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邵嘉楠


甲午戰爭之後,大清國的國際聲望跌到了谷底,不僅英法德俄等一流強國加緊瓜分中國,一些歐洲二三流小國也蠢蠢欲動要來佔便宜。
比如那個“可愛”的意大利。

意大利統一之後,野心也逐漸大了起來,也想搶地盤,只是意大利軍隊的戰力實在太渣了。

普奧戰爭,奧地利軍隊被普魯士軍隊打的慘不忍睹,但是意大利軍隊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被絕對弱勢的奧地利軍隊揍的四散潰逃,讓俾斯曼大為光火。

在歐洲沒佔到便宜,意大利就把擴張勢力放到了海外,可此時整個世界早就被列強們分的差不多了,要麼去那個暫時還沒人看得上的埃塞俄比亞。

那就上吧,結果,意大利軍隊打了2年,傷亡上萬人,最後慘敗而歸,實實在在地在全世界面前丟盡了臉。

可意大利還是不死心,眼瞅著大家都在大清國搶地盤,他心動了,也要分一杯羹,弄點勢力範圍。

1899年,意大利正式通知大清國,要求租借三門灣做軍港,並要修築一條從三門灣通往江西的鐵路,並宣稱三分之二的浙江是意大利的勢力範圍,要求清政府不得把浙江任何一塊地方租借給其他國家。

清政府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畢竟來乘火打劫的歐洲國家太多了,清政府吃了幾次虧,也逐漸知曉了一些國際格局,不再隨隨便便地就賣主權,畢竟,不能讓阿貓阿狗一樣的貨色揩油啊。

於是,清政府找列強打聽了一陣子,就對意大利的底細清楚了,知道意大利就是個“草包”。

所以大清國斷然拒絕了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說那我就來硬的吧,派出三艘軍艦開赴三門灣進行恐嚇,不過清政府也嚴令浙江沿海加強戰備,寸步不讓。

一看清政府這麼強硬,意大利就軟化了一些,就說那三門灣不要了,那你就找別的什麼港口租給我吧,你只要保證不把三門灣租給其他國家就行了,還有其他一些修鐵路、開礦之類的要求,當然,繼續被清政府拒絕。

清政府為了遏制意大利的野心,調動了主力軍艦開赴浙江沿海,宣稱不惜與意大利一戰。

戰五渣的意大利軍隊當然沒有真正開戰的決心和勇氣,眼看大清國這麼強硬,也就只好認慫了。

後來還是八國聯軍之後,意大利找到了機會,派出了85人組成的軍隊,戰後在天津拿了一塊0.5平方公里的租界。


雲中史記


1.清代的六部,有滿漢之分,例如戶部,有一個漢人尚書,還有一個滿人尚書;尚書的下屬左右侍郎,也分滿漢,有兩個漢人侍郎,也就相應的有兩個滿人侍郎。所以清代的六部,包括尚書和侍郎,共三十六名官員。

2.太平天國之前,滿人皇帝對漢人將領特別提防,二百年間,只有嶽鍾琪一個人做到大將軍,所謂漢人綠營兵,他們的首領也都是滿洲人,所以打太平軍也很費勁,實在沒辦法,才啟用曾左李等漢員帶兵。

3.清代的官員,無論大小,都見過皇帝一面,而且必須見皇帝一面,這是皇帝的要求。

在前朝,吏部可以直接任免五品以下的官員,五品以上的,由吏部開具名單給宰相,由上面來決定。清代很特殊,大官的任用,全憑皇帝一人乾綱獨斷,吏部都不知道,更別說推薦過問了。而小官的任用,皇帝管不過來交由吏部銓察,但是清代所有任命的官員,都要給皇帝引見,所以清代的官,全都見過皇帝的面。像明朝的官,有的都進入內閣了,還沒見過皇帝的面。

4.清代在全國各地劃了好幾個禁區,不準漢人隨便進入。

第一個禁地就是關東三省,被他們稱為龍興之地,一直不準漢人進入,直到光緒末年,才允許河北山東等地的人進入開墾。

第二個禁地是臺灣,因為清朝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是由於鄭成功父子在臺灣經營多年,仍然不間斷的有各種小股起義造反的事。所以,清廷不準福建人去臺灣。

第三個禁地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東南部這一片地區,不準漢人隨便進入開墾,為得是防止漢人跟蒙古人接觸。不許開墾,不許增添戶口,直到光緒末年這一片地區才解禁。

第四個禁地是新疆,當時新疆還不像現在到處戈壁荒漠,那時候土地很肥沃,還是幾乎沒怎麼開闢的處女地。清廷不準漢人去這片地區開墾,為得是把這片肥沃的土地,留給滿洲人,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亂之後,這片土地才允許漢人隨便進入。

5.整個清代,雖然大部分臣民是漢人,但是漢人只是三等人,第一等是滿人,第二等是蒙古人,漢人只排第三等。蒙古人像滿人一樣,也可以封貝子,貝勒,親王,漢人則沒有這種待遇。

6.清代最信喇嘛教的不是藏人,是蒙古人,有人說這是清廷的陰謀。因為清廷允許喇嘛教教徒不守戒律,喝酒吃肉,娶老婆,穿漂亮衣服,有特權,在大街上橫衝直撞。所以蒙古人信喇嘛教幾致瘋狂,搞得蒙古內部腐化,人心渙散,對清廷一點威脅都沒有了。

7.清代有一種賞賜,叫做“賜紫禁城騎馬”,其實往往並不是真的騎馬,是坐兩人抬著的小椅子,特別是年老或者腿腳不好的大臣,是沒機會那麼威武的,讓你坐椅子不錯了,還想在皇宮裡騎馬?

8.碧螺春這種茶,原名“嚇殺人香”,是原產於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間的野茶。

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當地官員採了這種茶獻給康熙帝品嚐,康熙帝覺得“嚇殺人香”四字太粗鄙,遂御賜“碧螺春”。

9.雍正皇帝曾經嚴禁溺死女嬰,還敕令全國各地開辦育嬰堂,收留被人遺棄的嬰兒。這一點上,雍正帝還是值得稱道的。

10.乾隆年間,廣東番禺有個叫王健寒的老頭,九十九歲了還參加鄉試,臨場做了一首叫“翁覃溪記”的詩。

11.乾隆年間,皇宮裡的校尉侍衛等內臣,稱乾隆不叫皇上,稱老爺子,爺,或者佛爺。

最有名的出處就是和珅跟乾隆的對話:“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出於柙”三語。扈從諸校尉及期門羽林之屬,鹹愕眙互詢天語云何。和珅獨曰:“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凡內臣稱上皆曰老爺子,或曰佛爺)上為霽顏。

因為這次奏對,和珅就開始飛黃騰達了。

12.清代在京做官的官員,每到春節換春聯的時候,往往換來換去,都是“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這馬屁拍得真是一年到頭都不變。


西堤君


清朝最肥的差事,是銀庫庫兵!

在清朝當差,有時候不一定是職位越高,油水就越多,關鍵還得看部門。因為,在清朝各類差吏之中,最肥的差事其實是小小的銀庫的庫兵(銀庫郎中),因為他們可以偷銀。不過,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差事通常只選旗人擔任,任期為三年。

但是,我們還是很難想象得到,這短短的三年期間,庫兵們偷銀的潛能有多大!

其實,朝廷也不是傻子,為了防止庫兵偷銀,本來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手段。比如戶部規定:庫兵進入庫房要更換衣服,出庫時, 要赤身裸體、兩臂平張,嘴裡要學鵝鴨呱呱叫, 以證明嘴裡沒含銀子;要從很高的長條木凳上跳出來,以確保兩腿間沒有夾著東西。他們認為這樣,庫兵就不能藏納庫銀了。

但是,這樣就能阻擋得了庫兵們”發家致富“的渴望了麼。當然不能!

因為,每個庫兵自入行那天起,都拼命的學習一項獨門絕技——“菊花納銀”!其原理是,通過人為的鍛鍊和強化,讓自身的肛門具備一定的收納能力,然後就可以把銀錠塞進肛門中,大搖大擺的運回家。在那個沒有金屬探測器的古代,這招非常管用。

據《清代野記》裡記載:其肛之嫩者,則用豬脬浸溼,裹銀而塞之。故庫兵至老年,無不患脫肛痔漏症,以其納銀太多也。

看!居然連鍛鍊方法都有明確的記載。根據前人的經驗,新入行的庫兵,肛門稚嫩,就豬尿泡(膀胱)浸溼後裹銀塞進肛門。掌握了這項技能,庫兵們每次都能幹這種”痛並快樂著“的事,獲得豐厚的收入。

《清代野記》記載:聞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夾江西圓錠十枚,則百金矣。

也就是說,某些”天賦異秉“的肛門,能夠一次性塞入 10 枚江西圓錠,這相當於 100 兩。即便是一般的肛門,每出入銀庫都能一次帶出 5、6 錠之多。這些庫兵真的是名副其實的靠”菊花“掙錢啊!

當然,這種事也並不是萬無一失的。道光二十三年,就曾經有庫兵不小心洩露消息,而驚動朝廷,最終牽出了盜銀大案,查出戶部銀庫虧空庫銀達 925 萬兩之巨......


這些歷史要讀


說一個真的“冷”知識——清代的滑冰運動。冰夠冷吧?

清代稱滑冰為“跑冰戲”。清廷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滑冰比賽。這種比賽有兩個目的,一是作為一種競賽和表演,近似於現代的速滑和花樣滑冰;二是對八旗兵武功的一次檢閱。

清初幾個皇帝每年多在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舉辦“跑冰戲”活動。由於清廷的重視和民間的喜愛,“跑冰戲”在北方很流行。滑冰技術也得到了普及和發展,技術嫻熟者也很多。

乾隆、嘉慶年間,滑冰技術最著名的是“冰上燕兒”喜桂。喜桂,苗族人,人們稱他為“苗子喜”,就連乾隆皇帝也這樣稱呼他。喜桂長得面貌很黑,而且又很矮,但滑冰的速度卻極快。有一年冬天,喜桂為了追還一個騎馬軍官丟失的腰牌,穿著普通的鞋子在冰上疾馳,軍官於是把他帶回軍營,並上奏給乾隆,乾隆賜“冰上燕兒”名號。

乾隆、嘉慶年間,還有一個名字叫海英的,滑冰技術也很高明。滑冰中的“倒流”就是他所創。嘉慶皇帝時,海英年事已高。有一年校閱完畢,到校閱臺前領取御酒。剛飲完酒,因為他在冰上站立的時間過久,身體有點支持不住,忽然兩腳倒滑,將要向後傾倒。他極力振作精神,幸好沒有摔倒,然而他已滑出數丈遠。在旁觀看的人都認為他是故意顯示自己的奇技,而不知道他是由於力不能支造成的。一時大家爭相效仿,命名為“倒流”。

道光、咸豐年間,有一個叫尚星階的滿族人,滑冰技術也很嫻熟。該人的外號叫“板凳腿”,因滑冰時兩膝能向外彎曲作蹲狀,兩手反覆舞動做各種動作而得名。這種姿勢後人仿效者很多,名為“騎馬式”。

道光、咸豐年間,以滑冰著名的還有一個名字叫楊二立的。此人外號“鐵禿子”,禿頭沒有髮辮。他有特殊的滑冰技術,俗稱“撞天鍾”,是當時最新穎的滑冰技術。他滑冰時,左手持一個彈弓,右手拿著兩粒泥丸。當滑到最快時,驟然俯下身子,向後彈射。一丸剛發,一丸又至,先發者未落,後發者已經趕到,砰的一聲,兩丸相撞,都碎在空中,泥土紛紛落下,而他則繼續向前滑行,速度並沒有—點減慢,一時被驚為神技。


麻辣一加一


鑑於那些晚清落後捱打的歷史,我們不妨講講大清落後捱打前,一些發人深省的真實歷史“小事”。

1, 康熙險成罪人

康熙皇帝一樁名垂青史的大功業,就是1683年收復臺灣,但其中一樁險些犯下的大錯,當代清朝題材影視劇裡卻極少講:在大清朝收復臺灣後,康熙皇帝險些拋棄臺灣。

為啥會這麼傻?在好些連大海都沒見過的權貴重臣眼裡,臺灣不過海外一孤島,乾脆把島民強制遷走就完事。還有“聰明人”熱烈提議:不如把臺灣島割給荷蘭人,每年收他點租金。細思極恐的提議,當時叫康熙帝心動不已:(臺灣)得之無所加,棄之無所損。

關鍵時刻,卻是剛剛帶兵平定臺灣的施琅,急火火上了《鎮臺灣棄留利害疏》,把朝中各種拋棄臺灣的聲音挨個罵一頓:其中一句更叫康熙猛醒:“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從而嘯聚,急則走險,此所謂藉寇兵而齋盜糧”。拋棄臺灣?您是想給大家提供造反方便?嚇一頭汗的康熙終於改了主意,在臺灣設一府三縣,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一樁險些貽害中國數百年的大錯,這才被驚險扭轉過來,成為康熙帝的大功一件。

2, 學霸皇帝誤國

康熙皇帝的一大本事,就是強大的西方數學造詣。

早在八歲登基時,康熙對於西方數學,就是近乎狂熱的喜愛。身邊更雲集了南懷仁等數學造詣強大的歐洲傳教士。十七世紀歐洲最偉大數學家萊布尼茨,也和康熙有過書信往來,還給了康熙一個服氣評價:知識水平超乎常人。

▲萊布尼茨

1692年,康熙皇帝在乾清門召集滿朝文武重臣,大講各類數學知識。把一群大臣聽得集體跪。以大臣張玉書的奉承說:退而相顧驚喜,深愧以前學識淺陋,錮守陳言,而不知其迷惑也。以數學水平說,這確是學霸等級。

可是,當傳教士們興致勃勃,打算在中國出版西方科學書籍時,卻被康熙皇帝劈頭一頓罵:此乃特異之書,不可與普通文籍等量觀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學無術之輩濫讀此書。

言下之意就是:鑑於中國老百姓文化比較低,所以這麼好的學問,只能朕先學。於是辛苦學了一輩子的康熙帝,卻叫中國的科學水平,開始被西方遠遠甩開。

3, 也曾對外開放

清朝開國後一大出名敗筆,就是海禁。禁到康熙晚期時,福建廣東不停發生民變,大清朝國庫收入更是銳減,以至於雍正帝登基後連呼“內外府庫無不虧空”。窮得不停淚奔後

,雍正帝也終於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弛禁。也就是開放海上貿易。

從雍正五年(1727)起,中國的貿易船隊從此可以在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於每年規定時間在規定港口出海。從此中國商船遍佈南洋,瓷器絲綢茶葉出口暴漲,光明正大賺全世界的錢。僅僅每年來到馬尼拉的中國商船,規模就有五十艘之多。清王朝的國庫,也因此賺的盆滿缽滿。明末時曾無比紅火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儼然輝煌重現。

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時,下江南遊玩的乾隆皇帝都親眼看見,從蘇州出海的商船有上千艘之多。卻把眼光遠不及父親的乾隆帝看得嚇壞,立刻簡單粗暴一道命令:除了廣州一地外,廈門寧波等對外港口全數關閉。高度對外開放的大清朝,轉眼變成空前嚴苛的閉關鎖國!

4, 抄家抄出尷尬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朝大貪官王亶望落馬,家產全數被抄沒。乾隆皇帝卻是突然又怦然心動:王亶望落馬前,有年給自己獻壽禮,送來了一對玉瓶和一座玉山子,可當時乾隆帝正標榜自己的儉樸形象,忍痛把禮品退了回去。這下可好,豈不又回到朕身邊來了?

可待到財物進宮後,乾隆卻當場震驚:傳說中豐厚無比的家產,竟只是眼前一堆破銅爛鐵,至於那幾件日思夜盼的玉器?更是無影無蹤。

仔細調查後,乾隆皇帝更是差點沒氣暈:原來負責抄家的官員們,瞧見王亶望家的財產,竟是紛紛流了口水,各個雁過拔毛,把好東西統統據為己有。只弄些便宜貨來糊弄乾隆。閩浙總督陳輝祖尤其貪婪,大額的金銀財寶,幾乎都明目張膽拉家裡。

敢和乾隆皇帝搶錢的陳輝祖,自然被乾隆一怒賜死,可這連抄家都抄出如此尷尬的場面,卻更縮影了大清王朝,已經不可救藥的腐敗。

5, 替大明朝“報仇”

清朝能夠戰勝明朝取得天下,山西介休的範氏家族,堪稱汗馬功勞。

介休範氏,這個明代時就活躍北方的商業家族,自明末起就瘋狂向後金走私糧食鐵器火藥,甚至還替後金八旗蒐集傳遞機密情報。也換來清朝豐厚回報:

被順治皇帝封為“皇商”,壟斷皇家採辦貨物等暴利行業,財富一度瘋狂暴漲。

但到了乾隆年間時,這昔日的鉅富,卻是一年不如一年。頂著“皇商”的名號,腐敗吏治下依然逃不過盤剝。單是乾隆六年,范家去遼東採購一趟貨物,就要給奉天府將軍送四千兩白銀的賄賂。乾隆在位頭四十年查處的各類貪腐大案,全有范家送錢的身影,幾乎各種花樣被宰。

而最要命的,卻還是清王朝的官方壓榨,范家代理去日本採辦洋銅的業務。可乾隆年間起,大清國內銅價變更,范家每次採辦都虧損嚴重。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時,反而欠了清王朝一大筆冤枉賬。結果被乾隆帝一怒查封,范家的掌舵人範清濟倒黴入獄,名下二十縣店鋪倉庫與數千房產,全數被清朝充公。昔日大清鉅富,就此愴然敗落。

以這整悲催破產過程說,一心盤剝的乾隆皇帝,倒給明朝“報仇”了。


我們愛歷史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在清朝題材的影視劇裡,官員拜見皇上或下級官員拜見長官的時候,叩拜前一定會兩手交替拍打幾下衣袖。你們知道為什麼只有清朝的官員才會在參拜長官時拍打衣袖嗎,其實這和滿族的傳統習慣有關。

清朝官員的官服和其他朝代的官服大體樣式上差不多,但清朝官服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官服上面會有較長的袖口,形狀像馬蹄一樣,因此這種袖子就叫馬蹄袖,滿人叫為“哇哈”。滿人的馬蹄袖有點像明朝的箭袖。這種馬蹄袖在滿人中非常流行,因為在關外寒冷的天氣裡,這種馬蹄袖非常適合滿人的騎射生活。

滿人居住的關外就是現在的東北地區,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冰天雪地的日子,所以滿人在外行軍和打獵時特別注重防寒。這種袖子比較寬鬆,平時的時候捲起來,外出打獵或者行軍打仗時才放下來。偏長的袖子可以覆蓋手住背,在持弓射箭或者拉韁騎馬的時候,都可以保護雙手不被凍壞。

滿人入關後,雖然中原的氣候沒有關外那麼寒冷,滿人也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用再行軍打仗,但這種傳統服飾卻被皇帝要求保留下來,以保留滿人的風俗習慣,不讓子孫忘本。

為了促進滿漢融合,漢人官員也要穿這種帶馬蹄袖的官服。滿漢官員平時把袖子挽起來,只有需要參拜皇帝或者長官時才需要放下來,這是滿人的一種禮儀,叫“放哇哈”。拍袖子是為了可以快速的把袖口放下來,讓手藏於袖中,以示恭順。

古代的官場規矩比較多,比如覲見長官是需要以小碎步急趨向前,以示精簡幹練。拍袖口的動作也是受此影響,緩慢的拍袖動作顯得心不在焉,小幅度快速的拍袖動作才能展示官員精明幹練的精神面貌。所以清朝官員在正式場合的公務覲見時全套動作是先以小碎步急趨向前,到長官近前後,再以兩手快速將袖口拍下,最後跪地參拜,整套動作行雲流水。

此外,官員跪拜俯首聽命的時候首要撐在地上,用袖子墊在地上還能起保護自己手掌作用。也有人說拍袖子有兩袖清風、防止刺殺、除去灰塵等隱形意義,但這些都是根據動作特徵作的猜測。它的真實意義其實就是一種禮儀,一種滿人特有的禮儀


古今之言


1、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臣子見到皇上都要下跪自稱“奴才”。其實在歷史上,只有滿族臣子見到皇上才能自稱“奴才”,漢臣則依然自稱為“臣”

2、雍正皇帝雖然給後人留下的是一個不苟言笑的帝王形象,但其實他本人極為幽默,尤其在批奏摺上,堪稱段子手。有一次他回覆一位官員的密奏時說:“汝謂朕為盲耶?”(你以為我瞎嗎?)

3、瓊瑤阿姨一部《還珠格格》曾也是火遍大江南北,其中的五阿哥堪稱模範情人。但是,在歷史上,五阿哥也是確有其人!而且他比《還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更厲害!精通蒙滿漢三種文字,24歲獲封碩榮親王,深得乾隆喜愛,可惜英年早逝……

4、在清朝,有“試婚格格”這一制度。就是清朝公主在出嫁前,要先挑一名“試婚格格”,試婚格格先與準駙馬雲雨一番,然後回來報告駙馬的技術、耐力等等,確認沒問題了,再把真正的格格嫁過去。

5、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中,努爾哈赤是音譯,滿語意譯為野豬皮,寓意像野豬一樣勇猛兇悍。可以說很有少數名族特色了。

6、在以嫡長子繼承製的封建王朝,似乎清朝就沒有這個傳統,12個皇帝只有一個是嫡長子繼承了皇位,便是道光皇帝。其餘的要麼庶出,要麼是嫡長子被廢或者早逝。

7、清朝的最後三個皇帝居然都沒有後代!同治皇帝19歲便逝世,光緒帝則常年體弱多病,沒有生育能力,末代皇帝溥儀雖有幾任妻子,但也沒有後代。這和清朝皇室喜歡近親結婚不無關係,越到後期,身體越是不行。

8、在清朝,太監們有自己的節日。時間是四月二十八,這一天是藥王爺的生日。太監們在這一天相互道賀,祝賀對方大難不死(即當年被閹割的那一天)


清史龍捲風


鰲拜是忠臣

大家可能受到韋小寶電視劇的影響比較深,認為鰲拜是個奸臣,其實歷史上的鰲拜更多情況下是先帝護駕忠臣以及國之功臣的形象。皇太極晏駕後,多爾袞野心勃勃,在之後進行的王大臣會議時,鰲拜、遏必隆、索尼吩咐兩黃旗巴牙喇軍張弓挾矢,環立宮殿,兩黃旗的護軍又聚集大清門旁作為護衛,在推舉皇帝時,鰲拜帶著兩黃旗上前以死相爭,才順利護得順治登基。可以說沒有鰲拜,就沒有之後的康熙,而鰲拜在此之後更是頻頻遭到已經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袞的打擊報復,屢屢被貶。

順治駕崩前為康熙留下了顧命四大臣,分別是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中蘇克薩哈是多爾袞正白旗一系的,而多爾袞的其餘舊部勢力也還在,電視劇中鰲拜所謂的“擅權”殺的大臣基本都是兩白旗的人,真實的鰲拜其實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壓多爾袞留下的正白旗勢力以及圈地運動中八旗內部鬥爭,和電視劇中所謂的“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沒啥關係。而且鰲拜並沒有當殿被韋小寶這個虛構人物砍死,而是康熙念其舊功,予以圈禁。並且在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兩朝,鰲拜也屢屢得以平反加封。




清朝最後的三個皇帝都沒有後代

清朝的最後三個皇帝按照順序為同治-光緒-宣統,可是這三位都是沒有後代的。首先是同治,同治只活了十九歲沒有後代無可厚非,可是光緒卻是活了三十八年卻一直沒有子女,這恐怕就是政治和生理的雙重影響了,一方面政治需要,另一方面皇帝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下,很容易導致不舉,不過最蛋疼的恐怕還是宣統(溥儀),溥儀自幼年起,就時常遭到宮女捏下體取樂,且過度耕耘,所以導致了嚴重的陽痿。


對聯嘲諷李鴻章與翁同龢

清朝末年,李鴻章和翁同龢同為朝中大臣,一為清流領袖,戶部尚書大司農,一為秉國重臣,國家宰相,不過兩個都不是什麼好鳥,不是什麼清廉之輩。因為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所以老百姓們做了個對聯嘲諷他們: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真可謂是一語雙關啊(>﹏



社會話事人


順治是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皇太極猝死,臨死也沒留下什麼遺囑,當時只有六歲的順治為什麼能當皇上呢?他也不是什麼皇長子,他媽只是個側妃,六歲的娃更談不上什麼功勳,可就是這六歲的娃擊敗了大哥豪格,擊敗了叔叔多爾袞,登臨帝位

這原因應該比較冷,也比較有趣吧

據說,其中多爾袞起了很大作用。老多本來想自己想當皇帝,兄終弟及很合理,自己掌握兩旗加上眾多盟友支持,又有諸多功勳,他當皇帝,可謂合情合理也合勢。可就在多爾袞穿上皇袍之後,照照鏡子才發現,穿龍袍不好看,如果一輩子穿龍袍,太影響顏值了,沒了顏值,那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索性,擁立自己的小侄子福臨登基,並且登基當天,多爾袞首先下跪,為新帝造勢!之後更是清掃了剛剛打勝仗回來的大阿哥豪格,為福臨鋪路。順治後來感謝多爾袞的付出,尊他為皇父攝政王……

野史中也有感恩記錄,皇太極去世時,順治老媽還年輕,而那時候多爾袞正好也死了大老婆,於是順治下旨,太后和皇叔很般配,結合一起能互相照應,各位臣工操辦一下

時人有詩讚曰:

上壽稱為和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後來多爾袞意外身亡後,廟號成宗皇帝

但不知咋回事,死後兩月,順治又下旨把多爾袞墓給刨了


靈石蘊珠寶


清朝結拜

清朝不允許漢人結拜,而且為此專門制定了法律,極其嚴酷。

順治三年的法律規定,但凡是漢人結拜異性兄弟者,鞭打一百。順治十八年改為;“凡歃血盟誓、焚表結拜弟兄者,著即正法。”

之後的法律,一直在鞭笞、發配、處斬之間徘徊。



乾隆寫詩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人,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要知道全唐詩也不過四萬多首,也就是說乾隆寫的詩追平了整個唐朝詩人的所有產量。不過質量就有限了,比如“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見”



慈禧宣戰

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農曆的五月二十五日,向十一個國宣戰,最終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果最終大家都知道了,慈禧倉皇出逃,北京陷落。

而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慈禧收到一封假情報,說的是洋人要扶持光緒皇帝,而且要逼迫慈禧還政給光緒。而慈禧知道後立刻召見了“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在慈禧看到了義和團表演“刀槍不入”後,立刻有了自信,於是向十一國宣戰,其中有三個國家根本就沒有理這件事,不過最後慈禧賠錢的時候,那三個國家來了。這也是我們看到八國聯軍侵華後,賠款卻是11個國家的原因。



清朝稱呼

清朝前期和中期皇子不會稱皇帝為皇阿瑪,而是汗阿瑪。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只有太后太妃才能叫自己皇帝,而生父母親或者其他人只能稱呼皇上。

王府裡的稱呼更奇怪,稱呼母親為奶奶,稱呼奶奶為太太。



試婚格格

清朝的格格出嫁前,要選擇一名侍女,稱之為“試婚格格”,試婚格格要先和準駙馬雲雨一番,記錄下駙馬的房事能力、技巧、耐力等等,然後在試試駙馬的性格喜好。

最終駙馬通過實驗後,試婚格格當做格格嫁妝跟著格格一起過門。



庫丁偷銀

清朝國庫負責往來搬運銀子的人叫做庫丁,這些人在搬運銀子的時候是裸體進入的,所以為了偷銀子,久而久之練成了肛門藏銀術,據說每個人每月都能偷出幾千兩銀子。

而且面對如此肥差,一般招募的人員都是旗人,而且這些差事大多都是父子,親屬相繼,很多人都是從小練習肛門藏銀。先用雞蛋練習,然後逐漸升級鴨蛋、鵝蛋。直到最後厲害的人甚至可以放下十個10兩以上的銀元寶。


太監過節

清朝太監也有自己的節日,是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因為這天是藥王爺的節日,太監們互相慶祝大難不死,至於大難就是曾經成為太監時的那一刀。


票號鬥氣

清朝末年,山西票號興起,而在山西票號發展史上不可不提的兩個人就是日昇昌的創始人雷履泰,還有日昇昌的主要競爭對手,蔚字聯號的創始人毛鴻翽。

兩個人最開始是好搭檔,但是因為工作中的矛盾最終分道揚鑣,變成了競爭對手,並且把矛盾升級到了生活中。雷履泰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了雷鴻翽(不知道是不是要啪啪鴻翽的媽媽),而毛鴻翽也毫不客氣的給自己的孫子起名叫了毛履泰。



軍機處薪水

清朝軍機處可謂是權力中樞,但是實際上軍機處並不是一個有編制的單位,在這個地方工作的大臣沒有薪水,只是由大學士或者尚書、內大臣等等兼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