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是怎樣在太空上廁所的?

吳少洪


在失重的太空中上廁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也是早期航空航天中的一大難題。

美國第一位登陸太空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在1961年乘坐水星號進入太空時,航天局並沒有為他準備在太空大小便的設備,當他突然想要上廁所,指揮部命令他直接尿在褲子裡,讓內褲和褲子像紙尿布一樣吸收尿液。

吸取了這次教訓,宇航局很快就發明了尿液收集袋,綁在腰上能滿足2次小便的容量,但這還不滿足超過24小時太空任務,需要上大號的宇航員。為了解決上大號的問題,阿波羅號登月的宇航員都穿上了-大便收集褲,這種褲子後面安裝了一個塑料袋,內置殺菌粉末。每當宇航員排便後,需要用力擠壓袋口,讓袋口密封。這對於固態的糞便來說是非常好用的,但如果宇航員不小心拉稀了,那就可能不能完全將糞便密封,結果大家自己想像吧,所以宇航員上天之前要做方方面面的檢查。

現在的宇航員在進入太空執行任務時,大小便的處理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設備了

對於排尿,美國發明瞭一種吸收能力非常強大的吸尿褲,利用聚丙烯酸鈉的化學織物製作而成,能吸收比自身重量大1000倍的液體,能滿足宇航員5次以上的排尿。直到現在,各國的宇航員們依然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排尿。

對於排洩糞便,宇航局發明了一種太空馬桶,這種馬桶在使用時需要先將宇航員固定住,宇航員在排洩的時候為了防止糞便亂飛,馬桶底部有一個抽氣系統,將產生的糞便吸到糞便儲存室內,相當於用吸力模擬地球上的重力來幫助宇航員排便,防止糞便亂飛,非常簡單實用。排洩完成後,糞便最終會進入到一個特殊材質織物做成的袋子中,袋子內的氣體會被抽離,最後變成固態廢物帶回地球研究。


科學薛定諤的貓


俗話說“拉屎不出賴引力”,可真當引力離你而去的時候,上廁所這件事真得會變得無比困難。

在太空,宇航員確實是能更舒展了,可屎也更加無拘無束。人體內的腸子在失重狀態下處於漂浮狀態,內臟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從容地工作,排便動力不足,在太空中排洩可是一項極具挑戰的活動。再加上失重大環境,如何捕捉它們也成了一個大學問。

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剛剛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3天,仍在適應期的他吐槽說:“當你剛返回地球時,重新感受重力的過程特別糟糕,但幾種情況例外……比如上廁所時,重力就變成你的朋友了,這是我們宇航員都盼望的事情。”

所以宇航員究竟是如何在太空上廁所的?

短期飛行,所以宇航員上天前就進行灌腸,穿上超強紙尿褲,簡單粗暴,直接解決就可以了,例如楊利偉先生雖然在太空只逗留了21小時23分鐘,就是全程穿紙尿褲的。而這種紙尿褲是

“航天服之夫”唐鑫源研發的。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進步,人類在太空中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光是尿褲子來解決生理問題可不行。

condom-like punch便應運而生。

通過小便容器收集、輸送到尿液收集袋,保證太空艙的清潔和安全,同時可以儲存可利用的尿液。

糞便收集袋,袋口有粘連劑讓其緊緊粘住宇航員的屁股,成功之後用手捏碎,全程手動,非常噁心。

宇航員在太空上吃的是越來越好,品種是越來越多,理所當然的粑粑也是愈來愈成形啦,必須要有馬桶才行。在太空零重力狀態下解決廁所問題可是一個

具有挑戰性的大學問,也許哪個科學家就用盡一生知識和時間,專門研究人類在太空解決排洩問題,研發和完善太空馬桶。

太空馬桶技術曾經是美國國家機密!想買?1900萬美元,不買拉倒。

太空廁所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排洩物真空管、真空室、廢料儲存室和固體廢物收集袋。

廢物真空管有兩部分,一號是排便容器,大部分都是固定住的,某些太空馬桶設計成手攜式,由長約1米的長膠管連接真空室,容器裝置抽風機提供吸力。二號小便收集容器也是由大約1米的膠管連接抽風裝置和真空室。


針對男女宇航員的生理特徵,小便容器稍有不同,男性版本是一個圓形漏斗;而女性版本是橢圓形漏斗,漏斗邊緣又會小孔,目的是讓空氣流動,防止過度吸入,保護宇航員。


真空室是一個大約1英尺深,直徑6英尺的圓柱氣缸,連接著抽風機,邊緣裝有可拆卸的廢物收集袋,然後尿液會注入到廢料收集室儲存起來。

宇航員完成排洩後,排洩物經過這麼曲折的道路,多重處理才能處理和利用。


SME科技故事


這個問題其實對於我們沒有上過太空的人來說是沒有資格說的,因為沒有經歷過,肯定是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但是小編經過查詢資料,大致知道在太空的宇航員是如何上廁所的,我就來說說他們是如何上廁所的吧。

在太空可不是跟在地球一樣男女廁所分開哦,是公用一個廁所,因為在太空的空間是有限的,而且是失重的環境,上廁所可是需要特殊的裝置哦,並不像家裡的馬桶一樣,隨時可以用水沖洗。

要是在太空小便的話,是有專門的液體接受器,在接收器頂端有專門的收集液體

的漏斗,無論是男女都可以站著小便,而這個裝置則是依靠氣流將液體吸走至專門的處理裝置,經過多道工序處理,最終變成可以飲用的純淨水,因為在太空也是很缺水的,所以這種方法也是節省水的一種做法哦。

如果在太空大便的話,那可就有點麻煩了,因為你是失重狀態,弄不好的話大便

可是滿天飛哦,所以在太空中也是有專門的大便收集池的,只不過宇航員在大便的時候可能會將大腿綁在固定的位置,然後在收集池解決,解決完的大便也是經過真空抽至相應的地方做處理,等到著陸後在清理大便處理物。

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這些都是查閱資料才知道的,真是長了見識了,看完了如果你覺得不對,跟著下面繼續回答吧。


花痴


宇航員在太空上廁所是很不方便的,最早的宇航員其實使用管子接住排洩物,管子有抽真空功能,可吸住排洩物。所以上廁所的時候比較麻煩,要對準,不然排洩物就會亂飛。到了國際空間站時代,上廁所就有了專用的空間,和一個家用坐便器一樣,原理也是一樣的,也是坐姿。

固體排洩物通過類似馬桶的抽真空裝置抽走,液體排洩物通過一個大型管子抽走,排洩的時候也是要對準的。所以宇航員吃壞肚子就比較麻煩,宇航員的食物也是專門提供的,不然吃壞肚子在空間站上就很難辦了。現代空間站廁所還有一個除味功能,之前發生過廁所故障,空間站彌散著臭味。

空間站上的排洩物會經過再處理過程,脫水,變成乾巴巴的固體,由貨運飛船帶走,脫水後的液體是可以重新飲用的。讓宇航員喝上自己的尿液花費至少2000萬美元,這套系統帶上太空還要支付火箭發射的費用。


太空伊卡洛斯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吳苡婷


我們平時的如廁都在重力下進行,尿液和糞便都會掉在馬桶裡,然後用水沖走。但是在太空中可沒有那麼省事,因為太空是沒有重力的,如果按照地面上的操作,那結果就是太空艙裡尿液和糞便到處亂飛。


所以宇航員是不能和普通人一樣在太空中上廁所的。那麼他們是怎麼上廁所的呢,有幾種方法,第一種是短期飛行,太空艙也比較小,當時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飛行了20多個小時後返航,當時太空艙很少,沒有安裝廁所,所以是採用灌腸後再穿上紙尿褲來解決宇航員的如廁問題的。還有一種是糞便收集袋,宇航員如廁時將收集袋打開,牢牢粘在自己屁股後面,成功之後捏碎,將其拿下,不讓糞便和尿液汙染太空艙。另外一種比較先進的是航天器中的簡易廁所,宇航員如廁時要把自己牢牢固定在馬桶下,如廁結束後,啟動特殊的真空泵,讓尿液和糞便被全部吸走後,宇航員才能起身,這些髒物會留在航天器中,被帶回地面。



很多人都會設想未來我們地球人要進行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卻沒有人想過,一堆人在飛船上如廁會帶來的棘手問題,大量的尿液和糞便都會留在航天器上。未來我們如果具備了長途太空旅行的技術,是否可以在航空器中種植一些作物,那麼大量人體排洩的糞便和尿液未來是否能成為一些肥料,我們是否可以在航空器內部打造一個可以循環的系統,解決生活所需,這也是科學家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個有趣的科學課題。


科壇春秋精選


在太空上零重力下如何解決如廁問題可是個大學問,說不準美國那個科學家一輩子就是在專門研究人類在太空上如何解決最基本的排洩問題。太空中宇航員如何出恭是美國的國家機密,這比美國總統怎麼上廁所還要加密三級。在太空上零重力下如何解決如廁問題可是個大學問,說不準美國那個科學家一輩子就是在專門研究人類在太空上如何解決最基本的排洩問題。太空中宇航員如何出恭是美國的國家機密,這比美國總統怎麼上廁所還要加密三級。

如今,太空上宇航員如何出恭已不是什麼國家機密了,但怎麼出恭的具體情形卻是鮮為人知。美國宇航員蘇妮·威廉姆斯親身示範,告訴了我們在太空中出恭的秘密。千萬別小看了威廉姆斯,她曾是美國海軍測試飛行員,已經參加過7次空間站駐留任務,共停留322天。她也是到目前為止在空間上駐留過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她曾一次駐留195天。所以,蘇妮·威廉姆斯可以被稱之為太空站上的“出恭大師”。

這是小便排放器,男女通用。地球上的沖水馬桶是通過水的重力帶走排洩物,在太空中零重力環境下則無法工作。而且,太空中水資源極其珍貴,也不允許用水來沖刷人體排洩物。太空馬桶的工作原理是靠一個真空泵產生吸力,將固態和液態的排洩物吸入分流器分別處理。2009年美國花費2億5千萬美元製造的尿液淨化設備首次進入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局宣稱,經過該設備處理的水比地面自來水還要乾淨。所以,宇航員在太空上很多時候喝的不是水,是“尿”。

威廉姆斯解釋稱這個廁所毫無疑問“只有兩個功能”——1號(小便)和2號(大便),有不同顏色的容器相對應。威廉姆斯指著2號稱:“你可以看到裡面的洞口非常小,你必須保證向正確的方向用力。”她捏著鼻子補充說道:“這聞起來有點臭,我還是趕緊關了它。”

“對使用的廁紙也有不同選擇,” 威廉姆斯說道,其中有為美國宇航員準備的柔軟廁紙,但俄羅斯宇航員更喜歡粗糙的廁紙。前指令長威廉姆斯作為測試飛行員曾執行過7項任務,總共在太空停留了322天。

國際空間站裡還為宇航員提供了嬰兒的紙尿片。威廉姆斯說道,還為如廁的宇航員提供了手套、尿布以及消毒劑,以防發生什麼意外。“在使用1號時必須對準方向,不然會撒的到處都是。” 威廉姆斯警告稱。即便如此,兩個便器都有抽力,以確保“大小便的正確方向”。

為讓宇航員能精確對準馬桶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特別設置了專門訓練項目,還在馬桶裡裝上攝像頭,幫助宇航員“自檢”。格林說:“馬桶本身就像一個真空吸塵器,利用空氣壓力把固體排洩物吸走。”這些排洩物會被儲存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最終送回地球。上“小號”的難度對男女宇航員來說略有不同。衛生間裡配備了“小便漏斗”,漏斗一端通過軟管連接至尿液收集系統。使用時,收集系統內的風扇會工作,將尿吸進廢水池中儲存。

蘇妮·威廉姆斯演示女性如何用這種排便器,因為尿液屬於液體,在太空倉內更容易漂浮。所以女性小便時,關鍵的要點是要對的準,否則一下子尿液飛出,這太空廁所就成了“水簾洞”了。太空如廁很難做到滴水不漏,發生這種情形後就需要清理,這尿液珠散發在空間,就跟肥皂泡一樣。格林說:“這對女性來說更容易一些,她們可以直接把‘漏斗’貼在身上。但男性宇航員必須找到一個適當的距離,既要接住所有液體,又不能距身體太近以防受傷。”

太空站上狹小的廁所內部。

格林介紹說,人們在地球上用的馬桶直徑通常為30釐米到45釐米,但宇航員解“大號”時使用的馬桶直徑只有大約10釐米。馬桶開這麼小口的目的很明確:防止排洩物“飄”出來。

這是小便排放器,男女通用。隱私:威廉姆斯拉上廁所的摺疊門。當然,按道理國際空間站上各種高科技部件應該會保證一切不出意外。然而2009年國際空間站曾發生了一次危機,空間站的主要廁所壞了,而當時站內共有13名宇航員。船員的主要浴室裡的一個泵壞了,導致整個浴室漲水,後者又與國際空間站的汙水再循環系統相連。宇航員不得不戴上護目鏡、手套和麵具臨時進行衛生管道疏通。他們拆開了分離間,工作到晚上但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不得不等地球發送備用部件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國際空間站裡還為宇航員提供了嬰兒的紙尿片。威廉姆斯說道,還為如廁的宇航員提供了手套、尿布以及消毒劑,以防發生什麼意外。“在使用1號時必須對準方向,不然會撒的到處都是。” 威廉姆斯警告稱。即便如此,兩個便器都有抽力,以確保“大小便的正確方向”。

廁所外面有活動拉門,宇航員也得有隱私啊


農村郭大寬


想必我們都會好奇航天員是怎麼在太空上廁所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太空環境,對宇航員生活習慣的考驗是巨大的。在太空失重的狀態下,對包括宇航員的行走、排洩等基本生活習慣都是考驗,其中尤其是排洩問題更是神秘莫測。



據查找資料顯示,

在太空中,宇航員上廁是要用密封的,有吸力的裝置。否則,失重狀態下,尿液會滿天飛,而糞便也會黏附在身上弄不下來。

我國直到“神六”軌道艙才首次出現大小便收集器,機器上有兩根管子分別用來對準大便和小便器官,直接把航天員的排洩物強力吸走。而“神七”的太空馬桶工作原理大致一樣。和國外研製的太空馬桶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被動地等待航天員排出排洩物後再收集,而是主動地伸進肛門內“尋找”和“取出”排洩物。“只要將採挖頭插入肛門,然後按下開關,控制系統即自動對體內糞便狀態進行探測,並控制雙螺旋切片頭採挖體內排洩物,通過雙螺旋渦杆將排洩物擠壓傳遞給糞便收集袋,完全避免排洩物漂浮問題。”發明人介紹說,航天員排洩完後,按下關閉按鈕,糞便收集系統就會自動封閉。

我國的航空用太空馬桶在2008年亮相珠海航展,引起了中外航天迷的極大關注。這種新型太空馬桶已經正式申請了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26個國家的發明專利,並已獲得中國航空航天集團認同。


航天員需要方便時,只需要將馬桶上的塑料軟管緊貼到排洩器官上,馬桶內的抽氣設備將會把航天員的大小便收集到一個固定的容器裡。但是小便也許比較簡單,大便就不太容易了。根據美俄航天員經驗,在無重力的環境里人體內的腸子漂浮著,內臟並不能正常工作,許多人從太空馬桶上下來時經常喃喃自語:“又失敗了。”

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航天員在太空中解決排洩問題用的是專門的太空廁所——太空馬桶。這個太空馬桶是一個抽氣馬桶,它下面有一個抽氣機,你拉出來以後就抽走了,抽到一個裝大小便的地方去,你上抽氣馬桶的時候你臀部要跟馬桶之間密封,否則的話排洩物抽不走,而且要求肛門正好對著抽氣的眼,你拉到邊上它抽不了。

對於在空間長時間運行的空間站而言,要解決航天員排洩物的處理問題。因為航天飛機上的空間是有限的,宇航員必須定期排放一些廢物來減輕負擔。而且為了航天飛機內的環境,也不可能允許排洩物長期在航天飛機內停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