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爲什麼!

千百年來相傳的智慧,都在勸人們越糊塗,越輕鬆,而不是越精明,越幸福。

現代的人,很多不快樂都是因為活得太清楚了,友情裡有多少摩擦,愛情裡有幾本舊賬,都刻在心裡。

覺得老祖宗的那份“糊塗勁兒”,已經落伍了。

但不是所有的事,都被人念念不忘。有可能你哪天提起一件“難忘”的事,對方其實一點印象都沒有。

記著的是你,糾結的也是你。

其實糊塗點,不僅是放過別人,更是放過自己。

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為什麼!

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訴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訴年輕的孔子,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愚蠢遲鈍,就是要帶三分醉,不要什麼都算計清楚,不要什麼都看清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凡是看得太過清楚明白,反而不是好事。

因此,生活中要學會守愚,糊塗,待人接物不妨帶上三分醉。

人生要守愚,要糊塗,但也要把握一個度。三分醉,微微好。醉的多了,就成了真愚、真糊塗了。

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為什麼!

很多花不要澆水太勤,當葉子稍稍有些打蔫的時候再澆水更好。

吃飯的時候,七分飽的滿足感覺是最舒服的。孔子主張“食勿求飽”“節食安胃”。

食勿求飽,節食安胃,微餓,才守得住健康。

七分飽,三分飢,口中是意猶未盡的餘香,腹中是恰到好處的滿足。

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為什麼!

人生也是一樣,保持適度飢餓,是一種人生智慧,凡事都應該有“七分飽”的分寸。

七分飽,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苛求圓滿,凡事要留有餘地。

便宜不可佔盡,要學會分利給別人;話不可以說盡,事不可以做盡,要留下退路給自己。

正如南宋士大夫王伯大《四留銘》裡說: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在一個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

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

這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這叫刺蝟法則,也就是我們說的八分待人

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為什麼!

朋友不必毫無保留,給彼此留有空間與距離,對人八分好,是最默契長久的友誼。

有些人交朋友,總喜歡完全融入對方的生活中,他自己毫無保留,也要求別人毫無保留。這樣的友情只會讓人感到壓抑窒息,最後甚至會有不歡而散的結果。

親人之間,八分好是要給彼此留出空間,適當的距離會讓愛情親情更加牢固;而對待陌生人,八分好則是最自我的保護。對人,尤其是對一般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不可以全拋一片心。

過來人總是勸後世“糊塗點好”,今天才知道為什麼!

八分待人,八分好,是待人的智慧和分寸。

活得太聰明,未必是好事,未必就會開心。其實都說孩子的笑是最單純的,不就是因為他們想的少,有一份快樂就享受一份快樂嗎?

我們都講究“茶倒七分滿,且留三分做人情”,不妨也把它當作人生的大智慧:“話說七分滿,且留三分看人情”“付出七分情,且留三分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