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中國式父母的「嘮叨」

與言論話題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子問題,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經常會接受父母、家人各式各樣的“嘮叨”,這些嘮叨往往讓我們感覺到既不痛快,又無所適從。嚴重的情形下,就會造成我們情緒的失衡。

中國很多家庭的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就是我的人,我要對你負責,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你好,都是出於愛,我的人生經歷比你豐富,經驗比你足,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套邏輯自圓其說,上有親情、倫理、養育之恩佔據親情高點,下有人生閱歷、經驗作為理論支撐,簡直無懈可擊,涉及擇業、交友、戀愛、結婚、甚至家庭生活等所有領域。事後發展得好了,他們會說:你看,還是我們說得對吧,我們有先見之明;事後發展得不好了,他們會說:別人行你為什麼不行呢?還是你自己的原因,你自己不努力,不上進,沒有領悟到我們建議的精髓,所以接下來你要更努力,更上進,更加努力地聽我們的話。

總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都有一套可以循環,並且不斷強化驗證他們觀點的說辭。

應對父母、家人的“嘮叨”,我自己的經驗有以下幾點。

提醒他們注意最為重要的一點:一個人享受權力/ 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責任。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人,就必須為最後的結果承擔義務。不能你們決定,而由孩子去擔責。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因為知識、經驗、年齡尚淺,世界觀、方法論都在形成之中,世界變化太快,我們看不清眼前的方向和道路,沒有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此,我們總是傾向於從外界獲得信息,或得到肯定,或得到指點。這本是無可厚非的。

但這樣會造成兩個結果:第一,人總是要成長的,為自己的選擇埋單,受過挫折,吃過苦,這樣的經歷才能成為你寶貴的經歷。所有的選擇,自己嘗試過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如果總是想要避免挫折,少走彎路,結果就是你永遠獲得不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知識和經驗。第二,總是依靠別人來給予你信息和知識,你永遠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什麼事,缺少了他人的鼓勵和支持,你自己寸步難行,久而久之,依賴他人成為了你的習慣,你喪失了起碼的分辨與決策的能力。

因而,建議、意見是可以的。但請注意,只是建議和意見,最終做決定的人,仍然是你自己;經由你自己作出的決定,也由你自己去承擔所有的結果,不論好壞。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後悔。無論結果如何,你才能心胸坦蕩地去接受。再來一次,我還是會如此選擇。

要麼,現在我交出決定權,未來的發展父母請你全權負責,讓我保持幼稚和不成熟,永遠成為你們長不大的兒子(女兒),請你們保證我以後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光明未來;要麼,請給我成長的權利,讓我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買單,讓我自己去吃苦,走彎路,然後獲得屬於我自己的成長。

中國式父母,包括很多親戚朋友,是唯成果論的

他們的邏輯,無非是你聽我的話,接受我給你的選擇,你會有更好的結果。那麼,如果我按照自己的選擇,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呢?這點我們在上一章節也有所提及。所有的不支持都是與你選擇事業的進展程度成反比的。你越順利、越成功,聽到的反對聲音會越小。

大學的時候,我經常參加和組織一些活動。當我第一次提出我的建議看法時,總是有很多反對和不認同的聲音。但是每一次比賽,我們的團隊總是能獲得優異名次。久而久之,我的意見就越來越重要,後來再也沒有人質疑和懷疑了。

第一次自決總是非常困難,非常艱難的,總是伴隨著巨大的反對和質疑聲音。成功的人才有自己的話語權,因為你的優秀給了你說話的底氣和分量。如果你一直是吊兒郎當的,也不要怪他人輕視你的見解。

沒有成績怎麼辦?沒關係,現在開始,為時不晚。從任何方面去堆積自己的優秀。用你取得的成果作為論據,比你單純說理更有說服力。如果我曾經一如既往成功,你憑什麼否定我這一次的成功?

他們有些建議和決定,會是片面的

他們沒有想到,世界是變的,人也是會變的,尤其是人,是會經由經歷而成長的。瞭解到這點,對於他們的建議也好,決定也好,你會支配程度會大大降低。

當我選擇法學專業的時候,有的親戚說我不適合學法學,法學要靠記憶,要背誦,我不是這塊“料”。有的親戚甚至直接說,我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趕緊畢業讓父母安排個穩定的工作就行。

他們的理由是什麼?覺得我高中貪玩,成績不好。等我真正順利畢業,拿到各種獎學金,後來又考取了博士。之前的親戚忽然改口了,誇我很會讀書,說我真是勤奮刻苦的榜樣,對於父母替我找工作的事再也不提了。我心裡笑著說:對呀,正是你們的看不起恰恰成為了我上進的動力呀!

所有反對我專業的人,在我學習法學後,才發現他們不過是道聽途說,自以為是,他們根本不瞭解法學專業,也不瞭解我。他們對於法學的看法都是從有限的信息中拼湊的,看了幾部影視劇裡的案例,就覺得法學一定是要背誦的,一定要旁徵博引要口才好;看了幾個相關就業調查,就斷定法學沒有出路。

回想當初,如果我當初選擇妥協,選擇按照他們選定的方向,那麼,我就真的有可能成為他們口中的人。因為我自己首先放棄了。

一切的關鍵:理性與勇氣

在做一件事,做一個重大的選擇之前。自己一定要想通,不能僅憑藉一時的熱血就草率上路,一定要想到未來的走向,儘量評估發展的每一個細節,想到最壞的結果,並做好應急的備案。只有這樣,你在作出選擇時候才是充分理智的。勇氣,就是經由理性之後,即便想到最壞的結果你也能接受,也要堅持做下去。甚至與世界決裂,時光倒流,再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也要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有理智,有勇氣,你才不會被一路上的反對與流言蜚語困擾,反對恰恰會成為你向上的動力,皆由動力帶來的熱情才會讓你不斷鑽研你選擇的事業,從而帶來成功;而成功會抹去他人對你的質疑,改變他們對選項和你的偏見,為你帶來話語權,進而更加促進你的下一次成功。

這也是另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一個人“人格獨立”良性循環的開始。第一次重大的自決非常困難,最後結果不如意,沒關係,反思總結,好的壞的自己承擔,下一次,我仍然堅持自己的主見,久而久之,我習慣了自己做決定,獨立成為了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勇於堅定自己的信念成為了我的性格,遇上反對和質疑意見不再在意,因為我已經掌握了對付反對和質疑意見的方法,看透了它們的本質。

所有的一切,最終應驗的還是法學大家耶林先生的那句經典名言:所有的權利,皆是靠鬥爭而獲得的。這個鬥爭,不僅是和家人、過來人、他人的鬥爭,更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鬥爭。

如何摆脱中国式父母的“唠叨”

書名:循環:大學學習那些事兒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2.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