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爲什麼沒有在宋遼邊界修長城?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宋朝沒有修長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宋朝建立起,全國軍民就不認為當時的宋遼邊界是真正的宋遼邊界。在中原王朝看來,真正的宋朝疆域是應該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真正的宋遼邊界也應該等到燕雲十六州收復之後再來勘定。

只是事也願違,簽定《澶淵之盟》後,大宋皇帝基本上絕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此時再想修長城已不可能了。因為在盟約裡明確規定,宋遼雙方為兄弟之國,要世代友好,所以雙方均不得擅自在邊境修建城、寨、堡等軍事設施,宋朝不能修,遼國也不能修。

這個規定看似平等,其實對遼國沒有任何約束力,因為它們本來也不想修,想修也沒有那個能力,真正約束到的只有大宋。連一般的城塞都不能修,更別提長城了。

為了對付北方的騎兵,宋朝還是想了很多辦法,如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開挖溝渠、淤積河塘、植樹造林等等手段,用溝、湖、樹林將平原分割開來,不再如以前一般利於大量騎兵縱橫馳騁了。著名的八百里水泊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這也是無奈中的辦法。

900年後,當我們面對著北方鋼鐵洪流的威脅時,我們仍然採用了這個辦法,修建人造土山、開挖人工河等,想起來也令人心酸。所以靜止的長城是沒有用的,真正有用的是用綜合國力打造的鋼鐵長城。


沙場秋點兵


宋朝沒有在宋遼邊界修長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沒有打算築城固守,而是隨時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被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契丹。

宋朝開國後,在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後,於979年和986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北伐,意圖收復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地區,但是兩次北伐都功虧一簣。

此後,宋朝被迫轉入戰略防禦為主。

由於中原地區,並沒有依山勢築城的條件,所以,宋朝當時在宋遼邊界大量的開挖溝渠,種植樹林,以便減小遼軍騎兵的衝擊力。

雖然遼軍屢次南下進攻宋朝,但是北宋朝廷是一致的主戰。宋朝雖然經歷過君子館之戰的全軍覆沒,但是宋朝君臣並沒有喪失反擊的決心,連續在唐河之戰、徐水之戰、遂城之戰等等宋遼大戰中獲勝,使宋遼之間處於僵持狀態。

宋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後,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宋朝。宋真宗御駕親征,在澶州(現在的河南濮陽)城下射殺了遼國大將蕭撻凜。因為遼國之前就暗通信息希望議和,而宋真宗也有議和的意向,寇準也因為顧忌朝局穩定,同意議和。

宋遼之間於是簽訂了“澶淵之盟”,迎來了宋遼之間長達近百年的和平。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北方有北漢阻隔了契丹和宋朝,宋朝沒必要修長城。

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一直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目的,跟遼國之間互相攻伐,不會去修長城的。雖然後期被迫防守,中原地區的防守,根據地形,以挖渠和種樹為主,比修長城經濟。

宋真宗趙恆時期,用戰爭來換取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迎來了百年的和平。宋遼邊境是主要的貿易場所,更不會修長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