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遺孤來福:我的中國媽媽,她最後的聲音留在我耳朵裡面

媽媽叫我“來福”

中島幼八

我管養母叫“媽媽”,平常簡稱叫“媽”的時候也有,在日語聽來有點洋氣味兒,但在中國,這是傳統的叫法。那個時代中國的婦女差不多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一般是丈夫的姓加自己孃家的姓,再加一個氏字。譬如我媽是陳孫氏,後來才改為孫振琴。

把我抱過來的時候,養父也不太同意。在那一貧如洗的年代拉扯一個孩子比養活一個大人還不容易,這對養家餬口的一家之主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她從小嚐盡人間的苦,也養成了對他人的愛心。

養父母給我起了箇中國式的小名叫“來福”。這個名字寄託了養父母的希望,直到我上學前大夥兒都這麼叫我,也有的時候只叫福兒。我清楚地記得在我回國後,第一次訪華時,我從天津給養母掛了長途電話,由於信號不好,接通之後只聽到那一端養母嘶啞地喊“來福,來福”那微弱的聲音。過了這麼多年,依然留在我的耳邊。

上了學以後,我有了個學名,叫陳慶和。儘管這樣,像剛才說的,過了好多年,養母仍然不叫我學名,一直叫來福。如果養母現在還健在的話,她老人家仍然不會改變,會照樣叫我來福。

這兩個字寄託了她對我的希望。

日本遺孤來福:我的中國媽媽,她最後的聲音留在我耳朵裡面

中島幼八,1942年生於東京三田。一歲時全家移居中國東北,抗戰勝利後由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1958年回國。1966年進入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總部事務局,主要從事翻譯工作,全面投身於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眾運動。之後也一直從事日中翻譯工作,為兩國的交流服務。六十九歲退休,七十歲開始撰寫回憶錄《何有此生》,完成日中兩個版本。

日本遺孤來福:我的中國媽媽,她最後的聲音留在我耳朵裡面

背景資料

從1932年開始,日本政府以“開拓團”的名義,大量招募日本平民移民中國東北地區,移民總共達到三十多萬人。1945年,日本戰敗,潰退過程中,至少有5000多名日本兒童被遺棄在了我國東北,他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出生才幾天。此時,善良的中國人承擔起了撫養日本遺孤的責任——日本軍國主義的殘酷與中國人民主動給予日本遺孤,人道主義救助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到今天,先後有近三千名被認定了身份的遺孤陸續回到了日本,撫養他們長大的中國養父母對此給予極大的理解與支持,忍受離別之苦,揮淚送孩子們踏上歸途。

時至今天,仍有大量當年的日本遺孤生活在中國,這些人裡,有些人的因為身份不能得到證實,無法回到日本,而有些人則是不願意再回到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