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設計一款k12階段親子產品的思考邏輯

如何去設計一款k12階段親子產品?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需要家長做哪些動作,是這個階段家長的核心需求。

案例分析:设计一款k12阶段亲子产品的思考逻辑

一、k12階段需要什麼樣的親子產品?

k12家長最關心什麼?(不說學生的興趣,因為這個階段學生沒有終端)

“學習成績”是家長的剛需,基於這個場景出現了無數的教學教輔類產品,如:vipkid、猿輔導、作業幫等,所以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需要家長做哪些動作,是這個階段家長的核心需求。

所以翻譯一下這款產品的需求:

  1. 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怎麼樣?(哪些學科是弱點)
  2. 針對這些弱點,有什麼解決方案?
  3. 執行這些解決方案,能達到什麼效果?
  4. 達到這些效果,需要多久時間?
  5. 達到這些效果,需要多少成本?

備註:如果再做和vipkid、猿輔導、作業幫等類似的產品,人家可能已經做的很好,我們並不能保證比人家做的更好,所以我們需要差異化定位和競爭,我們能不能為家長做一款親子產品。

這款產品的核心目標是“家長k12教育的智能助手,讓家長k12教育更簡單輕鬆”。基於這個定位,我們的每一個功能都會考慮是給家長增加負擔還是減輕負擔,家長的時間成本是高了還是低了,家長的體驗成本是高了還是低了。

二、定位學習成績場景產品如何找到“破冰功能?”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分為2個場景,一個是學校學習場景,一個是課後學習場景。針對學校學習場景是一個三人互動的場景,老師&學生&家長三人互動,老師通過上課、作業、考試和輔導等形式教育學生,家長配合老師完成督促、鼓勵、輔導等學習場景。

期間涉及到老師&家長信息溝通、資料傳遞、學習評估等場景,而信息溝通可以通過微信來解決、資料傳遞也能通過微信解決,輔導通過線下培訓機構或者在線教育工具解決,學習評估當前只能通過考試解決。

但是考試一學期一次,導致評估延遲,進一步的問題就是“發現問題延遲”,所以能否幫助家長提前發現孩子的學習知識漏洞,可能是一個“破冰功能”。

三、這個破冰功能真的能破冰嗎?

“學習評估”簡單理解就是家長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檢測,這是一個低頻需求,也許一個月一次。(一個產品一個月用一次太低頻)

這種低頻的需求產品化之後家長第一次用完,如果再用是一個月之後,很可能會忘記或者卸載,所以單純依賴這個功能很難破冰。

解決方式就是我們需要創造“高頻場景”,比如:家校溝通這種場景,每天都會促發,而且可能是老師拉動,活躍度更高,但是這種場景已經被微信很好的解決,除非我們能比微信做的更好。

四、如何設計“高頻場景”產品功能?

這個問題如果從運營的角度思考,可能我們的邏輯會“為了高頻而高頻”,比如:設計一個打卡簽到、設計一個登陸領積分。

這些設計的問題是和用戶需求沒有任何關係,導致用戶真實活躍度很低。如果我們根據“用戶價值”來思考解決方案呢?

比如:通過“學習檢測”發現學習和知識點的問題,家長的需求就變成“需要一個解決方案”,產品能不能給家長一個基於“提高成績”的解決方案呢?(前提條件是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能直接通過考試成績反應出來)

比如:能不能給出一個2周的“提分計劃”,掌握7個知識點,這7個知識點能把數學成績從60分提高到80分,給家長一個“確定性預期”,時間是2周,結果是漲20分。

2周的“提分計劃”分解到每一天的動作,比如:每2天完成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每天學生做10-20道練習題,產品的價值是提醒家長督學、時時反饋成果、推薦輔導方式等,為家長做一份“提分計劃方案”,讓提分變得不再孤獨。

類似keep的價值,keep就功能對健身減脂的價值為0,完全無法和跑步機相比,但keep幫用戶建立了一個健身的場景,比如健身計劃、健身教學、健身社區,健身計劃補缺的人的“惰性”,健身教學補缺人的知識盲區,健身社區補缺人的激勵機制。

所以“高頻場景”被拆分為每日提分動作、學習社區、學習排名等功能。

五、當前產品功的設計如何體現出運營價值?

產品設計的好壞最後都會變成“運營數據”,比如:用戶活躍度或者留存率、轉化率等。

當前的2個功能設計是有節奏的設計:

  • 第一個節奏是“拉新”,“學習檢測”承擔的就是拉新的工作;
  • 第二是留存,“學習計劃”承擔的就是留存的工作,比如:要做裂變拉新,分享“學習檢測”的拉新效果肯定比分享“學習計劃”好。

如果這個價值成立,我們接下思考如何設計“學習計劃”內容才能有效促進活躍度?

我們每天給學生建議10道練習題提升這個知識點家長不推怎麼辦?隨著這個邏輯我們推出產品的下一層需求,如何讓“學習計劃”被家長持續性執行?

六、如何通過產品讓“學習計劃”被家長持續性執行?

設計這個需求首先要把握三個產品原則:

  • 第一“耗時少”,即執行學習計劃對家長的時間佔用少;
  • 第二“成本低”,即執行學習計劃對家長的理解成本和操作成本要求低;
  • 第三“反饋快”,即家長每天能及時感受到學生“進步的快感”。

基於這三個原則設計產品就不會出現“自嗨”的功能設計,比如:如何讓家長有“進步的快感”?

每次練習之後及時看到“漲分”,每次練習之後班級“排名上漲”,每次練習之後的“虛擬獎勵”等,都是一種“快感”的激發。

持續性可以通過“製造恐懼”來傳遞,比如:一天沒有練習分數“下滑”、排名“下降”,通過“社區”的方式告知家長其他孩子“今日做了什麼?分數上漲了多少?”

分別通過“激勵”和“恐懼”兩種方式持續性影響家長執行,這個產品本質是一個家長督學的助手。

七、產品成功後如何實現商業化變現?

思考這個問題的正確姿勢需要回到“用戶價值”,如果這個商業產品出現在在家長不需要的時間、地點,對家長而言就是“廣告”,家長為什麼要為廣告付費?

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如何讓商業產品在需要的時間、需要的位置出現?”

比如:學生今天的練習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既然給這個學生推了這個知識點的練習題,說明當前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是不夠的,接下來的解決方案有這麼幾種?

  • 第一學生自己看書複習;
  • 第二家長輔導講一遍;
  • 第三學習在線課程。

所以“在線課程”就是在學生和家長需要的時間、需要的場景下出現,既沒有“廣告”的突兀感也滿足了用戶當下的需求,以用戶價值為依託設計商業化場景是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變現”最理想的方式。

以上是一個產品從定位開始、到需求、產品化的層層推演邏輯,每一個功能都有其理由,保持邏輯性、節奏感和對用戶價值的初心才能做讓用戶感受到你有用。

本文由@ Mr Tang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