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了兩年九成宮,水平如何?往下應該如何練?

詩意悠然到遠方


練習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兩年時間,寫成這樣也是很好了,字形結構大部分把握的非常的好,筆力也不錯,寫出來的字很有力量感,尤其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字,寫的很棒!

這幅作品整體感覺就是歐體的感覺,氣息很正,那些學田體的,寫10年也寫不出這樣味道純正的歐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練習原帖的原因。


但是寫細節上還有一點小問題:

1、作者的捺畫寫的都不夠到位,這一幅臨帖作品中一共出現了6個捺畫,作者都沒有寫好,尤其在捺畫的收筆上沒有處理好。

一般一個字的捺畫是這個字的主筆,捺畫寫不好,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沒有了力量感和精神。

歐體的捺畫寫出來要乾淨、利索、有捺腳才對,不能寫的模模糊糊,拖泥帶水。

2、鉤畫也沒有寫好,其中包括歐體典型的豎彎鉤,這種鉤來自於隸書,要寫的平滑飽滿流暢才對,尤其是毛筆往上轉的那一段,一定要用中鋒轉上去,這是一個難點。

另外歐體的豎鉤也寫的太大了,歐體的豎鉤要飽滿,而且還不能露鋒。


3、撇畫寫的也不是很到位,撇的前半部分寫的很好,可是到了收筆的時候沒有處理好,太飄了,出了很多的虛尖。

這種虛尖就非常影響撇畫的美感,撇畫本來屬於非常飄逸的筆畫,如果直接甩出去,出了虛尖,那麼這個筆畫就很容易飄,不沉穩。

所以,我剛開始學習撇畫的時候,老師就要求我們“力達筆端”,一定要把毛筆筆尖送到最後,而不要一甩就出去。

不僅撇畫不要甩,其它的筆畫能不甩儘量不要甩,要把毛筆寫到位。


建議

建議作者再把筆畫單獨拉出來練習一下,尤其是剛才提到的捺畫、撇畫和鉤畫,逐個練習,各個擊破。

筆畫是一個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改房子的鋼筋水泥一樣,想把字寫好,一定要注意筆畫的練習。


不二齋


練了兩年九成宮,說明還是比較專一的。

但是問題也非常明顯。

首先值得誇讚的就是書友的結構把握不錯,用筆也是比較接近原帖的。

可見這兩年是用心學習的,並非玩票。

當然,學書法的過程是有一個階段循環的性質的,那就是結構好-感覺筆法差,筆法好了-又感覺結構差,如此循環。

這是初學時一個必須會經歷的過程,筆法結構相輔相成,只要有一邊成長,就會凸顯出另一邊的不足,自然就是著手改正的地方。

圖中結構,已經略有小樣,所以要關注一些基本筆法,把基本筆法搞定,提高控筆能力,才能在結構上,進一步加強。

好,我們來細看筆法。

所有綠色圈的“撇”,當然我只圈了一小部分,大多起筆重,行筆不穩,出鋒比較快,比較虛。

像結構到這種程度,就需要去加強筆畫的質量。

此時有必要單練筆畫,而且非常有必要。

歐體的撇如刀,起筆要利,行筆要有“肚”,收筆要穩。

這一撇,不難,但是要仔細斟酌,把握住行筆過程中發力的變化,就非常容易,所以拿出這一筆,著重加強。

出鋒的力道勻稱,就不會有這種明顯的鼠尾

“貞觀”二字的撇相對來說寫的不錯,但是出鋒的控鋒能力比較差,這是屬於基礎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需要多練,克服手腕手指。


再有,所有藍色圈的“鉤”

這個鉤,應該是“抹”出來的,所以鉤的地方鋒都很重,墨洇。

歐體的“鉤”為跪筆彈鋒,是用彈性蓄力自然釋放出來的,不是靠自己“抹”調鋒調出來的。

鉤的蓄力,實在豎的筆勢上累計的。如果抹了,筆鋒的鋒毛走勢就不對了,即使彈出來,鉤也不像樣子。

這個鉤可以借鑑網絡視頻,也不排除田體鉤,田體鉤雖然跟九成宮有差距,但是筆法上有相通之處,可以借鑑。

原則就是,先寫對,再寫像。如果都寫不對,那還求個屁像。

所以田可以參考,等到知道鉤是怎麼寫的,就可以再回歸原貼。不要在乎別人說田好壞,別人在怎麼說,都是別人嘴裡的,但是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是切身關係到自己的。

雖然我從來不贊成學田,但是不反對參考田。

鉤的大體套路就是內圓外方,裡邊的線條是弧狀的,外邊是尖的,而且右邊有一個“角”。

這個角是看清用筆的關鍵。

豎拉下來之後,到這個角的位置,然後筆鋒走到尖的位置,屬於微調筆鋒,蓄力,然後彈出。

這個動作保證了出鉤之後,鋒又回到聚集的狀態。

如果鉤彈出去,筆鋒有些散,那就證明其中有動作沒做到位。

關鍵看1的位置那個角,2的地方那個尖。


再有就是紅色的“提”

明顯力虛,這是非常明顯的,說明你起筆的時候,鋒的入紙方向不對。這個一定要注意。

虛是無力,所以墨色比別處都輕,而且起筆都有問題。

雖然起筆未必都回鋒,但是露鋒一定要“切”入,才能壓下筆鋒,讓筆有力量。

像“提”這種筆畫,最好起筆的鋒的角度要和原貼一模一樣,才能體會到古人運筆中的細節。

簡單來說。

豎鉤之後接提畫,鉤出的方向和提的入筆角度,如果自己一上手就寫得非常自然,非常習慣,那一定是錯的。

這個“提”是有起筆的,是回了一下鋒的,不過因為碑刻的原因,可能很多初學者不會注意到這個起筆的動作。還有這個“提”的入紙角度,在圖上跟鉤的下邊是同向的,但是大家寫的時候,不一定需要同向,但是一定要“順勢”勾出來之後,接提的動作,入紙的動作,提出來的動作,一定要有連帶一樣順勢。

反觀你自己的臨作,明顯就是重新起筆。當然九成宮中有重新起筆的提,但是一定要按下去,要有力。古人寫字都是有行書筆意的,哪怕寫楷書,速度也是不慢的。


古人的運筆,想要做到精美,一定是“有悖習性”的,初學時,大家一定要注意這種連斷的關係,這對把楷書寫活,和對進一步學行書,都至關重要。

如果這點細節不注意,大家學楷書會沒有行書的連帶筆意,就會“死”。

連帶筆意,並不等於“連筆字”,其中的“法度”就是讓大家不太喜歡的“連接處”的鋒的角度。

可能大家看鉤出鋒的方向跟提入紙的角度沒啥關係,或者感覺不順心,但是相信我,這只是初學的看法,隨著學習的深入,這是決定水平高低的細節之一。

不注意這點細節,楷書也能寫好,但是離著寫的水平高,那就是差距了。

再看這幾個“捺”,問題是不像嗎?不是

問題是你每個都想寫像,但是哪個都沒寫像。

我相信這不是你能力的問題,是因為這三個捺在原帖中就是三個不同的捺。

這就是我要說的另一點。

我沒法在技法上,讓你寫的每個都像原字,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一個原則。

先求對,再求像。

這個太關鍵了,如果對都不對,像有什麼用呢?

這三個捺,我個人建議,先寫好一個,歐陽詢靈活多變,是因為他寫此碑時七十多歲,對用筆臻至化境,初學者連用筆都不會,怎麼能都寫像呢?

先寫好一個,把一個寫像,再去套別的字。可能和原字不搭配,但是如果筆畫的位置對,那這個字的問題一定不明顯。

只要慢慢精進,這點不明顯的問題也能很快就改進。


像“泉”的捺,偏小楷,這個並不常見,在歐陽詢字帖中,泉的捺不止一種寫法,所以沒必要寫像。

比如“鹿”的捺,這個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可以專門寫這個,然後再去套進別的字。

就不要講什麼一波三折,沒什麼用。

臨的像,自然就是一波三折。

比如這個捺,也比較常見。

但是跟“鹿”有所差異,為什麼呢?

因為“慶”的捺在腳底,所以比較平。鹿的捺在下腰,所以不同太平。

大家學的時候一樣要靈活。


關鍵還是要把這種筆法拿出來多練,多看。


古人的字,是臻至化境寫的,是書藝精湛的皆精,流傳千年,更註定了是絕好的學習範本,雖然,未必筆筆精妙,但是沒有能達到分辨對錯的水平,最好全學,起碼,古人的錯非常少,精華多。

如果怕一本字帖一兩處錯誤就影響了你學書的進程,那奉勸一句,趁早放棄吧。

錯的也可以學,等到水平到了,自然之道錯的為何錯,為何古人不是筆筆精妙,這個字,或者這一筆寫的時候,作者是一種什麼狀態,這都是可以揣摩的,雖然學了錯的,但是也能迅速改正。

古人的錯誤,學習不是為了用,而是為了分析為何錯。

就像加倆鯰魚不是為了騙點斤兩,多掙兩塊錢,而是為了未來少損失。

重點就是,古人的每一筆起筆的角度,行筆的線條是直是曲,是粗是細,每個折是另起筆,還是虛提轉折,這些都是要細看的。

雖然可能有點多,但是這個是初學繞不開的。

可能沒人告訴你的話,你會用一個月去明白起筆角度的好處,過幾個月頓悟了出筆方向對一個字產生的形態影響。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都要注意,最好是慢臨,多思考。

臨之前先看,看明白了在寫,雖然一開始會比較慢,可能一個小時也臨不了多少字,但是效率高。

以往自學幾年才能懂的道理,可能用一年就會吃透。

初次精臨會慢,但是等到快的時候,質量就是非常高的了。

我這個人臨帖比較懶,臨的少,但是臨的時候,一定把該注意的注意到,所以即使臨的少,也有效果。

結構好了,就精筆法,筆法要求到了,就在求結構韻味,這是技法層面的循環。

讓大家不知怎麼進步的時候,就看自己的結構和筆法哪個更差,補最差的那個。


文章有點長,但是一定對大家有幫助。


說句大家感興趣的吧,長文不賺錢,費時費力。一二百字小水文才利於傳播,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換句話說一個小時寫的不如十分鐘寫的更賺錢。

但是碰到這種有意思的題目,能幫助大家的題目,還是願意多寫一點。

我寫的不一定都是精華,但是都有一定的借鑑參考意義。

如果您看完了,我謝謝您支持,如果點一下關注,就是我發文的動力。


這類文章,之所以不賺錢還寫,就是想多吸引幾個粉絲,我已經看到了未來可能只有一兩千的閱讀,所以,碼字不易,配圖也難,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吧。


謝謝,,,,


梁宇航


歐字本就難寫,而九成宮更是難中之難。試想,九成宮是皇帝老兒讓寫的,一筆一畫,法度該是多麼嚴謹,一個不慎,輕者砍頭,重者誅連九族。

所以說九成宮纖微向背,毫髮死生,故學歐不當,十之八九滑入板滯之路。

你的字大體上不錯,但仍須進一步瞭解歐字特點。歐楷以方筆見長,以骨力見勝,橫畫善用仰勢,豎畫善用背勢,結字險勁,平中寓奇。

歐楷貌方而意圓,即以方整之筆為形貌,以圓渾之筆為性情,使其筆意處處能兜得轉。

歐楷力健而筆圓,即以方筆稜角為精神,而其畫之中截則中鋒提運,極其圓融。

學歐妙在骨肉相稱,筆勢圓活,以背勢、仰勢為主,四面停勻,八方平正之中寓險絕之勢,而斜畫緊結處必有一筆將字之重心扳正,切忌橫勢朝一個方向。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三月份開始買筆寫字!先練筆畫筆法,再練偏旁,最後整字結體。基本筆畫練了兩個月,其餘各一個月。剛通篇臨完一遍,現在準備重新練三個月的基本筆畫,兩個月的偏旁,兩個月的整字結體。然後再通臨兩遍,一遍以頁為單位,二遍整篇通臨。你的問題只有兩個字——虛,浮。建議從基本筆畫,筆法開始,踏踏實實,不急不躁的練!要點——控筆、筆法、筆畫精準、整字字型,結體的收放、參差避讓,平衡。點在轉,橫在壓,豎在收,撇在送,捺在鋪。我就是這麼練的,一家之言!共同進步吧!











起源之地


題主臨習《九成宮》兩年,已臨寫到這個程度,實屬難得!為此,要為你點個大讚!

接下來怎麼辦?我的觀點是:繼續深入臨帖。而且要專工《九成宮》,不要換帖。



對臨,正常情況下須三至五年,才能臨寫到五六分像。在對臨過程中,要邊臨邊讀邊悟。只臨不讀,不行;只臨不悟,也不行;只讀只悟,更不行。題主要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儘量做到每天臨寫,當把字臨到五六分像時,再進行背臨和意臨。經過了對臨,背臨和意臨,字就有七分像了。達到七分像時,就可以出帖寫作品了。“七分像”開始創作書法作品時,可以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真正達到“七分像”,至少需要八至十年。


臨寫八至十年以後,你可能就成為書法家啦!但是,還是要堅持臨《九成宮》,因為臨帖是一個書家一輩子的事。盧中南老師和“二田”都是當今臨寫《九成宮》的高手,但他們從未停止過臨帖,一天也沒停止過!


(上圖為盧中南寫的“歐楷”)



(上圖為盧中南寫的“歐楷”)


(上圖為田英章寫的“歐楷”)


孔子之:生無所息。

俗話說:學無止境。

既然題主熱愛書法,就要做好一輩子為之付出的準備。

學書之路漫長,望題主堅持走下去……


中州耕牛堂主


練了兩年的成果,字的結體很不錯了,就是在筆畫上還需努力,九字的丿,泉字的捺,都需要進一步的重複練習,形成記憶。現在仍屬於基礎階段,至於歐體的特點,很多文章都有提到,只需在臨摹中體會就行。可以看看陳忠建、盧中南的九成宮講座,施春茂的講座也很不錯。老師們的講座比我們在這討論直觀的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阿貴似有若無


還是非常不錯的。能練到這樣就說明有很強的天分了。希望繼續努力。

另外有點小小的建議,可以適當的拿出一定的時間練練顏體和柳體及趙體,

首先顏體能夠讓你的字體整體大氣,單體端正。歐體不適合寫大字的特點會被彌補。並且顏體對於整個字的中心把握特別老道。

其次是柳體,柳體的結構是四大家裡面最為奇絕的,通常單個筆畫顯得非常不合常理並且彆扭,失衡。但是經過其他筆畫的組合和陪襯最後整體呈現出非常凌厲和瘦硬的獨特氣質。並且柳體對每筆的起筆收筆要求的非常嚴格,差一點整個字就不一樣了。練一陣子柳體後再練別的字體就會感覺很輕鬆也是這個道理。另外在掌握顏體的大氣和方正的基礎上加以柳體的中宮緊湊,結構險絕會使自己的字更加有有特點。

第三就是練練趙體,他們讓整篇字體的氣韻形成一個奇妙的氣場,流動,不呆板。

最後,目前來看單練柳體最高的水平基本也就是二田了。如果不兼練其他也就容易走上二田的特點。

不過能到了田蘊章和田英章老先生的水平也是不易了。


jtzho


結構把握的不錯,筆法有問題。最好能讀讀書法理論書提高一下對古人用筆的理解。簡言之,古人字小,今人字大,由此產生對用筆的誤解很深,古筆法的失傳也造成今人對運筆的誤解。古人運筆是來回捻動而今人不知。。。。。。


晉唐筆法


整體不錯。優點高手們已評過了,不再說。只說常識性的東西。首先,臨帖要忠實原帖,“宮”字的兩口是不封口的。“銘”字的“金”字旁的兩點與豎是不能接觸的。其它還有,不再舉例。另外,臨帖不要有錯別字,“監”字原帖不是。他怎麼寫,你就怎麼寫,這是臨帖基本原則。


平凡人生2587024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