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勇:我國所需超三成關鍵材料需進口

干勇:我国所需超三成关键材料需进口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沒有核心技術就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再大也不堪一擊。”昨天,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高峰論壇上,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幹勇指出,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需求的130種關鍵材料中,約32%國內完全空白。

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2010年為0.65萬億元,2016年增至2.65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遠超世界平均增速。幹勇院士指出,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發展慢,仍處於跟蹤模仿和產業化培育的初期階段。

工信部對我國30餘家大型骨幹企業展開新材料需求調研。結果顯示,國民經濟需求的130種關鍵材料中,約32%國內完全空白;約54%國內雖然能生產,但性能穩定性較差;只有14%左右可以完全自給。以新型信息技術產業為例,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2601億美元,核心芯片大量依賴進口,中低端芯片對外依存度為80%,高端芯片對外依存度超過90%。“裝備製造業的芯片,相當於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重再大也不算強。之前的‘中興通訊事件’暴露了我國在芯片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整體工藝技術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1.5到2代。”幹勇院士說。

幹勇院士認為,中國真正成為製造業強國,需要構造創新體系十大系統能力,分別是統籌策劃能力、組織保證能力、資源利用能力、戰略運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機制導向能力、創新文化滲透能力、技術標準戰略實施能力、研發條件保障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與固化能力等。只有其統籌協調,進一步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突破關鍵材料,才能提升新材料製成保障能力,實現中國製造歷史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