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結束後西安還是省會,洛陽淪爲縣城?

井蓋遇賊


唐朝結束後是五代十國,時間太短,可以略去。宋朝定都汴梁,也即是現在的開封,與兩城都沒關係。不過趙匡胤曾有遷都西安的打算,被其弟為首的當地豪強否決了。趙匡胤是個大孝子,聽從了被趙光義說通的母親的意見。



據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有記載:”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離奇死亡,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明朝時朱元璋也想遷都西安,他派長子朱標到西安視察,朱標回覆說西安龍氣很重,適合建都。朱元璋與眾大臣商議,當然是出生在東南幾省的大臣絕大部分都不同意。加之不久後朱標病亡,這事也就不再議了。

據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投票表決,西安也是一票落選首都。但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蘊,國家還是把西北局駐地放在西安(管轄西北五省)。

洛陽則在清末徹底淪為小縣城!當時的平遙古城內4平方公里,洛陽城牆內也是4平方公里,甚至同期的平遙人數還多於洛陽。而西安城牆內則是24平方公里,城牆是按首都的標準修建,西安的鼓樓比北京的鼓樓還高几米,這在古代則是兩地地位的表現。由此可見朱元璋對遷都西安寄予的希望。




行雲流水1437995


這你就錯了,唐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時,後梁太祖朱溫強迫唐昭宗搬到東都洛陽去,然後一把火燒了長安城,自此西安不復為都。

洛陽在唐末成為唐朝唯一的都城,

在五代50年間先後成為後梁,後唐,後晉首都,後漢和後周陪都。

在北宋時成為宋朝西京陪都,成了當時達官貴人養老的地方比如司馬光,歐陽修等人都在這裡居住,是當時除汴梁之外中國第二大都市,也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宋詞中最多是與洛陽有關的,《資治通鑑》等一大批傳世名著也是宋朝賦閒的高官在洛陽完成的。其實在北宋初年甚至包括北漢和北周時期,當時唯一可以進行祭天等活動的地方只有洛陽,所以雖然首都在開封,但是進行祭天等儀式卻只能在洛陽進行,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學了北魏孝文帝,把朝臣騙到了洛陽準備定都洛陽的,只是當時趙光義反對而宋太祖又有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憂鬱所以最終妥協又回到了開封,至於說有人認為趙匡胤實際是要把都城遷到長安,說實話真的是開玩笑了,雖然有趙匡胤哪句“遷河南(洛陽)未已,久當遷長安”,可這頂多算一句氣話。想後唐那可是打著復興唐朝的旗號的也沒聽說有遷都長安的意圖,長安在隋唐時已經難以承接首都功能,所以隋唐皇帝需要時不時到洛陽辦公,後面安史之亂唐朝衰敗無力控制全國才縮在長安時刻準備沿唐玄宗的入蜀之路。其後金人南下,金朝又把洛陽定位為中都。可以說從唐末到金國這300年間,是洛陽逐漸失去政治中心的過程,但絕對不是唐朝之後就立馬變為縣城了,在這300年間洛陽在中國的地位還是數一數二的。

其後元朝統治中國,從這個時候洛陽才完全失去了首都地位,然而也並非說是成了縣城,在明朝時洛陽是河南府府治也是福王的王府所在地,開封時開封府府治周王王府所在地,這個時候洛陽在河南省內也還是首屈一指的城市,有人說西安在明朝差一點又稱為首都,這個還有待商榷,在明朝前11年開封時明朝北京與南京合成兩京,朱元璋在稱帝第一年來到開封定開封為北京企圖恢復漢唐時的兩京制。後面朱元璋確實派朱標到了西安,但從明朝人陳建的《建都論》中我們能看出朱元璋真實的意圖“國初,懿文太子受命歷相都邑,亦以洛陽為上,使懿文不早世,遷都必矣。”,朱標名為視察西安實際為考察洛陽,所以明朝不是西安失去了一次成為首都的機會而是洛陽。

其後在清朝洛陽也依舊繁華,否則也不會引得乾隆皇帝多次駕幸洛陽,並留下著名的嵩陽書院門聯。

其實到了近代中華民國。洛陽也還做了一次首都,1932年淞滬會戰爆發,蔣介石帶領南京國民政府全體搬遷到洛陽,以洛陽為戰時首都,西安為陪都。

所以洛陽的建都史上到夏商周,下到中華民國。


雲星午夜


我來告訴你吧,因為河南歷史文化資源太過豐厚,古都全國最多,隨便拉出一個都可以擔起重任,所以不在乎這些,進入新世紀需要一座更能融合這一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代表性城市,河南人傑地靈做到這些並不難,所以鄭州應運而生也就不稀奇了,短短几十年一座現代化大都市魔幻般呈現在世人眼前,省域經濟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反觀陝西除了西安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城市能夠擔當省會這一角色,離開了西安陝西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發展了幾千年還要靠國家救濟,集全省之力掙回這麼一點面子說出來都不好意思,這回答你滿意了嗎?其實我是反感地獄歧視的,但是你的提問正好讓我看到,滿足你一下;本來西安洛陽兩大古都又是鄰居,共同點很多又可以互補,攜手發展會讓很多城市羨慕,偏偏總有那麼幾個小肚雞腸的人不時出來獻醜,完全沒有曾經作為帝都該有的大氣,為了一點虛無的網絡人氣故意挑起兩地網友紛爭,最後還是希望洛陽西安共同發展,互相鼓勁,力爭上游,在新時期展現古都新魅力


暱稱毫無意義


早期的定都是因為洛陽比較適合居住生存的地方,洛陽市好幾條河流的交匯地區,有很多肥沃的土地,像夏商周都是因為這些選擇洛陽的,後面的是因為洛陽地處中原交通四通八達可以控制周圍很多的領土。洛陽的優勢在於天下之中,周公營洛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天下之中,諸侯入貢裡均”,在先秦的夏商周三代國家的首都也基本在河濟洛一帶遊移,後來中國歷史上直到宋朝的所有歷史時期,洛陽也一直是直轄市級別的待遇,因為洛陽的戰略位置太過重要,得中原者得天下,佔領洛陽,西可扣關,即使關中沃野千里也遲早是甕中之鱉,而向東可以憑藉關中與天下諸侯爭天下,號令天下指日可待,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問鼎中原,到漢末三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分裂和統一都是圍繞著洛陽來完成的,在漢末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即使不以洛陽為首都,也是圍繞著洛陽的鄴城、許昌等地來與關中長安進行拉鋸。以至於現在西安是省會而洛陽卻是個地級市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建設大西北發展局部區域戰略決策中考慮,這個問題不是我們個人能左右的,就像我們的一些沿海城市古時候就是蠻荒之地,現在國家重視發展他,他現在就是國際大都市!同樣的道理!


魔韻飄香


看到這樣的問題,就一肚子氣。簡直是胡扯,為了吹捧長安某些人都瘋狂了!長安是世界第一古都行了吧,長安有五萬年的建都歷史,是世界各國各個歷史王朝的法定的首都。美國也有遷都西安的計劃可以了吧!


鞏城伊洛


事實上,唐朝結束後宋朝,西安並非省會;而洛陽身邊,開封(汴梁)則成為了國都。

主要原因如下: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因此: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果然,民國18年,陝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

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用戶67724358697


基本上都是西安那幾個達人問的這些無聊問題,什麼大唐神都、天道什麼、大秦什麼的,他們幾個好像抱群作戰,天天就在頭條上發這些東西,而且粉絲都上萬!他們比較專業搞頭條引關注,而河南這邊你仔細看看,基本上都是散兵遊勇,有哪個粉絲上百的?大家根本就是路過看到,然後憤憤不平而已。所以無論陝西也好,河南也好,大家不參與討論就是了。以後看到令你憤憤不平的話題就當沒看見就是了。


用戶1230802949138


洛陽與西安,在歷史上比較就好比是內都與外域。怎麼講呢?西安是當時中國靠邊疆的地區是用來保護內都的防禦城池。到了唐朝初期,才開始受重視。但不久,由於連年受西部風沙影響不適宜人們生活更不適宜建都,從宋代開始逐漸被冷落了。洛陽就不一樣了它是中國的風水寶地,有十三個朝代都把都城建在這裡。不是有句話:"生在蘇杭,藏在北邙"嗎?這個北邙就是當今洛陽的邙山嶺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埋在此處這就說明一切。另外,洛陽四處環山、土地肥沃 、河流縱橫、風景如畫,特別適宜人們休閒遊玩的地方。尤其是這個城市規劃有致,乾淨整齊。洛陽人又熱情好客給人印象好值得其他城巿學習。百聞不如一見初次來洛陽就深有感觸!西安跟洛陽是不能比的!


東方1781486


民國時期洛陽叫河洛道,包括了三門峽的大部分、鞏義、魯山,面積比現在的洛陽市還要大一些,怎麼可能是縣城呢?

附:民國時期的河南地圖。



直指見性


洛陽因西周而興,因唐亡而亡!始終隨西安興而興,隨西安衰而更衰!西安是中原之龍首,從西周到隋唐,絕大多數時間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即使唐以後失去首都地位,仍是西北中心城市!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而洛陽從唐以後,做過暫短割據朝代國都後,因開封鄭州的興起而被拋棄!這同樣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