較自我。而打出來的孩子則是容易出現自卑,自閉的情況,由於長期不被別人認可,缺乏自信,甚至受到挫折時很有可能做出極端的事情。

第二: 處理事情的方法。


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容易造成極度缺乏果斷的能力。他們通常比較猶豫不決,總是擔心自己做錯事情,對待一件事情通常需要花費比常人多幾倍的時間才能解決。而溺愛的孩子則做事情不考慮結果,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繞著他轉,沒有敬畏之心。

第三: 生活能力。


溺愛的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生活常識不足。而後者則有較強的生活能力,獨立性相對比較強。


當然,我們只是從大方面來分析這兩類人群,並非針對個例,肯定會存在不同的情況,這也不可否認。


決勝網


看了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會說:對孩子不打不罵,天天和氣對待,就是嬌生慣養。所以,很多父母往往會在兩種方式之間選擇,對待孩子,要麼打罵,要麼嬌慣。

殊不知,打罵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兩種方式,雖然表現不同,但卻殊途同歸,都是極端的教育方式。

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打罵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具體有什麼區別與不同?

一、打出來的孩子會怎樣?

小張生了第二個女兒之後,由於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心情很不好。在小女兒剛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經常打罵,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小女兒捱揍,幾乎成了家常便飯。手沒先乾淨,要打;鞋子穿的不對,要打;飯菜弄灑了,要打;流鼻涕了,要打……總之,一個幾歲的孩子,天天被抽。

現在,小女孩讀小學二年級了,不但沒有被媽媽打得老實、聽話,反而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個性。作業從來沒有按時完成過,或是乾脆不做;每當值日,該她們小組打掃衛生的時候,她從不打掃,總是指使別人做事,要是別人不去做,她就打到人家去做為止;當老師點名批評她時,她總是噘著嘴巴、昂著頭,一副滿不在乎、愛咋咋滴的樣子……

平時,她給同學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反正不就是打嘛,我不做打一頓又不是什麼大事!”

可見,打出來的孩子,是多麼的叛逆。他們會使用各種方法來應付或模仿父母的打罵。就像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樣,個性過於強烈,一旦得逞,便更加肆意妄為,從而我行我素,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與教導。

此外,打出來的孩子,要麼個性叛逆的,要麼唯唯諾諾。比如,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

孩子稍有不對,便非打即罵,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諾諾的個性,從而膽小怕事,沒有主見,長大後也難有作為。

二、嬌生慣養的孩子會怎樣?

謝林與妻子都是公司的高層領導,所以家裡的經濟條很是不錯,所以,他們的兒子小勝一出生,就給他聘請了專用保姆,將他照顧的無微不至。再加上爺爺奶奶的看護與寵愛,使小勝天天都過著錦衣玉食、小王子般的幸福生活。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到了14歲,上初二那年的夏天,小勝的學校裡,舉行了一次野外活動。為了鍛鍊學生的生存與動手能力,學校便要求學生們,按10個人一組,在野外就地取材,自己做飯給自己吃。

同學們都紛紛動手,有的挖野菜,有的撿柴,有的弄水等,都忙碌著做飯吃的事情,但是,小勝卻什麼事都不幹,一個人悠閒地坐在那裡,等著吃現成的。這時,有些同學心裡不高興,便說不小勝是“好吃懶做的人”。小勝聽了,很不高興,就與對方爭執起來;並且,他還動起手打起人來。但是,由於小勝平時什麼也不做,身體素質自然比不上別的同學,結果,就被人家給狠揍了一頓。

可見,嬌生慣養的育兒方式,並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因為嬌生慣養的孩子,大都性格傲慢,四肢太懶、不懂謙讓,從而養成驕縱、依賴、能力發展不健全的個性。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打大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之間的區別: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嬌生慣養的孩子自我為中心。

可見,打罵和嬌慣,都不是理想的育兒方式。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打罵讓孩子自卑,嬌慣讓孩子自戀。都無法養出理性、平和、心智特別健康的孩子。

因為,自卑的人沒有自我,自戀的人只有自我。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在與人相處、融入社會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因此,這兩種教育方式,最容易導致孩子出事兒,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打罵和嬌慣孩子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因為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就是“理性育兒”,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健全地成長!

所謂“理性的育兒”:

1、關注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2、凡事不打罵孩子,凡事也不嬌慣孩子;

3、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4、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精神;

5、從小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關係;

6、多和孩子溝通生活和學習的基本觀念;

7、幫孩子懂得一些生活中日常規則;

8、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友誼、什麼是合作;

9、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善待、什麼是感恩!


文海說職場


打出來的孩子,要麼以後屬於特別叛逆的,要麼就是唯唯諾諾的。孩子經常被打,一般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孩子本身比較淘氣,這種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罵的方式來應對,會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為,也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但很有自己的主見,好勝心強。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類孩子長大後自己沒有主見,膽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諾諾居多,大多難成大器。

嬌生慣養的孩子,日後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禮節、不懂謙讓,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私,任性。但是這類孩子平常顯得比較自信(過了可能就會比較自大),比較開朗,但難以承受困難和壓力的挑戰。當然,因為生活環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盡相同。

在我從事教育行業近10年的經歷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難以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孩子,孩子也難以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現在,打罵孩子最後的結果與預想往往是背道而馳,我建議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多引導,以長者兼朋友的心態和孩子相處,除非非常大的原則性問題,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眾號“哈佛教育專家”有很多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這裡我也說一下吧,因為我覺得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兩個孩子,他們有時候也很淘氣,比如說把玩具扔得滿屋都是,比如說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業也不會做。這個時候,我並不會打罵他們,玩具扔得滿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來就好了啊,哥哥作業不會寫,我就讓他自己先想啊,實在不會就給點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尋找答案。比如說上次我帶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開心,跟我鬧脾氣,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釋,告訴她媽媽愛她跟哥哥一樣多,但是這次不能帶她去,因為她還小,等她再長大一點了,我就帶她和哥哥一起去,並承諾會給她帶禮物,拍好看的照片給她看。耐心跟她解釋後,雖然她還是很不開心,可也不至於再胡鬧,而且她也不會太委屈,因為她可以確定媽媽不帶她去是因為別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愛她。

明確告訴孩子,爸媽很愛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愛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緩緩引導他們,比直接對他們發脾氣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師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是家長引導孩子在這張白紙上作畫,孩子行為的好壞,都是受父母的影響,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漸形成的,若父母沒有做出正確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毀滅。

打出來的孩子,又可以說是懲罰出來的孩子,嚴厲的家長給孩子制定了規矩,而且要求必須去遵守它,一旦犯錯誤就會受到懲罰。這個可能是父母慣用的手段,因為它可以在短期之內見到成效,孩子不在鬧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將某種不愉快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認為,懲罰孩子會帶來四個後果:

憤恨:我不喜歡我的爸爸媽媽了,我不能相信他們

報復:雖然他們這次懲罰我了,他們贏了,下次我一定還回去

反叛:他們讓我幹什麼,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縮: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沒用,我不行

對於長期的教育效應來說,懲罰和打罵是一種無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順從,從而激發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順從,失去了對於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從而變得自卑。

對於驕縱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從不會主動的去做什麼事情,很難形成主見的意識,人際交往以及判斷能力等都會很差,

最重要的是缺乏責任感,事事依賴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現的兩個極端的結果,長期的角度去看,都不會產生成效,反而讓孩子喪失了應該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種處在兩者之間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方法去做,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長推薦看一下《正面管教》這本書,我想會受到一些啟發的。


心理學充電時間


在社會學上,通常把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打出來的孩子對應的是專制型,嬌生慣養的孩子對應的是溺愛型。

從理論上來說專制型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主要的應對措施是拒絕加控制,這樣會造成孩子有焦慮、退縮的情緒或者易產生敵對和叛逆的心理。所以長大後可能性格懦弱,不敢擔當或者是太有個性,比較叛逆了。中國人所崇尚的“棍棒下出孝子”的教養理論就是這樣的一種代表理論吧;

溺愛型的父母會對孩子接受加容許的模式,這樣模式下來的孩子通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太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在社會交往上顯得很不成熟,同時因為這種溺愛,導致他們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缺少一種挫敗的磨練和責任以及對別人的包容。

其實,上述理論也僅僅是一種理論,代表著大致的方向,現實生活中,因為我們的性格不僅僅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同時還有地域文化以及自身經歷和其它環境的交互作用。

從我身邊的兩個例子來看,一個小時是典型的專制型教育,因為他小時實在是太頑皮,對於棍棒教育,可能也是父親的一種無奈選擇。不過我也看到,家庭成員的態度還是同樣左右著家庭教養的影響力。在這個家庭裡,嚴父慈母是傳統型的角色定位,所以他長大後也還是性格比較莽撞,不過看得出他的情感需求較強,比較重視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

另外一個是典型的溺愛型家庭出來的孩子,因為是男孩,可能在他父母心中有著更重要的位置了。這個孩子小時也算是活潑可愛,可是父母給予的過度保護,限制他的行為能力的發展,導致在溫室中的成長沒能跟上各年齡段該有的社會化發展任務要求,曾經出去工作,可是不能適應環境的要求。家庭對此的應對是不想做就別做,父母養你。在經歷過幾次挫敗後,他就走向自我封閉。所以溺愛型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一直生活比較順利倒也罷了,要是家庭沒有給予到足夠的支持,在長大後可能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