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綿陽國家科技城勇當軍民融合「排頭兵」

新華社成都9月6日電(記者江毅、胡旭、李力可)四川綿陽國家科技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去“養在深山”的軍工科研資源寶庫不斷轉化為轉型升級新動力,軍轉民、民參軍呈蓬勃發展之勢,昔日的“三線腹地”正在成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小標題)共享理念找到軍民融合“金鑰匙” 為了給自己研發的新產品進行專業測試,綿陽賽恩新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劉昆明曾經傷透了腦筋——自己建實驗室,設備根本買不起,委託檢測又必須到省外,排隊都得2個月。 去年1月綿陽建立的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通過平臺資源庫,我們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找到了測試設備。”劉昆明說,“不僅時間縮短到7天,原本3萬元的檢測費用直接降到2000多元,大大加快了產品研發進程。” 作為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基地,綿陽聚集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眾多“國寶級”科研院所,集中了一大批全國乃至全球頂尖的科研儀器設備。另一方面,綿陽上萬家中小企業卻因儀器設備購買、使用成本太高而“望洋興嘆”。 如何打開這座軍工科研資源寶庫,是科技城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大膽引入共享經濟理念,將科研院所的儀器設備與中小企業研發需求成功對接,這在全國也是首創。”共享平臺運營負責人陳俊崗說。 不到兩年,共享平臺就整合了百餘家單位的4100餘臺(套)大型儀器,形成了一萬餘項指標的檢驗檢測能力,累計服務用戶約1100家,許多服務成果已成為綿陽科技城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小標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田” 近年來,綿陽科技城先後探索建立國內首個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電子信息軍民融合創新實驗室、首家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中心,率先開展軍民融合企業認定。一系列制度創新讓軍民融合領域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瓶頸逐漸被突破,科技城正在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田”。 位於綿陽的四川華豐集團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家軍用連接器科研生產型企業,過去與地方隔離、離市場太遠,抱著“黑科技”卻不能為地方所用,甚至出現過整個技術團隊被挖走的情況。 隨著華豐集團併入四川長虹,職務發明所有權、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改革推動,企業重現生機。日前,華豐申報的“軍民兩用高可靠連接器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相關部門認可,項目建成後產品有望全面替代進口,大幅提升我國連接器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綿陽科技城“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來自全國的2萬多項各類成果實現在線發佈。到目前為止中心促進了1000項技術合同轉讓,交易金額近20億。 (小標題)科技創業迎來“新時代” 2017年,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70.6%,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今年上半年,科技城GDP實現近800億元,增長9.5%,呈現蓬勃生機。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起步階段要買一臺儀器設備可能都要砸鍋賣鐵。我們針對這個痛點,與共享平臺、政府三方合作推出‘儀器設備貸’,企業不需要抵押就可申請。”工商銀行綿陽分行行長李思林說,“貸款利息僅為基準利率,期限可達3年,額度在3000萬元以內,完全可以滿足初創階段的企業研發需求。” 訂單貸、專利貸、儀器設備貸,軍民融合保險、擔保基金,在科技城良好的創業環境中,只要有技術、有夢想,企業和人才總能找到用武之地。 據統計,綿陽科技型中小企業從5年前的不到1000家,發展到目前的1萬家以上,科技創業迎來了新時代。創業環境也帶動高端產業不斷落地,近年來綿陽累計引進5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303個,為產業升級轉型注入新動能。(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