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

書家與書匠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書家有思想、有個性、有風格。嚴格地說,真正的“書法家”必定是一位藝術思想家。思維淺薄,見識低劣,只懂技巧,賣弄“小機關”,僅書匠而已。書家應執著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個性,“面面俱到”的“求全意識”,必然導致“一無是處”。正如有高峰必有深谷,與人類現有博大的知識彙集總和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將為之遜色。書家要有大家子氣,經過“極限訓練”後,敢於大失,才能大得。要沉得住氣,耐得寂寞,甘於淡泊,不必急於好名。不必早求脫化,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能沉下去將基礎打得紮實一些,則它日自不可限量。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

林散之 自作詩《太湖紀遊》

言恭達先生認為“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書法家’必定是一位藝術思想家”。這是為何呢?因為真正的書法家要有自我的思想、個性和風格,而其形成非朝夕可為、唾手可得,而是必須要“經過‘極限訓練’後,敢於大失,才能大得。要沉得住氣,耐得寂寞,甘於淡泊,不必急於好名。”成“大器”者都要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與考驗,抹去過眼雲塵,留下的才是“真”。經過如此般的洗禮和歷練,豈不是要“晚成”?

“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此話不虛。“書聖”王羲之可以說是晚成的書法家,虞龢《論書表》:“羲之書,在始未有奇殊,不勝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王羲之《本傳》:“(右軍)至暮年方妙”,孫過庭《書譜》:“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看來,後世所說的“右軍書法晚乃善”也幾乎成了人們的共識。

當代書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六十歲後學草書,七十歲後才以獨特的風格享譽海內外。20世紀70年代,日本書道界的訪華團來到中國,一般都要到南京拜訪林散之,對其書法推崇備至。林老面對這樣的盛譽,淡然處之,他在《江上談藝》中引用了柯文輝的一段話:“林先生草書寫五絕或七絕,二十幾個字,在得意時,運筆方法全不重複。傅山、王覺斯以後,他是草書大家。”林老接著說:“這樣說不對,我受之有愧。承認此說,便是狂人。”正是林老自謙自律,不當“狂人”,才真正地“沉下去將基礎打得紮實”“執著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個性”,在藝術上的成就才“不可限量”,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的書畫大師吳昌碩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齊白石近60歲“衰年變法”,黃賓虹91歲時才說“我或者可以成功了?”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當然,大器晚成的結果是始於早年的藝術成就和積澱過程,誠如老子所言:“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於書者而言,只有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最基本開始,經過逐步的積累和沉澱,假以時日,才能有所成就,方可“大器晚成”。

言恭達: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

林散之 自作題畫詩

言恭達: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

林散之 自作詩《太湖東山》

言恭達:凡藝“大器晚成”者居多

林散之 不俗多情五言聯

(抱雲堂書院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