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爲孩子收藏!

據悉,教育部最新公佈:從幼升小到高考要全面改革!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高考不再劃分文理科;

◆數學命題要大幅度降低難度;

◆提高語文考試難度;

◆外語可以兩次參考;

◆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這一系列改革制度,已經在網絡上受到眾多關注。眾說紛紜,這些政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為大家做出相關解答。

高考不再分文理科了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這個問題,對於2018年的熱點話題來說,已經是老生常談了。

浙江等地已經試驗了兩年的“新高考”,更有相關政策說明,重慶地區高2010屆也將是第一批高考大軍,就也是2018年入學的高一新生。

至於他們是否會面臨新高考,家長們倍加關注與焦慮。

據統計,70%的家長問過孩子的入學學校,而剩下的30%更是把疑慮壓在培訓輔導學校上,希望一有新消息能馬上告訴自己。

高中學校的老師不能肯定得給出答案,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其實也是因學校而異。而有些培訓機構呢,往往更想把事實超“新高考敲定”上引導,製造焦慮-贏得信任,或許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換句話說,新高考一直被作為一件可怕的事情看待:孩子適應不了,家長幫助不了。

其實不然。從某種意義上講,新高考對於孩子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每一條政策的發佈,教育局一定是經過多方安排與考量,會帶來什麼,會改變什麼,早就權衡好了其中的關係。既然這成為了一種趨勢,成為了一種全民面對的新方式,還有什麼好恐懼的呢?以後的學生陸續進行這種模式,還有什麼不公平而言呢?已經有浙江等地“小白鼠”實驗過了,還有什麼“瞎操心”的呢?

況且,最重要的是,各個中學都要做好相應的調整方案。打個比方,某中給出了這個班級:“物理+化學+生物”,並強調這是尖子班,還怕沒學生讀嗎?家長們也不用擔心“6選3”的20中方案了,進尖子班多不容易啊,還選什麼科目,就這個!以此類推,剩下的再給出幾個方案,孩子也自動歸類選擇了。以上純屬猜測,具體怎麼執行,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但是,各個中學還是要在幾乎所有的方面做出與改革配套的調整,這些調整不可能是局部的。

比如:

分班、分層、一年多考課程的設置、安排、師資調配、課時設置、教室利用、課程研發、學業課程與高考課程的配置、綜合素質評價制定、實施等等,都會與以往完全不同。在這其中學校的綜合實力是最關鍵的,對學校的要求遠勝過對每個學生的要求。

對普通高中校而言,更優的師資是保障“差生”能超越自身能力有更好、更高起點的決定性因素。

高考加分項目最大幅度縮減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1、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

在高中階段獲得“重大國際體育比賽集體或個人項目前6名、全國性體育比賽個人項目前6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含)以上稱號”的考生,均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

2、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

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

3、取消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

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二等獎,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獎項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

4、取消省級優秀學生加分項目:

在高中階段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

5、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加分項目:

在高中階段被認定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蹟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

以上加分佔歷年高考加分項目的54.55%。

追溯歷史,鼓勵性加分本是對一考定終生、分數一元標準的補充,是鼓勵引導學生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助力高校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探索性舉措,在一定時期內也確實起到了積極效果。但遺憾的是,由於信息的不夠陽光公開、監督與制約機制的相對缺失、考生和家長的認識還不夠理性科學等原因,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逐漸異化,或滋生招生腐敗,成為權力尋租的工具,破壞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或導致部分考生和家長追求功利式加分,違背了教育規律,也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興趣愛好。

得語文者得天下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語文在12年的基礎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

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

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

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

說得語文者得高考一點都不過分!

語文的提高需要長期積累,小學不抓,中高考就會後悔,到時候想抓也來不及。 未來語文的地位就像原來小升初中奧數的決定性作用一樣,而比奧數更能一錘定音。

對於語文的學習來說學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對孩子的未來的有多重要?參加多次中高考改卷的言芳老師感慨:當前的政治主觀題可以當閱讀理解題做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很佔優勢。換句話說,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政治、歷史,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等理科成績也會受影響。

綜上所述想學好語文,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的培養成為了學好語文學科的關鍵。那麼怎麼讓孩子從小養成學習習慣呢?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一、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很大原因在於家長。除了不要在孩子面前玩電子產品,而且要跟著孩子一起拿起書本。曾有記者在某校做過採訪,不少孩子都是說平時家長晚飯後就看電視連續劇,除了看些報紙,很少閱讀文字類的東西,所以孩子也很少看書,而且容易跟家長一起看電視。

二、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閱讀環境很重要,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和參加閱讀活動,能夠受到不少好的影響。當然家裡還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地方。

三、鼓勵孩子讀後“說來聽聽”,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每次我讓孩子看書,他都以功課忙為理由,一律拒讀。但我卻找到了他的一處軟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寫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讓他看了一本書,讀一遍,記一遍,讓他將所有能理解的詞彙儘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結果,老師的評判是‘語言生動感人’。於是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寫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動找書來讀。”

四、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講故事

美國教育的秘訣之一就是每天給孩子朗讀15分鐘。給孩子講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把孩子抱在懷裡讀上20、30分鐘,這會把閱讀和寵愛連接起來,只要幾個月就會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好處,並愛上閱讀。

五、閱讀不宜過早,特別是閱讀文字書籍

很多家長讓孩子在4、5歲就早一點識字、閱讀文字書籍,以便到時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在談論這個問題時,必須要了解大腦的發育時間表。在閱讀時,依賴大腦中不同區域的整合能力。而每個區域的成熟時間不同,在5歲之前大腦的每個區域都是獨自發育,而且每個區別發育時間不同,最早的聽覺神經在懷孕第6個月時就開始發育,而閱讀需要所需要的整合能力,5歲之後整合能力才開始陸續發育,多數兒童的閱讀技能約5到7歲之間才能獲得。

六、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和吸引孩子閱讀

七、閱讀不要急功近利,靜待花開

大量閱讀的效果大約在初高中才能顯現出來,學習和寫作,都需要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你讀得越多,就讀得越好。讀書越多,知識和知識之間就能形成連接,發揮更大的作用,並用產生正向反饋。所以讓孩子堅持閱讀,總有一天會開出最美的那朵花。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擇區擇校很重要

教改前擇區、擇校最主要的是獲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教改後擇班的重要性會被進一步強化。

教改後小學、初中弱校、強校間的差異被生源升學的最大化均等性所弱化,趨同性變得越來越明顯。

高考考試製度變為“3+3”、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自主招生四者的結合。

其中最重要的3+3和學業水平考試這兩項,反映在教學中必然的唯一選擇是:

不久全國的中學校都將展開“分層教學”和“走班制”教學,這就會出現“同班不同學”的現象。

因此,未來一個學生進了任何中學除了獲得這所學校的名頭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處關鍵在班級的選擇上,而班級的選擇雖然是自由的但卻是完全按照分數進行的,不同分數的班講課的難度、進度、師資、教材、考題、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教改後你進了什麼學校相比較教改前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能夠進什麼班將起更關鍵和最直接的作用。

家長們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環所籠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教育生態環境已經完全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要徹底轉變了!

培養孩子各方面興趣要常態化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放棄功利化導向,越早越好!

據瞭解,可能在以後,高考錄取將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連考試大綱也要取消,大學的錄取將完全按照專業進行,學什麼樣的專業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直接相關。

要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要從小學開始進行常態化發現和培養。

原來很多家長帶孩子學文藝、科技、體育特長主要是為了小升初升學,功利性很強,現在功利性因為小升初升學模式和直升校的緣故已經被極大弱化了,但與孩子的前途、未來的關係卻被強化了。

所以學特長的出發點、目的都會不一樣了,後者變得更重要了,越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所在,家長就會越輕鬆、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後的出路也越平順。

綜合素質評價進入高考

教育改革:從幼升小到高考,早了解早知道!請一定為孩子收藏!

教育部文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做了以下規定: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項。

1、學業水平

重點是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選修課程內容和學習成績、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成果等,特別是具有優勢的學科學習情況。

2、藝術素養

重點是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書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興趣特長,參加藝術活動的成果等;

3、思想品德

重點是學生參與黨團活動、有關社團活動、公益勞動、志願服務等的次數、持續時間;

4、身心健康

重點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主要結果,體育運動特長項目,參加體育運動的效果,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表現等;

5、社會實踐

重點是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次數、持續時間,形成的作品、調查報告等。

(注:以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整理,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