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邵嘉楠


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国的国际声望跌到了谷底,不仅英法德俄等一流强国加紧瓜分中国,一些欧洲二三流小国也蠢蠢欲动要来占便宜。
比如那个“可爱”的意大利。

意大利统一之后,野心也逐渐大了起来,也想抢地盘,只是意大利军队的战力实在太渣了。

普奥战争,奥地利军队被普鲁士军队打的惨不忍睹,但是意大利军队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被绝对弱势的奥地利军队揍的四散溃逃,让俾斯曼大为光火。

在欧洲没占到便宜,意大利就把扩张势力放到了海外,可此时整个世界早就被列强们分的差不多了,要么去那个暂时还没人看得上的埃塞俄比亚。

那就上吧,结果,意大利军队打了2年,伤亡上万人,最后惨败而归,实实在在地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

可意大利还是不死心,眼瞅着大家都在大清国抢地盘,他心动了,也要分一杯羹,弄点势力范围。

1899年,意大利正式通知大清国,要求租借三门湾做军港,并要修筑一条从三门湾通往江西的铁路,并宣称三分之二的浙江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要求清政府不得把浙江任何一块地方租借给其他国家。

清政府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毕竟来乘火打劫的欧洲国家太多了,清政府吃了几次亏,也逐渐知晓了一些国际格局,不再随随便便地就卖主权,毕竟,不能让阿猫阿狗一样的货色揩油啊。

于是,清政府找列强打听了一阵子,就对意大利的底细清楚了,知道意大利就是个“草包”。

所以大清国断然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说那我就来硬的吧,派出三艘军舰开赴三门湾进行恐吓,不过清政府也严令浙江沿海加强战备,寸步不让。

一看清政府这么强硬,意大利就软化了一些,就说那三门湾不要了,那你就找别的什么港口租给我吧,你只要保证不把三门湾租给其他国家就行了,还有其他一些修铁路、开矿之类的要求,当然,继续被清政府拒绝。

清政府为了遏制意大利的野心,调动了主力军舰开赴浙江沿海,宣称不惜与意大利一战。

战五渣的意大利军队当然没有真正开战的决心和勇气,眼看大清国这么强硬,也就只好认怂了。

后来还是八国联军之后,意大利找到了机会,派出了85人组成的军队,战后在天津拿了一块0.5平方公里的租界。


云中史记


1.清代的六部,有满汉之分,例如户部,有一个汉人尚书,还有一个满人尚书;尚书的下属左右侍郎,也分满汉,有两个汉人侍郎,也就相应的有两个满人侍郎。所以清代的六部,包括尚书和侍郎,共三十六名官员。

2.太平天国之前,满人皇帝对汉人将领特别提防,二百年间,只有岳钟琪一个人做到大将军,所谓汉人绿营兵,他们的首领也都是满洲人,所以打太平军也很费劲,实在没办法,才启用曾左李等汉员带兵。

3.清代的官员,无论大小,都见过皇帝一面,而且必须见皇帝一面,这是皇帝的要求。

在前朝,吏部可以直接任免五品以下的官员,五品以上的,由吏部开具名单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清代很特殊,大官的任用,全凭皇帝一人乾纲独断,吏部都不知道,更别说推荐过问了。而小官的任用,皇帝管不过来交由吏部铨察,但是清代所有任命的官员,都要给皇帝引见,所以清代的官,全都见过皇帝的面。像明朝的官,有的都进入内阁了,还没见过皇帝的面。

4.清代在全国各地划了好几个禁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

第一个禁地就是关东三省,被他们称为龙兴之地,一直不准汉人进入,直到光绪末年,才允许河北山东等地的人进入开垦。

第二个禁地是台湾,因为清朝虽然收复了台湾,但是由于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经营多年,仍然不间断的有各种小股起义造反的事。所以,清廷不准福建人去台湾。

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东南部这一片地区,不准汉人随便进入开垦,为得是防止汉人跟蒙古人接触。不许开垦,不许增添户口,直到光绪末年这一片地区才解禁。

第四个禁地是新疆,当时新疆还不像现在到处戈壁荒漠,那时候土地很肥沃,还是几乎没怎么开辟的处女地。清廷不准汉人去这片地区开垦,为得是把这片肥沃的土地,留给满洲人,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之后,这片土地才允许汉人随便进入。

5.整个清代,虽然大部分臣民是汉人,但是汉人只是三等人,第一等是满人,第二等是蒙古人,汉人只排第三等。蒙古人像满人一样,也可以封贝子,贝勒,亲王,汉人则没有这种待遇。

6.清代最信喇嘛教的不是藏人,是蒙古人,有人说这是清廷的阴谋。因为清廷允许喇嘛教教徒不守戒律,喝酒吃肉,娶老婆,穿漂亮衣服,有特权,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所以蒙古人信喇嘛教几致疯狂,搞得蒙古内部腐化,人心涣散,对清廷一点威胁都没有了。

7.清代有一种赏赐,叫做“赐紫禁城骑马”,其实往往并不是真的骑马,是坐两人抬着的小椅子,特别是年老或者腿脚不好的大臣,是没机会那么威武的,让你坐椅子不错了,还想在皇宫里骑马?

8.碧螺春这种茶,原名“吓杀人香”,是原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的野茶。

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当地官员采了这种茶献给康熙帝品尝,康熙帝觉得“吓杀人香”四字太粗鄙,遂御赐“碧螺春”。

9.雍正皇帝曾经严禁溺死女婴,还敕令全国各地开办育婴堂,收留被人遗弃的婴儿。这一点上,雍正帝还是值得称道的。

10.乾隆年间,广东番禺有个叫王健寒的老头,九十九岁了还参加乡试,临场做了一首叫“翁覃溪记”的诗。

11.乾隆年间,皇宫里的校尉侍卫等内臣,称乾隆不叫皇上,称老爷子,爷,或者佛爷。

最有名的出处就是和珅跟乾隆的对话:“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语云何。和珅独曰:“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凡内臣称上皆曰老爷子,或曰佛爷)上为霁颜。

因为这次奏对,和珅就开始飞黄腾达了。

12.清代在京做官的官员,每到春节换春联的时候,往往换来换去,都是“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十字,这马屁拍得真是一年到头都不变。


西堤君


清朝最肥的差事,是银库库兵!

在清朝当差,有时候不一定是职位越高,油水就越多,关键还得看部门。因为,在清朝各类差吏之中,最肥的差事其实是小小的银库的库兵(银库郎中),因为他们可以偷银。不过,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差事通常只选旗人担任,任期为三年。

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想象得到,这短短的三年期间,库兵们偷银的潜能有多大!

其实,朝廷也不是傻子,为了防止库兵偷银,本来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手段。比如户部规定:库兵进入库房要更换衣服,出库时, 要赤身裸体、两臂平张,嘴里要学鹅鸭呱呱叫, 以证明嘴里没含银子;要从很高的长条木凳上跳出来,以确保两腿间没有夹着东西。他们认为这样,库兵就不能藏纳库银了。

但是,这样就能阻挡得了库兵们”发家致富“的渴望了么。当然不能!

因为,每个库兵自入行那天起,都拼命的学习一项独门绝技——“菊花纳银”!其原理是,通过人为的锻炼和强化,让自身的肛门具备一定的收纳能力,然后就可以把银锭塞进肛门中,大摇大摆的运回家。在那个没有金属探测器的古代,这招非常管用。

据《清代野记》里记载:其肛之嫩者,则用猪脬浸湿,裹银而塞之。故库兵至老年,无不患脱肛痔漏症,以其纳银太多也。

看!居然连锻炼方法都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前人的经验,新入行的库兵,肛门稚嫩,就猪尿泡(膀胱)浸湿后裹银塞进肛门。掌握了这项技能,库兵们每次都能干这种”痛并快乐着“的事,获得丰厚的收入。

《清代野记》记载:闻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夹江西圆锭十枚,则百金矣。

也就是说,某些”天赋异秉“的肛门,能够一次性塞入 10 枚江西圆锭,这相当于 100 两。即便是一般的肛门,每出入银库都能一次带出 5、6 锭之多。这些库兵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靠”菊花“挣钱啊!

当然,这种事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道光二十三年,就曾经有库兵不小心泄露消息,而惊动朝廷,最终牵出了盗银大案,查出户部银库亏空库银达 925 万两之巨......


这些历史要读


说一个真的“冷”知识——清代的滑冰运动。冰够冷吧?

清代称滑冰为“跑冰戏”。清廷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滑冰比赛。这种比赛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一种竞赛和表演,近似于现代的速滑和花样滑冰;二是对八旗兵武功的一次检阅。

清初几个皇帝每年多在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举办“跑冰戏”活动。由于清廷的重视和民间的喜爱,“跑冰戏”在北方很流行。滑冰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技术娴熟者也很多。

乾隆、嘉庆年间,滑冰技术最著名的是“冰上燕儿”喜桂。喜桂,苗族人,人们称他为“苗子喜”,就连乾隆皇帝也这样称呼他。喜桂长得面貌很黑,而且又很矮,但滑冰的速度却极快。有一年冬天,喜桂为了追还一个骑马军官丢失的腰牌,穿着普通的鞋子在冰上疾驰,军官于是把他带回军营,并上奏给乾隆,乾隆赐“冰上燕儿”名号。

乾隆、嘉庆年间,还有一个名字叫海英的,滑冰技术也很高明。滑冰中的“倒流”就是他所创。嘉庆皇帝时,海英年事已高。有一年校阅完毕,到校阅台前领取御酒。刚饮完酒,因为他在冰上站立的时间过久,身体有点支持不住,忽然两脚倒滑,将要向后倾倒。他极力振作精神,幸好没有摔倒,然而他已滑出数丈远。在旁观看的人都认为他是故意显示自己的奇技,而不知道他是由于力不能支造成的。一时大家争相效仿,命名为“倒流”。

道光、咸丰年间,有一个叫尚星阶的满族人,滑冰技术也很娴熟。该人的外号叫“板凳腿”,因滑冰时两膝能向外弯曲作蹲状,两手反复舞动做各种动作而得名。这种姿势后人仿效者很多,名为“骑马式”。

道光、咸丰年间,以滑冰著名的还有一个名字叫杨二立的。此人外号“铁秃子”,秃头没有发辫。他有特殊的滑冰技术,俗称“撞天钟”,是当时最新颖的滑冰技术。他滑冰时,左手持一个弹弓,右手拿着两粒泥丸。当滑到最快时,骤然俯下身子,向后弹射。一丸刚发,一丸又至,先发者未落,后发者已经赶到,砰的一声,两丸相撞,都碎在空中,泥土纷纷落下,而他则继续向前滑行,速度并没有—点减慢,一时被惊为神技。


麻辣一加一


鉴于那些晚清落后挨打的历史,我们不妨讲讲大清落后挨打前,一些发人深省的真实历史“小事”。

1, 康熙险成罪人

康熙皇帝一桩名垂青史的大功业,就是1683年收复台湾,但其中一桩险些犯下的大错,当代清朝题材影视剧里却极少讲:在大清朝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险些抛弃台湾。

为啥会这么傻?在好些连大海都没见过的权贵重臣眼里,台湾不过海外一孤岛,干脆把岛民强制迁走就完事。还有“聪明人”热烈提议:不如把台湾岛割给荷兰人,每年收他点租金。细思极恐的提议,当时叫康熙帝心动不已:(台湾)得之无所加,弃之无所损。

关键时刻,却是刚刚带兵平定台湾的施琅,急火火上了《镇台湾弃留利害疏》,把朝中各种抛弃台湾的声音挨个骂一顿:其中一句更叫康熙猛醒:“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从而啸聚,急则走险,此所谓藉寇兵而斋盗粮”。抛弃台湾?您是想给大家提供造反方便?吓一头汗的康熙终于改了主意,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一桩险些贻害中国数百年的大错,这才被惊险扭转过来,成为康熙帝的大功一件。

2, 学霸皇帝误国

康熙皇帝的一大本事,就是强大的西方数学造诣。

早在八岁登基时,康熙对于西方数学,就是近乎狂热的喜爱。身边更云集了南怀仁等数学造诣强大的欧洲传教士。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数学家莱布尼茨,也和康熙有过书信往来,还给了康熙一个服气评价:知识水平超乎常人。

▲莱布尼茨

1692年,康熙皇帝在乾清门召集满朝文武重臣,大讲各类数学知识。把一群大臣听得集体跪。以大臣张玉书的奉承说:退而相顾惊喜,深愧以前学识浅陋,锢守陈言,而不知其迷惑也。以数学水平说,这确是学霸等级。

可是,当传教士们兴致勃勃,打算在中国出版西方科学书籍时,却被康熙皇帝劈头一顿骂:此乃特异之书,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

言下之意就是:鉴于中国老百姓文化比较低,所以这么好的学问,只能朕先学。于是辛苦学了一辈子的康熙帝,却叫中国的科学水平,开始被西方远远甩开。

3, 也曾对外开放

清朝开国后一大出名败笔,就是海禁。禁到康熙晚期时,福建广东不停发生民变,大清朝国库收入更是锐减,以至于雍正帝登基后连呼“内外府库无不亏空”。穷得不停泪奔后

,雍正帝也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弛禁。也就是开放海上贸易。

从雍正五年(1727)起,中国的贸易船队从此可以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于每年规定时间在规定港口出海。从此中国商船遍布南洋,瓷器丝绸茶叶出口暴涨,光明正大赚全世界的钱。仅仅每年来到马尼拉的中国商船,规模就有五十艘之多。清王朝的国库,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明末时曾无比红火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俨然辉煌重现。

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时,下江南游玩的乾隆皇帝都亲眼看见,从苏州出海的商船有上千艘之多。却把眼光远不及父亲的乾隆帝看得吓坏,立刻简单粗暴一道命令:除了广州一地外,厦门宁波等对外港口全数关闭。高度对外开放的大清朝,转眼变成空前严苛的闭关锁国!

4, 抄家抄出尴尬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清朝大贪官王亶望落马,家产全数被抄没。乾隆皇帝却是突然又怦然心动:王亶望落马前,有年给自己献寿礼,送来了一对玉瓶和一座玉山子,可当时乾隆帝正标榜自己的俭朴形象,忍痛把礼品退了回去。这下可好,岂不又回到朕身边来了?

可待到财物进宫后,乾隆却当场震惊:传说中丰厚无比的家产,竟只是眼前一堆破铜烂铁,至于那几件日思夜盼的玉器?更是无影无踪。

仔细调查后,乾隆皇帝更是差点没气晕:原来负责抄家的官员们,瞧见王亶望家的财产,竟是纷纷流了口水,各个雁过拔毛,把好东西统统据为己有。只弄些便宜货来糊弄乾隆。闽浙总督陈辉祖尤其贪婪,大额的金银财宝,几乎都明目张胆拉家里。

敢和乾隆皇帝抢钱的陈辉祖,自然被乾隆一怒赐死,可这连抄家都抄出如此尴尬的场面,却更缩影了大清王朝,已经不可救药的腐败。

5, 替大明朝“报仇”

清朝能够战胜明朝取得天下,山西介休的范氏家族,堪称汗马功劳。

介休范氏,这个明代时就活跃北方的商业家族,自明末起就疯狂向后金走私粮食铁器火药,甚至还替后金八旗搜集传递机密情报。也换来清朝丰厚回报:

被顺治皇帝封为“皇商”,垄断皇家采办货物等暴利行业,财富一度疯狂暴涨。

但到了乾隆年间时,这昔日的巨富,却是一年不如一年。顶着“皇商”的名号,腐败吏治下依然逃不过盘剥。单是乾隆六年,范家去辽东采购一趟货物,就要给奉天府将军送四千两白银的贿赂。乾隆在位头四十年查处的各类贪腐大案,全有范家送钱的身影,几乎各种花样被宰。

而最要命的,却还是清王朝的官方压榨,范家代理去日本采办洋铜的业务。可乾隆年间起,大清国内铜价变更,范家每次采办都亏损严重。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时,反而欠了清王朝一大笔冤枉账。结果被乾隆帝一怒查封,范家的掌舵人范清济倒霉入狱,名下二十县店铺仓库与数千房产,全数被清朝充公。昔日大清巨富,就此怆然败落。

以这整悲催破产过程说,一心盘剥的乾隆皇帝,倒给明朝“报仇”了。


我们爱历史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里,官员拜见皇上或下级官员拜见长官的时候,叩拜前一定会两手交替拍打几下衣袖。你们知道为什么只有清朝的官员才会在参拜长官时拍打衣袖吗,其实这和满族的传统习惯有关。

清朝官员的官服和其他朝代的官服大体样式上差不多,但清朝官服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官服上面会有较长的袖口,形状像马蹄一样,因此这种袖子就叫马蹄袖,满人叫为“哇哈”。满人的马蹄袖有点像明朝的箭袖。这种马蹄袖在满人中非常流行,因为在关外寒冷的天气里,这种马蹄袖非常适合满人的骑射生活。

满人居住的关外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的日子,所以满人在外行军和打猎时特别注重防寒。这种袖子比较宽松,平时的时候卷起来,外出打猎或者行军打仗时才放下来。偏长的袖子可以覆盖手住背,在持弓射箭或者拉缰骑马的时候,都可以保护双手不被冻坏。

满人入关后,虽然中原的气候没有关外那么寒冷,满人也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不用再行军打仗,但这种传统服饰却被皇帝要求保留下来,以保留满人的风俗习惯,不让子孙忘本。

为了促进满汉融合,汉人官员也要穿这种带马蹄袖的官服。满汉官员平时把袖子挽起来,只有需要参拜皇帝或者长官时才需要放下来,这是满人的一种礼仪,叫“放哇哈”。拍袖子是为了可以快速的把袖口放下来,让手藏于袖中,以示恭顺。

古代的官场规矩比较多,比如觐见长官是需要以小碎步急趋向前,以示精简干练。拍袖口的动作也是受此影响,缓慢的拍袖动作显得心不在焉,小幅度快速的拍袖动作才能展示官员精明干练的精神面貌。所以清朝官员在正式场合的公务觐见时全套动作是先以小碎步急趋向前,到长官近前后,再以两手快速将袖口拍下,最后跪地参拜,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此外,官员跪拜俯首听命的时候首要撑在地上,用袖子垫在地上还能起保护自己手掌作用。也有人说拍袖子有两袖清风、防止刺杀、除去灰尘等隐形意义,但这些都是根据动作特征作的猜测。它的真实意义其实就是一种礼仪,一种满人特有的礼仪


古今之言


1、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臣子见到皇上都要下跪自称“奴才”。其实在历史上,只有满族臣子见到皇上才能自称“奴才”,汉臣则依然自称为“臣”

2、雍正皇帝虽然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帝王形象,但其实他本人极为幽默,尤其在批奏折上,堪称段子手。有一次他回复一位官员的密奏时说:“汝谓朕为盲耶?”(你以为我瞎吗?)

3、琼瑶阿姨一部《还珠格格》曾也是火遍大江南北,其中的五阿哥堪称模范情人。但是,在历史上,五阿哥也是确有其人!而且他比《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更厉害!精通蒙满汉三种文字,24岁获封硕荣亲王,深得乾隆喜爱,可惜英年早逝……

4、在清朝,有“试婚格格”这一制度。就是清朝公主在出嫁前,要先挑一名“试婚格格”,试婚格格先与准驸马云雨一番,然后回来报告驸马的技术、耐力等等,确认没问题了,再把真正的格格嫁过去。

5、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中,努尔哈赤是音译,满语意译为野猪皮,寓意像野猪一样勇猛凶悍。可以说很有少数名族特色了。

6、在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似乎清朝就没有这个传统,12个皇帝只有一个是嫡长子继承了皇位,便是道光皇帝。其余的要么庶出,要么是嫡长子被废或者早逝。

7、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居然都没有后代!同治皇帝19岁便逝世,光绪帝则常年体弱多病,没有生育能力,末代皇帝溥仪虽有几任妻子,但也没有后代。这和清朝皇室喜欢近亲结婚不无关系,越到后期,身体越是不行。

8、在清朝,太监们有自己的节日。时间是四月二十八,这一天是药王爷的生日。太监们在这一天相互道贺,祝贺对方大难不死(即当年被阉割的那一天)


清史龙卷风


鳌拜是忠臣

大家可能受到韦小宝电视剧的影响比较深,认为鳌拜是个奸臣,其实历史上的鳌拜更多情况下是先帝护驾忠臣以及国之功臣的形象。皇太极晏驾后,多尔衮野心勃勃,在之后进行的王大臣会议时,鳌拜、遏必隆、索尼吩咐两黄旗巴牙喇军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旁作为护卫,在推举皇帝时,鳌拜带着两黄旗上前以死相争,才顺利护得顺治登基。可以说没有鳌拜,就没有之后的康熙,而鳌拜在此之后更是频频遭到已经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屡屡被贬。

顺治驾崩前为康熙留下了顾命四大臣,分别是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其中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一系的,而多尔衮的其余旧部势力也还在,电视剧中鳌拜所谓的“擅权”杀的大臣基本都是两白旗的人,真实的鳌拜其实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压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以及圈地运动中八旗内部斗争,和电视剧中所谓的“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没啥关系。而且鳌拜并没有当殿被韦小宝这个虚构人物砍死,而是康熙念其旧功,予以圈禁。并且在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两朝,鳌拜也屡屡得以平反加封。




清朝最后的三个皇帝都没有后代

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按照顺序为同治-光绪-宣统,可是这三位都是没有后代的。首先是同治,同治只活了十九岁没有后代无可厚非,可是光绪却是活了三十八年却一直没有子女,这恐怕就是政治和生理的双重影响了,一方面政治需要,另一方面皇帝长期处于高压的环境下,很容易导致不举,不过最蛋疼的恐怕还是宣统(溥仪),溥仪自幼年起,就时常遭到宫女捏下体取乐,且过度耕耘,所以导致了严重的阳痿。


对联嘲讽李鸿章与翁同龢

清朝末年,李鸿章和翁同龢同为朝中大臣,一为清流领袖,户部尚书大司农,一为秉国重臣,国家宰相,不过两个都不是什么好鸟,不是什么清廉之辈。因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所以老百姓们做了个对联嘲讽他们: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真可谓是一语双关啊(>﹏



社会话事人


顺治是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皇太极猝死,临死也没留下什么遗嘱,当时只有六岁的顺治为什么能当皇上呢?他也不是什么皇长子,他妈只是个侧妃,六岁的娃更谈不上什么功勋,可就是这六岁的娃击败了大哥豪格,击败了叔叔多尔衮,登临帝位

这原因应该比较冷,也比较有趣吧

据说,其中多尔衮起了很大作用。老多本来想自己想当皇帝,兄终弟及很合理,自己掌握两旗加上众多盟友支持,又有诸多功勋,他当皇帝,可谓合情合理也合势。可就在多尔衮穿上皇袍之后,照照镜子才发现,穿龙袍不好看,如果一辈子穿龙袍,太影响颜值了,没了颜值,那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索性,拥立自己的小侄子福临登基,并且登基当天,多尔衮首先下跪,为新帝造势!之后更是清扫了刚刚打胜仗回来的大阿哥豪格,为福临铺路。顺治后来感谢多尔衮的付出,尊他为皇父摄政王……

野史中也有感恩记录,皇太极去世时,顺治老妈还年轻,而那时候多尔衮正好也死了大老婆,于是顺治下旨,太后和皇叔很般配,结合一起能互相照应,各位臣工操办一下

时人有诗赞曰:

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后来多尔衮意外身亡后,庙号成宗皇帝

但不知咋回事,死后两月,顺治又下旨把多尔衮墓给刨了


灵石蕴珠宝


清朝结拜

清朝不允许汉人结拜,而且为此专门制定了法律,极其严酷。

顺治三年的法律规定,但凡是汉人结拜异性兄弟者,鞭打一百。顺治十八年改为;“凡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者,著即正法。”

之后的法律,一直在鞭笞、发配、处斩之间徘徊。



乾隆写诗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人,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要知道全唐诗也不过四万多首,也就是说乾隆写的诗追平了整个唐朝诗人的所有产量。不过质量就有限了,比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见”



慈禧宣战

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五日,向十一个国宣战,最终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最终大家都知道了,慈禧仓皇出逃,北京陷落。

而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慈禧收到一封假情报,说的是洋人要扶持光绪皇帝,而且要逼迫慈禧还政给光绪。而慈禧知道后立刻召见了“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慈禧看到了义和团表演“刀枪不入”后,立刻有了自信,于是向十一国宣战,其中有三个国家根本就没有理这件事,不过最后慈禧赔钱的时候,那三个国家来了。这也是我们看到八国联军侵华后,赔款却是11个国家的原因。



清朝称呼

清朝前期和中期皇子不会称皇帝为皇阿玛,而是汗阿玛。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只有太后太妃才能叫自己皇帝,而生父母亲或者其他人只能称呼皇上。

王府里的称呼更奇怪,称呼母亲为奶奶,称呼奶奶为太太。



试婚格格

清朝的格格出嫁前,要选择一名侍女,称之为“试婚格格”,试婚格格要先和准驸马云雨一番,记录下驸马的房事能力、技巧、耐力等等,然后在试试驸马的性格喜好。

最终驸马通过实验后,试婚格格当做格格嫁妆跟着格格一起过门。



库丁偷银

清朝国库负责往来搬运银子的人叫做库丁,这些人在搬运银子的时候是裸体进入的,所以为了偷银子,久而久之练成了肛门藏银术,据说每个人每月都能偷出几千两银子。

而且面对如此肥差,一般招募的人员都是旗人,而且这些差事大多都是父子,亲属相继,很多人都是从小练习肛门藏银。先用鸡蛋练习,然后逐渐升级鸭蛋、鹅蛋。直到最后厉害的人甚至可以放下十个10两以上的银元宝。


太监过节

清朝太监也有自己的节日,是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因为这天是药王爷的节日,太监们互相庆祝大难不死,至于大难就是曾经成为太监时的那一刀。


票号斗气

清朝末年,山西票号兴起,而在山西票号发展史上不可不提的两个人就是日昇昌的创始人雷履泰,还有日昇昌的主要竞争对手,蔚字联号的创始人毛鸿翙。

两个人最开始是好搭档,但是因为工作中的矛盾最终分道扬镳,变成了竞争对手,并且把矛盾升级到了生活中。雷履泰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了雷鸿翙(不知道是不是要啪啪鸿翙的妈妈),而毛鸿翙也毫不客气的给自己的孙子起名叫了毛履泰。



军机处薪水

清朝军机处可谓是权力中枢,但是实际上军机处并不是一个有编制的单位,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大臣没有薪水,只是由大学士或者尚书、内大臣等等兼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