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馬,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普氏野馬(66個染色體),家馬(64個染色體)可以雜交有可育的後代,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騾子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哺乳類奇蹄目動物,馬和驢的種間雜種,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雜種為馬騾,簡稱騾,由公馬和母驢所生的雜種為驢騾,騾和驢騾的繁殖力極其差,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騾長得比驢大,又比馬強壯,它的力量表現在腰部,而它後面盆骨不能開合,所以不能產子。

角馬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也叫牛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在生物分類學上,它屬於牛科的狷羚亞科的角馬屬,角馬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主要分佈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角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長得牛頭、馬面、羊須,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後部纖細,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並有短的斑紋。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鬍鬚和斑紋,顏色也因亞種、性別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馬和驢同屬馬屬,又名二驢,但不同種,它們有共同的起源,體型比馬和斑馬都小,但與馬屬有不少共同特徵:第三趾發達,有蹄,其餘各趾都已退化。

驢的形象似馬,多為灰褐色,不威武雄壯,它的頭大耳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幹較短,因而體高和身長大體相等,刻苦耐勞、聽從使役等優點。2015年,宿遷動物園裡,斑馬和驢跨界“相愛” 已有寶寶。

斑馬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是現存的奇蹄目馬科馬屬3種獸類的通稱,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沒有任何動物比斑馬的皮毛更與眾不同,斑馬周身的條紋和人類的指紋一樣,沒有任何兩頭完全相同,斑馬為非洲特產,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平原斑馬。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東非還產一種格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釐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南非洲產山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的是,它有一對象驢似的大長耳朵,除腹部外,全身密佈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斑馬對非洲疾病的抗病力比馬強,但斑馬始終未能被馴化成家畜,也沒有能和馬進行雜交。

斑驢

這些動物和馬很相似 最後一種滅絕於1883年

馬科馬屬平原斑馬的一個亞種,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普通斑馬的亞種,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種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滅絕於1883年。

現科學家通過克隆技術,期望能夠把這種已滅絕的動物重現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