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爲成都後花園

廣漢,現僅為四川省普普通通的一個小縣城,但其歷史卻頗為久遠,堪稱四川省歷史最悠久的地方,是著名的三星堆所在地,有“長江文明之源之譽”。不僅如此,西漢漢武帝時將全國分為十三刺史部,益州刺史部治所就位於此,東漢時才移治成都,可謂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現在,廣漢是四川省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距離德陽、成都距離都很近,均不到三十公里。廣漢市域經濟發達,是四川省經濟實力最前的縣之一,曾是四川第二縣,被稱為“小香港”。廣漢現在儘管稍有落後,但綜合實力仍居四川十三位(含區),是當之無愧的“川西明珠”,也被稱為“成都的後花園”。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廣漢現在僅為一個縣,但歷史上也曾是西南地區的中心,這裡是三星堆遺址所在地,三星堆遺址規模宏大,極有可能是古蜀國早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時,廣漢設縣稱雒縣,像我國很多縣一樣,因其境內流經雒水而得名。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西漢初,“分巴割蜀,以成犍、廣”,“蜀”為蜀郡,“廣”為廣漢郡,割蜀郡設廣漢郡,但當時廣漢郡治所為梓潼,雒縣屬之。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其中今四川、雲南、貴州、重慶及陝西漢中等地屬益州刺史部,治雒縣。儘管當時“刺史部”並不是實際行政區而僅為“監察區”,但由此可見雒縣當時的地位。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漢光武帝時,廣漢郡郡治遷往雒縣,此時雒縣為益州刺史部、廣漢郡治所,自此與廣漢之名結緣。到公元194年,益州刺史部才遷往成都,廣漢作為益州刺史部中心時間長達300年。隋時施行兩級行政體制,益州及廣漢郡均廢,設蜀郡,雒縣屬之。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於雒縣置漢州,綿竹、德陽當時都屬之。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五代及兩宋時期,廣漢仍設漢州,以雒縣為州治,僅轄縣有所變化,至元時廢雒縣入漢州,以州直領其地,另轄德陽、綿竹、什邡3縣,屬四川行省成都路明清時期,漢州均屬成都府。民國初,廢州改縣,改漢州為廣漢縣。

1949年底四川解放,但四川省並沒有成立,而是設立了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廣漢當時隸屬的是川西行署區綿陽專區,1952年四大專署區合併為四川省後,廣漢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53年改屬溫江專區。1960年至1963年,什邡曾短暫併入廣漢。1983年3月,溫江地區撤銷,其所轄十二縣均劃歸成都市,但不久地級德陽市獲批,廣漢於同年八月改屬德陽市至今。1987年,廣漢縣撤縣設縣級廣漢市,由德陽市代管。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廣漢,自古為蜀地腹心,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東北部,素有“川西明珠”之稱,自古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譽,向來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之地。廣漢為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但由於歷史上廣漢一直管轄德陽,建國後又曾劃歸成都市,改革開放後更曾是四川數一數二的縣。廣漢歷史上管轄德陽,經濟上受德陽輻射較弱,地理上距離成都很近,被稱為“成都後花園”,與德陽的關係自然比較尷尬。

四川一縣歷史悠久,與其地級市關係尷尬,被稱為成都後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