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人工智慧與就業

AI的發展有利有弊,最讓人們糾結的不是AI是否會真的產生自我意識並對人類發起攻擊,而是隨著AI 發展,有多少崗位會被取代。

一份 Gallup 的民調顯示,73% 的美國成年人認為,AI 帶來的失業會比就業崗位更多,而且,只有 23% 的人會擔憂 AI 會影響到自己。顯然,這是個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有差異的問題。學歷等於或低於四年制大學的人中,有 28% 的人會擔心 AI 取代自己,而對於至少有學士學歷的人,這個數字是 15%。

再談,人工智能與就業

不難看出越是學歷低下,靠著簡單、無技術含量的工作生存的人越是擔心會被取代。因為隨著機器人的發展,首先被取代的就是那些不需要什麼技術、不需要創意或主觀能動的工作。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跟以前的技術革命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比如,福特時代的機器大規模生產,它更多是對人的體力的替代,包括現在很多機器手,也是對人體力的替代。人工智能既有對體力的替代,也有對腦力勞動的替代,並且腦力替代比例會越來越高。那些低技能並且跟計算機關聯度較高的一些工作會被替代;還有一些重複性高、不需要太多認知能力的工作也會被替代,比如文秘人員、電話接線員這類崗位。

目前哪些崗位容易被代替?

再談,人工智能與就業

當前“機器換人”所涉範圍,已不侷限於工業製造業,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客服、分揀、車間員工等都是容易被替代的崗位。前兩年有個無人超市的概念炒的沸沸揚揚,不少超市員工都擔心未來自己的崗位會被無人超市所壓迫。

另一個令人不安的點

確實過去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取代了很多崗位,同時也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崗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興崗位較為高端,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同樣,人工智能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

再談,人工智能與就業

而對於大部分被取代的人而言,從低技能勞動者轉變成為高端技術人員是極難的,這些就業崗位更容易被後來者——在人工智能時代還在學習,又恰好能學到這些專業技能的年輕人任職。這也是大量低教育人群在失業後難以再就業的原因,這些隨著新技術而產生的崗位不是為他們準備的。

​原文網址:http://www.ahytrk.com/hangye/view-221.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