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構校長管理不善的12大通病,敢不敢比照自檢?

有這麼一類培訓機構,老師累,校長更累,都在為了機構的明天努力,也想了不少新辦法,但收效甚微。傳統培訓機構由於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定會因為信息通路不暢導致“校長不知道,老師不敢說”,這就如同生命體暗藏的疾病,久治不愈,揮之不去,讓經營者頗為頭疼。

下面就列舉一些常見的問題,培訓機構可以由此而進行比照自檢。

培訓機構校長管理不善的12大通病,敢不敢比照自檢?


01會議效率不高

會議是培訓機構解決問題和發佈指令的集體活動,但是也是一個高成本的經營活動。每過一分鐘,意味著與會人員總數的分鐘數,而很多機構的管理人員並未掌握開會的技巧,都存在“會前無準備,會中無主題,會後無執行,與會無必要,時間無控制,發言無邊際”的六無現象。

2採購成本的權衡

曾經有一家企業,在做一個新項目時,項目組每天的運營成本為8萬元,可是其在產品上市前夕,採購部門為了採購10萬餘元的包裝,竟然耗費了一週時間,理由是要找價格低廉的供應商以節約採購成本。整個營銷團隊因此多等待一週時間無法和客戶簽約。

而這種現象其實在很多機構裡也均存在。一味的追求降低採購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時並存的“隱形成本”。當然,降低採購直接成本與本文並無衝突,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機構的採購部門,要站在整體經營的角度綜合權衡的各項指標,才能真正控制採購的成本支出。

3溝通渠道不暢

在大多數機構裡,你會發現,在同事之間的溝通過程中,會出現嚴重失真的現象,或詞不達意,或答非所問,或百人百解……這種現象,說小了,讓很多工序成為無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機會。說大了,有可能因此給企業帶來隱患。

4加班成癮

很多校長總認為,老師在下班後“廢寢忘食”的“加班”是一種敬業現象。殊不知,這可能隱含著很高的成本。理由有二:

第一,加班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工作任務太重,而是員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著低效率。

第二,加班耗費更多的老師精力和體力,嚴重透支老師的健康,長期下去,會讓一些重要老師不能長期發揮其效能,並且有為機構帶來負擔的隱患。

5人才流失

有很多培訓機構在人力資源管理上都是很欠缺的,他們認為人才是無限的,成為“鐵打的營盤”,老師自然也就成為了那“流水的兵”了。

不能不說,一個老師的離開對機構都是一筆成本,因為機構要承擔對這個老師的培訓費等前期投入,還要承擔新招聘該崗位老師的前期成本,還要承擔新老師是否適合崗位的風險,而老教師的離職也會因為職業素養的關係,可能會流失重要的內部資料或信息,而其離職後,很可能會進入自己的競爭對手的機構。

所以,老師特別是老教師的流失無疑會給機構帶來高出其收入幾倍的支出。很多小型機構在經營多年後,你發現他們一直是那麼小的團隊,而除了校長之外,沒有一個老師是從機構成立當初留下來的。

6崗位錯位

人力資源管理中有句名言“將正確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可惜,真能做到這點的培訓機構的真的不多。

曾經在一家人才市場招聘,聽到其老師之間的談話,說每次招聘會都要他們全體去搬桌子和椅子,因為是租借的體育館作為招聘場地。上到經理人,下到普通老師,都成為了“搬運工”,我不禁嘆息,這家機構從事的是人才招聘與管理,怎麼會花那麼高工資請來並不專業的搬運工。

其實這體現了校長們一個非常清晰的心理,他們認為這些老師招聘回來就是要用的,只要自己有人手能做的,就不用再花更多的錢去做。但是我們發現他們因此付出的代價很高。

該機構的老師一直抱怨不停,因為相當多的都是女老師,根本沒有力氣搬運桌椅,那些管理者們也從來沒有經受過這等“禮遇”,有些紛紛離職。我們也從此不在該招聘會招聘,因為我不相信這樣的團隊能給我提供很好的服務。

7流程繁瑣

機構的亂,有太多都是因為流程,這在培訓機構管理中是一個通病,凡是發展緩慢的機構,其流程一定是混亂或不合理。他們為此承擔著很高的成本,然而一直卻視而不見。

流程,是機構運營的產業鏈,如同流水線一樣,沒有科學合理的流程,也就失去對各項工作系統性的控制,很多工作半途而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返工,無奇不有。這會成為裹住機構前進雙腳的亂麻。

8停滯資源不利用

停滯的資源在機構裡可以說是最廣泛的“隱形成本”,例如閒置的設備,積壓的庫存,低利用率的崗位職業,閒置的資金、擱置的業務等,他們雖然不一定會繼續消耗機構的投入,但是他們卻是機構資產的一部分,機構會為此承擔著利息等隱形成本。

所以說,一個機構裡,停滯資源的多少,體現著機構資源利用率的高低 。

9機構文化錯亂

有人說機構裡的文化如同一個機構的魂,會在其每一個老師的精神面貌中得以體現。這種文化在機構成立的初期階段就開始建立,他受機構的創始人的文化、習慣、技能、職業、好惡等影響,因此有人說,機構文化就是校長文化。但是說機構文化會成為成本,或許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事實如此。

我們會發現一些機構的老師精神萎靡,做事效率極其低下,無論多麼優秀的老師只要進入,不久要麼離開,要麼也會變成那樣,我們不能不說,這是“環境”問題。而這個“環境”正是這個機構的機構文化。

機構文化如同機構的生命,會伴隨機構的一生,只能調整,無法重造。

10信用透支

這是一個牽扯到遠期回報的成本,誠信經營如同誠信做人。我們發現,很多機構,習慣拖欠供應商貨款,習慣拖欠老師薪資,習慣剋扣他人,習慣拖欠銀行貸款等等,認為這樣可以減輕機構流動資金壓力。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會成為機構經營的嚴重隱形成本,首先,供應商一定會將時間成本算在其報價中,這類機構無法採購到最低價格的原料或服務。其次,老師薪資拖欠,違背勞動法規,有被懲罰的危險。而拖欠銀行貸款,剋扣他人,會給其信用度大打折扣,在機構某一天遇到困難時,會四面楚歌的。

無疑,機構為此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其實其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益處。

11風險調控失準

將機構推向快車道是每個校長的夢想。但是風險係數也因此而同步增加。特別是大中型培訓機構,他們雖然發展迅猛,收入豐厚,但是一旦出現危機,將是災難性的。多個案例證明,機構的風險很多都是因為預料不足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在風險發生前,都早以埋下隱患。而很多大型培訓機構因為一次風險而消亡。

可見,風險是舉足輕重的隱形成本。而這種現象並非顯而易見,實在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2校長自我修養

“校長成本”是指的是機構的校長本身給機構帶來的成本。校長如同一支軍隊的首領,其本身是機構支付成本最高的老師。很多機構的校長一切自己說了算,全體老師變成了執行的機器。但是,校長個人因素的缺陷,將會為機構增加沉重的成本負擔。

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小型機構,但在大型機構裡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成本延伸到機構的每一個部門甚至是每一個老師。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我們常常強調,在你的範圍,你就是領導,你有權決策。而很多領導者一直以自己為中心,這將大大降低了團隊的作戰能力,增加了高額的隱形成本。

記得曾經對一個抱怨機構缺乏人才的校長說過一句話:“你們學校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和善用人才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