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命名跟洛陽有關?

明清時期的北京紫禁城被我們所熟知,其實,早在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

,曾有個紫微城,為北京“紫禁城”的命名提供了借鑑。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多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這便是二者名稱的共同思想淵源。具體分析請看下文。

紫微城——隋唐洛陽皇宮

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命名跟洛陽有關?

紫微城縮略圖

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6年),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登基稱帝后下詔遷都洛陽,稱洛陽為“東都”。於是,下令營建東都洛陽城,將宮城命名為紫微城又稱紫微宮)。之所以將其命名為紫微城,是因為古人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之處。所以,隋煬帝把宮城命名為紫微城,將其作為天子所居之地,建設於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衛”,從而命名為紫微城。由於它是隋唐洛陽城宮城,故又被稱為紫微宮。紫微宮曾相繼成為了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殿和政治中心,更是武周帝國的國家象徵。

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命名跟洛陽有關?

武則天時期的紫微宮(太初宮)明堂、天堂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定都於長安。李世民因忌東都洛陽紫微宮太奢華,焚紫微宮正殿乾陽殿、正門應天門,並將紫微宮改號“洛陽宮”。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決定實行兩京制,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都,重建紫微宮乾陽殿(建成後改稱乾元殿)、應天門。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 定都於洛陽,稱“神都”。居於紫微宮,又斯號“太初宮”。這裡,就是女皇理政、禮佛、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廣闊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群中,武則天在巍峨壯麗的紫微宮中,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樞等建築,構成了一條壯麗的天際線,使紫微宮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明堂(萬象神宮)、天堂(通天浮屠)被稱作紫微宮的核心所在。

紫禁城——明清北京皇宮

明成祖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下詔建設北京皇宮和城垣,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次年遷都北京。明成祖亦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也是與天上星辰相對應,很可能參考了隋煬帝的將宮城命名為紫微宮的做法。而紫禁城之名也由此產生,“禁”一字很可能是有意區別於隋唐洛陽城皇宮紫微城,其意思則更為人理解, 意指皇宮乃是皇家重地,閒雜人等不得來此。

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命名跟洛陽有關?

明清北京紫禁城午門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北京故宮紫禁城的命名跟洛陽有關?

紫禁城

從紫微城到紫禁城,其實都是象徵著天帝所居的紫微垣,實為皇帝所居之處,體現的都是“天人合一”的都城規劃思想,具有著一脈相承的思想淵源。但二者內部的規劃佈局,則隨著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演變和皇權思想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