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山西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佈全省。著名的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等。
以下排名部分先後:
1.太原頭腦
“頭腦”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藕、一條山藥。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特點: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富有營養,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它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農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間,太原各飯店都爭相推出頭腦。頭腦,是一種滋補食品。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醃韭菜做引子,經常食用,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誌,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喝頭腦時佐食的“帽盒”,也是太原的風味特產。帽盒是一種烤制的麵餅,短圓柱形,中空,是用不發酵的麵粉加入椒鹽捏成兩片空殼,合在一起,入爐烤制。喝頭腦時把“帽盒”掰成小塊,泡在頭腦裡,噴香耐嚼,別有風味。
傳說,明亡後一代名醫傅山隱居故里,侍養老母,創制了“八珍湯”讓母親康復。後他將此點傳授給一家飯館,以“清和元”掛牌。“八珍湯”則易名為“頭腦”。每當傅山給體弱需補的人看病時,便告訴他們去“吃清和元的頭腦”。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統治者的頭腦。此品屬滋補藥膳,是在一碗麵糊裡,放上三大塊羊腰窩肉、一塊藕鮮和一條山藥,吃時撒上3.3釐米長的韭菜節。(孫濤的《朱衣道人》中也採用了這種說法,其中的八珍為:黃芪、良姜、羊肉、煨面、藕根、長山藥、酒糟、醃韭菜)。
2.六味齋醬肉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的醬肉的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醬肉肉質精良,油光閃亮,香味濃郁,肉皮焦而不硬,綿而不粘,白肉肥而不膩,紅肉瘦而不柴,食之久品餘香。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六味齋坐落在太原市繁華的柳巷與橋頭街交叉路口,這裡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人們都以能嚐到六味齋醬肉為快。六味齋醬肉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省內外。過去民間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六味齋最負盛名的產品是醬肘子,在清乾隆年間即為貢品,慈禧太后為經常吃到醬肘子,特賜給送醬肘人一塊進宮腰牌,拿著這個“特別通行證”可以直入深宮無須稟報。
3.刀削麵
刀削麵(外文名:Daoxiao Noodles [1] ),是山西大同市的地方特色傳統麵食,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流行於北方。
操作過程:將麵粉和成團塊狀,左手舉麵糰,右手拿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煮熟後撈出,加入各種口味的臊子、調料食用,以山西大同刀削麵最為著名。山西刀削麵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與北京的炸醬麵、河南的燴麵、湖北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享有盛譽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關於刀削麵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蒙古族人入主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10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後,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蒙古人的大門時,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囔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
4.羊雜割
羊雜割是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是忽必烈之母所賜。羊雜最開始是懷仁的名吃,在雁北一帶小有名氣。過去懷仁和內蒙人吃羊肉的習慣不一樣,內蒙人只吃肉,而懷仁人卻在羊下水上做了一些文章,創造了一種美食叫“羊雜”。
把羊的心,肺、肝、腸、血等洗淨、煮熟切碎、配上花椒、辣椒、鹽、大蒜、蔥、姜等作料,加上一些煮肉湯,做成“羊雜”,加上粉條一起吃。現在發展成為山西地方美食。
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嚐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
5.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山西省平遙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清嘉慶年間,邑人雷金寧及其子孫三代,在城內文廟街設有興盛雷牛肉店,長達百餘年。到光緒末年,又有任大才與其子任仰文在城內西大街設立自立成牛肉鋪,所制牛肉可與興盛雷牛肉相媲美,均為正宗產品。
平遙縣地處山西省晉中盆地,縣境東南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佔地比例分別為44.2%、14.4%、41.4%。最高點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處境內汾河下游兩岸,海拔735米。東南山區森林茂密,草坡遍佈,宜林宜牧。平遙水草豐茂、氣候溫和,自然條件為平遙牛提供了很好的生長條件。牧草中間夾雜著苜蓿、馬蓮、艾蒿、五靈子、葦蘆、葛紫花、地丁、小茴香、地骨皮等藥食兼用的植物,賦予了平遙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質,使其具有了補腎益心、扶胃健脾的功效,並以色鮮、味美、肉嫩、香濃的優良品質為人們所稱道。
6.長治臘驢肉
臘驢肉是山西省長治市的特色傳統名食。以驢肉,各種香料製作而成。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馳名晉南,遠銷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城市。臘驢肉與當地的涼粉、酥火燒被稱為長治“三寶”。
上黨臘驢肉起源於唐宋鼎盛明清,為宮廷貢品,風味獨特、久負盛名,其肉質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無窮,廣為流傳的民間諺語【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就是對其之讚譽。產品遠銷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臘驢肉與當地的涼粉、酥火燒被稱為長治三寶。這種臘驢肉,因煮制時加入20多種草藥與調料,還有一定的滋補作用。
7.清徐灌腸
清徐灌腸是山西著名的傳統小吃,屬於晉菜。起源於山西省離省會龍城太原市30公里,以“醋都、葡鄉”著稱的清徐縣境內,清徐灌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口感爽滑、營養豐富、工藝精湛、老少皆宜,灌腸主要經粗糧精做而成,本身含有大量粗植物纖維和對人體有益的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特別對“三高”、肥胖等人群百利無一害,是現代都市白領和愛美女性追捧的素食精華。
清徐灌腸盛產于山西省離省會龍城太原市30公里,以“醋都、葡鄉”著稱的清徐縣境內,清徐灌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口感爽滑、營養豐富、工藝精湛、老少皆宜,其中以徐溝鎮灌腸最為著名,東木莊灌腸銷售最為普遍和廣泛。幾乎成了幾代人的謀生技藝和祖傳行當,家家能製作、戶戶有技藝、人人能伸手。傍晚炊煙裊裊、清晨三五成群、騎車叫賣,灌腸雖小但市場之大,任憑千家萬戶的青睞仍擋不住祖祖輩輩製作的熱情和延綿不斷的傳統工藝,不僅是清徐周邊、省會太原乃至國門之外都有清徐灌腸的身影。
8.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種特色名吃,相傳為當地進貢宮廷之貢品,現在也是當地民間宴席必備佳餚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豬肉為主,輔以澱粉、植物油及各種調味品製成。具有肉香撲鼻,回味無窮,多食不膩等特點,經常食用既補充必要的多種營養成份,又克服了肉類食品高脂肪、高膽固醇等弊病。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餚。
豬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調味作料攬拌混合,放入碗裡再蒸。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迷仙。在古時,定襄蒸肉為當地進貢宮廷之貢品,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迷仙。或者切成片,沾取酸醋實用也別有一番風味。
以上配圖並非官方,如有出入敬請見諒0.0
大家好!各省份特色美食系列就快完了,大家有別的喜歡的類型系列或者好的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謝謝^^
閱讀更多 尋味一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