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刺史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爲什麼都奈何不得他?

用戶156890353


在一些三國影視劇中,董卓被描畫成一個蠢笨如豬的傢伙,其實,董卓十分奸猾,無論用兵,還是治國都很有手腕。不然,董卓為何僅僅憑藉數千人就奪下洛陽,後來更廢帝拜相,威震天下呢?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靈帝去世之後,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蹇碩、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勢力迫不及待地展開火拼。正當雙方筋疲力盡的時候,西涼軍閥董卓入京,掌控朝政。

董卓入京,標誌著東漢皇權旁落。之後一波又一波的諸侯各懷心思,為了爭奪霸權,開始了新一輪的廝殺。而董卓在入京之初只帶了三千人,以袁紹為首的京城禁軍其實可以輕鬆拿下董卓,是什麼原因使得董卓可以憑藉三千人就奪得東漢皇權呢?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奪取天下大權彷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董卓有西涼二十萬大軍作為後盾,朝中誰敢不從就殺掉誰。其實,當董卓入京之時,帶了多少兵馬呢?在演義中沒有明確表示,只是說“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也就是說董卓的軍隊是分批前進的,作為西涼是朝廷邊關重地,擔負防禦外族入侵的重任。並且,何進也不可能允許董卓多帶兵馬進京。一旦大軍進發,沿路的關卡盤問,兵糧供應,都是大問題。

在《資治通鑑》中則明確說“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人”,董卓怎麼憑藉這三千人奪取了朝廷最高權力呢?這就不得不佩服董卓奸詐多謀了。

董卓進京,正是朝廷大亂時。唯一可以控制董卓的大將軍何進已死。掌控禁軍的十常侍也全被殺死。在京城當中擁有一定兵力,可以和董卓抗衡的有兩個人。

其一是此時擔任西園新軍八校尉之首的司隸校尉袁紹。可是,袁紹面對在京城橫衝直撞的董卓,選擇了沉默。騎都尉鮑信從泰山招募了一批軍隊回來,請求袁紹出面消滅董卓,鮑信說:“董卓擁有強大的軍隊,他必有異心。如果不早作打算,日後就會被其壓制。現在董卓的軍隊剛剛到達,比較疲憊,希望將軍率領我們去突襲他!”可是,袁紹本來就是向何進提出召集天下諸侯進京的人,此時袁紹若是攻擊董卓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證明自己的糊塗嗎?何況董卓手中到底有多少兵馬,袁紹不清楚。不是有十成的把握,袁紹不敢妄動。

其二是當時擔任執金吾的丁原。在演義中丁原是幷州刺史,有的版本是荊州刺史,幷州在現在的山西太原等地區,靠近洛陽,荊州則遠在兩湖,幷州更為可靠。但是作為幷州刺史的丁原卻呆在中央,還是有些說不通。歷史上丁原的曾經擔任幷州刺史,此時的官職是執金吾。執金吾是秦漢時期保護京城和皇宮的重要官職,相當於京城警備司令,常備部隊在兩萬以上。這樣才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董卓進京之後,滿朝大臣只有盧植和丁原敢公開反對。盧植一向看不起董卓,在剿滅黃巾時,盧植大敗張角,董卓卻多次敗在黃巾軍手上。盧植本是大儒,考慮的更多的是國家大義,很少計較個人名利。丁原是京城警備司令,手握精銳,當然不懼董卓。

董卓和謀士李儒等人,煞費苦心經營了一個騙局,為自己爭取到了大量的時間。董卓剛入京城,還只是有些專橫,並沒有直接就廢掉少帝,只靠眼前的三千人馬根本不能動手。於是董卓每隔四五天,命人在半夜裡悄悄率軍隊出城,第二天早上大張旗鼓的進城,人人都以為涼州兵馬又來了,整個的洛陽城中沒有一個人發覺。

奸詐的董卓,用這種夜出日進的方法編織了一個驚天大騙局,使得朝廷公卿摸不準董卓的底牌。袁紹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由一開始的不願反董卓,漸漸變成不敢反董卓。直到董卓要廢掉少帝,退無可退,才公開反對董卓。何進和袁紹擁立少帝,董卓廢掉少帝,雙方不可能共存。加上董卓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專橫跋扈,袁紹在這樣的中央朝廷,也註定沒有前途,於是他選擇了逃離,到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發展去了。

董卓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到處活動,四處收編原來何進的部下和十常侍的禁軍。於是西園新軍和十常侍的禁軍都在董卓手中了。只有三千人的董卓也逐漸掌控了中央大權。

丁原呢?雖然公開反對董卓,但是兩人還沒有到兵戎相向的地步。丁原以為董卓根本不敢動自己,董卓卻認為丁原非除去不可。於是,人無殺虎意,虎有傷人心。董卓知道一旦兩人公開決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於是派出自己的密使收買了呂布,呂布殺掉了丁原之後,帶兵歸順董卓。在演義中為了突出人們對呂布忘恩負義行為的蔑視,說丁原大半的軍隊都離開了呂布,其實歷史上並非如此,呂布殺掉丁原之後,兼併了原來所有的部隊!包括原來丁原軍隊中的二號將領高順以及大將張遼等人。現實中人們看重的還是利害而非仁義。

至此,董卓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勢,但是董卓身為外臣,在京城那些王公貴胄心中根本沒有資格號令天下。於是董卓想通過廢立漢帝,來建立自己的威信。


葉之秋


董卓的西涼軍雖然只有數萬人馬,但裡面混有許多善於騎射的羌人,因而戰力十分強悍,是當時一支擁兵自重、實力不容小覷的地方軍閥武裝力量。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劉宏死,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執政的何太后之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紹,一舉誅殺獨掌帝都兵權、禍亂朝綱的宦官首領蹇碩。何進、袁紹密謀盡殺宦官,還密召幷州牧董卓率涼州兵馬入洛陽,以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團)”聞訊後發起瘋狂反撲,殺掉了何進,袁紹又發兵將宦官團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亂率涼州兵馬開進洛陽,遂大權獨攬,氣焰囂張。

董卓提兵入京後,袁紹逃奔冀州,加上掌軍太尉何進被宦官殺死後,洛陽兵力空虛,董卓兵雄勢大,朝中無人能制衡掌控涼州精銳、實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稱霸朝堂,日漸驕橫跋扈。

董卓的涼州兵雖只有區區五萬人馬,但當時在洛陽周邊卻無人能與之對敵,因此他能以此為仗恃,盡攬朝政。史載,他進京不久就廢黜了漢少帝劉辨,另立劉協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漢獻帝。董卓扶植傀儡獻帝,獨霸朝堂,他公然帶兵、佩劍上朝,並昂首挺立於獻帝身後接受百官朝拜,終於犯了眾怒。

董卓率兵入京後雖重新起用了慘遭宦官迫害的部分黨人,併為他們平反、恢復了名譽,但他的軍閥本性很快暴露無遺,他隨意廢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對,並釀成了大規模的內戰。

初平元年(190),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之名義,呼籲各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這些地方勢力公推袁紹為盟主,分兵佔據要津,相機進攻董卓。董卓的西涼軍雖然剽悍善戰,但也無力抵擋關東諸侯的輪番合力進攻,只得退出洛陽,撤往長安。史載,董卓撤退前曾縱兵大掠一番,接著一把火將有200年建城歷史、曾花團錦簇的繁華都城洛陽燒成一片廢墟。

董卓的西涼軍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陽後,竟數次擊敗關東聯軍。關東聯軍本就是各懷目的的烏合之眾,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詐吞併,不久就分崩離析了。

初平三年(192),長安發生兵變,董卓被部將呂布擊殺,憤怒的百姓將他的屍體點了天燈。

當初董卓率西涼兵進京後,獨持權柄,禍亂朝綱,東漢朝廷威儀喪盡,就連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涼軍閥們手中的玩物。不過,他的倒行逆施也引發了其身邊一些親信部將之強烈不滿,最後竟死於親信呂布之手。關東諸侯們在他死後乘機搶奪地盤,擴充實力,使長安周邊混亂不已,群雄割據與朝廷分庭抗禮的態勢已經形成。

【寫作答題辛苦 剽竊必究】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勢,十常侍亂國,大將軍何進壓不住宦官,聽信袁紹讒言引屯兵河東的西涼刺史董卓入京,釀成了董卓專權禍國的惡果。那麼當時的董卓不過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馬僅僅五萬,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權,權傾朝野,誰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出身一小吏之家,為人行俠仗義,頗受羌人擁戴。後被朝廷徵辟,屢立戰功,平馬騰、韓遂叛軍,鎮壓黃巾之亂,逐匈奴、羌人賊寇等等,後賄賂十常侍而當上了西涼刺史,擁兵自立,吞併河東,朝廷不能制。為何連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為董卓手裡握有五萬西涼鐵騎。雖然人數不多,但誰都不敢小視,因為這五萬鐵騎的意義非同小可。

當時東漢朝廷內憂外患,國內部隊主要分為三類:中央禁軍、地方駐軍和邊軍,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精銳的就是長期和遊牧民族作戰的邊軍,其中以董卓的西涼邊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後來牛哄哄的馬騰和韓遂的西涼軍當時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滾尿流的叛軍雜魚。禁軍戰鬥力一般,但數量多,有十幾萬,其中一部分被孫堅帶著南下去長沙平叛了,長安還留下數萬,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於地方部隊,基本都是打醬油的,因為東漢朝廷是在董卓進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權,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沒什麼戰鬥力,所以十八路諸侯手下兵力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

董卓引兵入京時,僅僅帶了三千兵馬,當時除了數萬禁軍外,還有丁原的五萬幷州軍,董卓不敢硬來,虛張聲勢的把軍隊白天開進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給自己造勢,唬住了各方勢力,董卓藉機得以掌控長安。但當時的丁原並不買董卓的帳,董卓要廢少帝的時候,丁原大怒,引兵來攻,董卓大敗。董卓畏懼丁原,所以派李肅策反呂布,呂布殺了丁原奪了幷州集團兵權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時董卓收服了群龍無首的數萬禁軍,因此勢力急劇膨脹,手下兵馬十幾萬,佔了天下精兵的半數,所以誰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師,挾天子以令諸侯,駐軍關中,十八路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過他,也就孫堅帶走的幾萬禁軍能和董卓比劃幾下,但無奈孫堅的禁軍太少,各路諸侯又互相拆臺,所以把孫堅打成光桿司令後各路諸侯一鬨而散,各回各家了,轟轟烈烈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成為一場鬧劇。

可以說,董卓囂張是有資本的。董卓之所以敗亡,並非軍事力量不濟,而是內部矛盾導致西涼軍分裂,董卓被呂布所殺後,西涼勢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與之輩,可以想象當年的董卓勢力有多大。


用戶156890353


電視裡把董卓醜化的不行,試想一下,要袁紹和曹操等人十八路諸侯一起圍攻的人會是一個大腹便便的人嗎?歷史記載董卓英勇魁梧,氣力驚人,出生西涼地區,因為為人大方,結交羌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勢力,那就是西涼軍,簡直就是西涼地區的扛把子!

要說董卓不過區區五萬人馬,為何十八路諸侯卻奈何不了他?這得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董卓的西涼鐵騎戰鬥力驚人

俗話說,東西不在多在於精,人也是一樣,西涼鐵騎個個以一當十,加上董卓善罰分明,得來的金銀珠寶全部分給將士們,西涼將士個個為其賣命。據說韓遂和馬騰造反,朝廷派漢末名將皇甫嵩來結束戰亂,結果卻無功而返,後來朝廷派董卓前去鎮壓,三下五除二就給平叛了,從這裡來看,董卓也是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並不是電視劇裡那樣。後來因為董卓進京,廢少帝立獻帝引起大多數人的不滿,曹操居然想到去刺殺董卓,最終失敗。於是曹操“發矯詔諸鎮”,十八路諸侯皆來響應,但是卻被董卓的西涼鐵騎打的沒脾氣,袁紹被打的暈頭轉向,居然想要另立新君,被曹操反對。所以說盡管當時董卓只有五萬西涼軍,可戰鬥力超乎你想象,十八路諸侯在董卓面前不值一提。

二:十八路諸侯人心渙散

歷史記載各路諸侯“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這樣看來得有至少三十萬兵力,可是人多沒用啊,全是烏合之眾,各懷鬼胎,先是濟北相鮑信為爭奪頭功自亂陣腳;再是袁術嫉妒孫堅,剋扣了孫堅的軍糧;最後虎牢關大戰董卓見形勢不對要跑路,曹操追擊,可袁紹不讓。十八路諸侯基本上就面臨瓦解了。

而實際上只有十一路諸侯,而且大多是新招來的士兵,缺乏訓練沒有戰鬥力,真正有實力的也就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但是他們都不想損失自己的利益去攻打董卓,說到底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董卓愛怎麼樣怎麼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觀看最新動態】


羽評郡主


答 | 江隱龍

涼州軍是三國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事集團,沒有之一。涼州軍閥如果不是因為內部不團結,自相殘殺,又沒有好的謀士肯輔佐,絕對不會變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當然這也不是好事,如果涼州軍閥主掌了中原,五胡亂華的時代可能會提前一個多世紀到來。

因為涼州軍的組成人員主要是胡人。這裡的胡人是泛指西北少數民族。用鄭泰的話來說,當時天下最強的軍隊不過是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而董卓的涼州兵主要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自古以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涼州為遊牧民族聚居,這些遊牧民族一輩子都在馬背上生活,在騎兵對步兵有明顯優勢的三國時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比起漢族人可不是高了一星半點,更何況好馬全在西北。何進請董卓進京勤王,那是絕對的引狼入室。

你可能覺得,董卓那麼厲害,不還是被滅了?董卓是死於呂布的背叛。之後的李傕、郭汜,只因為賈詡的一句話殺回長安,馬上就控制了朝廷,關東諸侯可有人敢西進?後來李傕、郭汜以及涼州兵的第三號人物樊稠,最終還是死於內亂。內亂是還不止這幾個,馬騰也曾經反過李傕——涼州兵內部不和,幾乎是一個傳統。

除了這一批早期涼州將領,後期的猛將也好找。馬超之勇不亞於關羽、張飛;姜維降蜀之後成了北伐的主力,這些都是涼州人。涼州兵猛將強,可惜一沒有合作意識,二沒有謀士,三則是涼州軍閥大多性情暴虐,不得人心,這才使得三國沒有首先統一於涼州兵。諸葛亮北伐時希望蠶食涼州也是這個道理,有了涼州的兵和馬匹,東征曹魏未必就不能勝。


隱語


董卓能夠崛起其實跟兩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一個是何進,一個是袁紹。如果不是這兩個人,董卓可能只是西部邊陲的一個小割據勢力,談不上能夠威脅東漢王朝。

而題目中所說的西涼刺史董卓也是有問題的,董卓在進入京城洛陽前其實官職是幷州牧,頭銜很大,但是權利不一定大,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是誰掌軍誰有權,因此聰明而狡猾的董卓並沒有交出軍隊。

那麼董卓手底下這幾萬人馬(大概有五萬人)真的能夠使得誰都奈何不了他嗎?其實不是的,當時能夠威脅董卓的至少有兩個人,一個是皇甫嵩,一個是劉虞

先說劉虞,劉虞屬於皇親國戚中少有的實力派,長期在烏桓、幽州、冀州、鮮卑部落地區經營,在幽州有崇高的威望。當時張純、張舉勾結烏桓部拉起反旗,朝廷考慮到劉虞在當地有崇高的威望,於是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劉虞幾乎是不廢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亂。

因此,如果說董卓在涼州有任何不軌的行為,劉虞作為幽州刺史拱衛洛陽,董卓還是非常忌憚的。當時董卓入京後為了籠絡劉虞,封劉虞為太傅,可見董卓對於劉虞的忌憚之情。

再說皇甫嵩董卓幾乎一直生活在皇甫嵩的陰影之下。怎麼回事呢?當時冀州發生黃巾軍叛亂,北中郎將盧植被罷免,董卓被封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圍剿黃巾軍,董卓圍攻黃巾軍首領張寶整整兩個月,寸土未進。於是朝廷一怒之下判了董卓死刑,最後考慮到董卓以往的功績罪減一等,後來適逢朝廷大赦天下,董卓才翻身。

皇甫嵩接替董卓攻擊黃巾軍,一舉殲滅張寶的黃巾軍,屠殺了十萬人,並親自斬殺了賊軍首領張寶,朝廷因此封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

這是董卓第一次被皇甫嵩打臉

後來涼州人王國叛亂攻擊陳倉,這時朝廷封皇甫嵩為左將軍,統領前將軍董卓來圍剿王國。這時顯現出皇甫嵩和董卓誰的水平高了。

董卓建議快速進軍,支援陳倉的守軍。皇甫嵩則說陳倉乃進漢中最大的關隘,有重兵把守,不用著急。等到叛軍攻城不下時再追擊。

後來果然王國攻擊陳倉不下撤軍,這時皇甫嵩命令追擊,董卓建議窮寇莫追,小心上當。而皇甫嵩則一針見血的指出此時的王國不是撤退,而是逃竄。王國的軍隊經過長時間的攻城,早已經疲憊不堪,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於是全軍追擊,斬殺王國一萬多人。這是董卓第二次被皇甫嵩打臉。

而當時董卓和皇甫嵩都駐紮在涼州附近,因此說董卓有皇甫嵩的壓制是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的,之所以董卓後來能夠崛起,就要怪何進和袁紹。

何進當時是大將軍,而蹇碩是上軍校尉。何進負責拱衛京師外圍,蹇碩基本算是負責拱衛內宮。而蹇碩是個宦官,何進一直想要除掉宦官勢力,於是就和蹇碩發生了矛盾。

何進本來想請妹妹何皇后幫忙,但是何皇后當年鳩殺王美人,靈帝大怒要廢了何皇后,幸虧當時的宦官們幫忙,何皇后才保住了尊位。因此雖然何進和何皇后(這時應該是何太后)屬於一家人,一來兩人同父異母,不算特別親,二來何皇后感恩於宦官們的幫忙,因此不支持何進除掉十長侍這些宦官,因此何進總是被蹇碩算計,差點沒命。

這時袁紹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讓何進徵調京師外圍的董卓、王匡、橋瑁、丁原在京師外圍製造混亂,製造要誅殺宦官的輿論。這時何進要誅殺宦官的事情已經是天下盡知了。

進不聽。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由於宦官內訌,蹇碩被何進誅殺,這時何進已經殺紅了眼,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大肆誅殺所有宦官及其親屬,宦官們在內宮騙來了何進,在內宮中將何進殺死。這時局勢徹底混亂,董卓看到洛陽火起,於是率軍進入洛陽城,這時董卓只有區區五千人而已。

進入洛陽後的董卓做了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董卓的實力無人能夠撼動。第一件事情是讓五千軍隊夜裡出城,白天進城,製造西涼有源源不斷的兵力支援的假象。

第二件事情,董卓把控朝臣,廢了皇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即後來的漢獻帝,這樣董卓算是挾天子而令群臣了。

第三件事,董卓挑起呂布和丁原的矛盾,呂布殺了丁原投靠了董卓,這時董卓吞併了原來丁原所有的兵力,再加上西涼陸續調來的士兵,董卓的軍事實力終於無人能夠撼動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董卓在涼州最多有5萬兵力,而這5萬兵力一直被皇甫嵩掣肘,一直也掀不起大風大浪,之所以後來誰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為何進把一個邊陲的軍事將領調到京師,而京師一片混亂,給了董卓可乘之機。而後來之所以皇甫嵩、劉虞都沒有起兵討伐董卓,也是因為後來董卓控制了皇帝,控制了朝廷,最關鍵得是董卓兼併了丁原的部隊,實力大增,因此成為相國的董卓幾乎是沒有人能夠再能 撼動了。


每日趣評


五萬人馬就當時那個條件來說,已經很多了,在加上董卓部下都是善於騎射的羌胡部族,驍勇善戰,戰鬥力絲毫不弱於中原15萬的步騎混編部隊。而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時候,聲勢滔天,號稱百萬,實際上只有十來萬人。由此可見,五萬精銳部隊,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概念。

當然,也不是說誰都奈何不了他。羌胡部隊戰鬥力雖然彪悍,但是弱點也很明顯,攻城略地就是他們的短板。

中平六年,漢靈帝剛死,首都洛陽爆發了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商量了一下,召董卓進京城。董卓還沒人,何進卻先被十常侍殺了。

董卓率大部隊進京,殺了宦首蹇碩,剿滅十常侍。董卓進京之後,洛陽城內十分空虛——據傳當時董卓只帶了西涼的三千人馬。董卓開始獨攬朝政,為了樹立個人威信,董卓先是廢了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其後在朝廷內大行恐怖統治,弄得朝臣們人人自危,據說大臣們上朝之前,都已經在家裡寫好了遺書。

後來袁紹組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據史載,當時各路人馬數量都不一樣,多的兩三萬,少的也有一萬人左右。

在曹操和孫堅的猛攻之下,董卓的三千人馬很快就顯現出頹勢,最後只得棄城而逃。

董卓的洛陽之敗,一方面說明孫堅的確英勇,另一方面也印證了羌胡騎兵在守城方面,經驗十分欠缺。

正面廝殺才是董卓部隊的強項,因此,董卓西逃,也沒人敢追。董卓逃到西安之後,靠近大本營涼州,更加有恃無恐。這個時候的中原十八路諸侯,即便全部加起來,也不一定是西騎兵的對手。


雷場貓子


董卓發家於涼州。這個地方,在漢朝的地位頗為特殊。它歸中央政府管轄,但是又與胡人、羌人等少數民族為鄰,土地貧瘠,居民“鞍馬為居,射獵為業”,男人不事耕種,女人不事紡織。他們靠什麼為生呢?“守塞候望,懸命鋒鏑,聞急長驅,去不圖反。”說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邊疆。而朝廷也確實要依賴涼州,因為涼州兵“習兵壯勇,實過餘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師,主要就是受到涼州兵的牽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現了“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現象,強兵良將,皆出自涼州。

涼州兵不僅僅戍守邊疆,同時也供內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所謂六郡,即涼州的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以及幷州的上郡、西河。從西漢開始,涼州就為朝廷的禁衛部隊選送兵源。由此可知,漢朝的中央禁旅,其實也是以涼州兵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關係為紐帶,在中央有人說話,在邊疆有人響應的涼州軍事集團。

董卓本人,生在涼州,長在涼州,自然是涼州軍事集團的一員,後來則成為這個集團的首領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隊,是所謂的“秦胡兵”和“湟中義從”。這裡的“秦”是指涼州的漢族士兵,“胡”無須解釋,“湟中義從”則是湟中地區的“月氏胡”。他們英勇善戰,長於騎射,其戰鬥力絕非內地武裝可以比擬。

至於這支部隊有多大規模,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五萬人肯定達不到,一兩萬人估計還是有的。董卓進京,帶了三千人,虛張聲勢,造成幾萬人的假象,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當他收買呂布,兼併丁原之後,部隊的規模無疑大大擴張了。丁原的舊部,正是與涼州兵齊名的幷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部隊。董卓如虎添翼,實際上已經是無敵於天下,又有誰能夠奈何得了他?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孫堅便讓董卓很頭疼。這是題外話。


龍鎮


董卓雖然殘暴但不是酒囊飯袋。

他所在的地方雖然經濟不發達,但是卻與羌胡相連,對於羌族的作戰能力,大家可以參考東晉時期的北方動亂。只能說羌族的作戰能力很強。與其相毗鄰,西涼軍的水平也差不多哪去。

董卓和羌族人素有來往,曾用耕牛來款待客人,這讓他們非常感動,交往頻繁。

他在官場中沉沉浮浮卻在宦官之亂中出人頭地,他被召集入宮實屬巧合,只因何進需要外援。

他還未到洛陽,城中就已經亂做一團,袁紹等人為了將宦官一網打盡,甚至連沒有鬍鬚的人都要殺,很多人無奈,只好脫了褲子驗明真身。非常像後來冉閔要把所有高鼻樑的殺掉一樣。

這種情況對於東漢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對於董卓真是千載難逢。越亂他越好搞事。何進死了,何進弟弟何苗和死了,他們群龍無首,都歸於董卓。還有宮偉洛陽的丁原也被殺,董卓得到其眾。再加上董卓大封董氏一族,所以權傾朝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手下兵馬都是精兵強將,各地軍閥都在觀望,所以一定時間內,董卓可以放肆胡為。


大眼大世界


為什麼要說區區呢?

這篇談正史,不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總共10萬人馬,在當時已經是恐龍級的BOSS,曹操開始是2萬人馬,後期湊到3萬多人。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的實力達到頂峰,也就是10萬人馬。其實在三國,有一支勢力經常被忽略,就是劉表,他也有10萬人。夷陵之戰,那是劉備的人生巔峰,他的主力進攻部隊7萬人。所以在三國時期,10萬人是一夥勢力的頂峰。董卓的5萬人是很大的一股勢力,並不少。

而董卓是當時大漢王朝西北軍閥的領袖。西北軍是當時戰鬥力第一的部隊,沒有之一。董卓這5萬人馬是當時漢朝最精銳的政府軍。注意哦,政府軍,人家是有正規編制的,不是割據勢力。同時代的袁術,袁紹實際上是家族武裝,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在歷史上其實是豪俠級的人物,這些估計很多小編有拷貝,我就不詳談了哈。董卓的能力超強,帶領的是一群西北狼,無人能敵。不幸的是他最終也是被自己的狼:呂布,幹掉了。呂布殺董卓實際是個非常普通的政治謀殺,貂蟬是小說杜撰的人物,不存在的。帶領這樣一群人,確實得睜著眼睛睡覺,兩隻,估計董卓的死是因為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了,這樣肯定不行。



董卓死後,西北軍閥陷入內亂:呂布,李傕,郭泗,樊稠,張濟這些人自己打成一團。這幾位單獨拿出來一家仍然是霸主。後來的張繡是張濟的侄子,已經是西北軍閥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舊能把曹操打得大敗,死了兒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

除了這幾位,還有楊奉,董承,都是西北軍出身,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看看,這就是董卓5萬人分裂出來的。董卓不死,西北軍閥保持團結,是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的。這支力量太強悍了。董卓死後,西北軍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這5路人馬,隨便誰都能弄死曹操,袁紹這些人。問題是他們自己打起來了。



西北軍混戰的時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這5000人是屬於私人武裝,家丁,絕對打不過2000西北軍。

看到這,我們就能發現,董卓的西北軍跟晉國是何其相似。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三家分晉。晉國分成了韓趙魏,這三家也是相當能打的。戰國開局,魏國一家就把秦國打得滿地找牙,趙武靈王甚至想滅掉秦國。晉國太強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個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軍保持團結,魏蜀吳是不會出現的,漢朝也會再延續一定時間。在間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紹最終失敗的人。董卓的部隊是政府軍,漢獻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為還是符合道統的。但後來袁紹反董卓,問題是漢獻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漢獻帝肯定是要廢掉的。所以袁紹反董卓,實際上就是反了漢獻帝。說到這,大家應該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挾天子令諸侯這麼明顯的好牌袁紹不打,偏偏讓曹操搶去了。不是袁紹不想,是不能,他最開始就跟漢獻帝結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漢獻帝,把自己擺到了正義,天理的一方,佔據了政治,輿論高地。袁紹則變得被動,為最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