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刺史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什么都奈何不得他?

用户156890353


在一些三国影视剧中,董卓被描画成一个蠢笨如猪的家伙,其实,董卓十分奸猾,无论用兵,还是治国都很有手腕。不然,董卓为何仅仅凭借数千人就夺下洛阳,后来更废帝拜相,威震天下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灵帝去世之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蹇硕、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迫不及待地展开火拼。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西凉军阀董卓入京,掌控朝政。

董卓入京,标志着东汉皇权旁落。之后一波又一波的诸侯各怀心思,为了争夺霸权,开始了新一轮的厮杀。而董卓在入京之初只带了三千人,以袁绍为首的京城禁军其实可以轻松拿下董卓,是什么原因使得董卓可以凭借三千人就夺得东汉皇权呢?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夺取天下大权仿佛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董卓有西凉二十万大军作为后盾,朝中谁敢不从就杀掉谁。其实,当董卓入京之时,带了多少兵马呢?在演义中没有明确表示,只是说“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也就是说董卓的军队是分批前进的,作为西凉是朝廷边关重地,担负防御外族入侵的重任。并且,何进也不可能允许董卓多带兵马进京。一旦大军进发,沿路的关卡盘问,兵粮供应,都是大问题。

在《资治通鉴》中则明确说“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人”,董卓怎么凭借这三千人夺取了朝廷最高权力呢?这就不得不佩服董卓奸诈多谋了。

董卓进京,正是朝廷大乱时。唯一可以控制董卓的大将军何进已死。掌控禁军的十常侍也全被杀死。在京城当中拥有一定兵力,可以和董卓抗衡的有两个人。

其一是此时担任西园新军八校尉之首的司隶校尉袁绍。可是,袁绍面对在京城横冲直撞的董卓,选择了沉默。骑都尉鲍信从泰山招募了一批军队回来,请求袁绍出面消灭董卓,鲍信说:“董卓拥有强大的军队,他必有异心。如果不早作打算,日后就会被其压制。现在董卓的军队刚刚到达,比较疲惫,希望将军率领我们去突袭他!”可是,袁绍本来就是向何进提出召集天下诸侯进京的人,此时袁绍若是攻击董卓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证明自己的糊涂吗?何况董卓手中到底有多少兵马,袁绍不清楚。不是有十成的把握,袁绍不敢妄动。

其二是当时担任执金吾的丁原。在演义中丁原是并州刺史,有的版本是荆州刺史,并州在现在的山西太原等地区,靠近洛阳,荆州则远在两湖,并州更为可靠。但是作为并州刺史的丁原却呆在中央,还是有些说不通。历史上丁原的曾经担任并州刺史,此时的官职是执金吾。执金吾是秦汉时期保护京城和皇宫的重要官职,相当于京城警备司令,常备部队在两万以上。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董卓进京之后,满朝大臣只有卢植和丁原敢公开反对。卢植一向看不起董卓,在剿灭黄巾时,卢植大败张角,董卓却多次败在黄巾军手上。卢植本是大儒,考虑的更多的是国家大义,很少计较个人名利。丁原是京城警备司令,手握精锐,当然不惧董卓。

董卓和谋士李儒等人,煞费苦心经营了一个骗局,为自己争取到了大量的时间。董卓刚入京城,还只是有些专横,并没有直接就废掉少帝,只靠眼前的三千人马根本不能动手。于是董卓每隔四五天,命人在半夜里悄悄率军队出城,第二天早上大张旗鼓的进城,人人都以为凉州兵马又来了,整个的洛阳城中没有一个人发觉。

奸诈的董卓,用这种夜出日进的方法编织了一个惊天大骗局,使得朝廷公卿摸不准董卓的底牌。袁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由一开始的不愿反董卓,渐渐变成不敢反董卓。直到董卓要废掉少帝,退无可退,才公开反对董卓。何进和袁绍拥立少帝,董卓废掉少帝,双方不可能共存。加上董卓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专横跋扈,袁绍在这样的中央朝廷,也注定没有前途,于是他选择了逃离,到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发展去了。

董卓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到处活动,四处收编原来何进的部下和十常侍的禁军。于是西园新军和十常侍的禁军都在董卓手中了。只有三千人的董卓也逐渐掌控了中央大权。

丁原呢?虽然公开反对董卓,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兵戎相向的地步。丁原以为董卓根本不敢动自己,董卓却认为丁原非除去不可。于是,人无杀虎意,虎有伤人心。董卓知道一旦两人公开决裂,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于是派出自己的密使收买了吕布,吕布杀掉了丁原之后,带兵归顺董卓。在演义中为了突出人们对吕布忘恩负义行为的蔑视,说丁原大半的军队都离开了吕布,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吕布杀掉丁原之后,兼并了原来所有的部队!包括原来丁原军队中的二号将领高顺以及大将张辽等人。现实中人们看重的还是利害而非仁义。

至此,董卓完全掌控了京城局势,但是董卓身为外臣,在京城那些王公贵胄心中根本没有资格号令天下。于是董卓想通过废立汉帝,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叶之秋


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只有数万人马,但里面混有许多善于骑射的羌人,因而战力十分强悍,是当时一支拥兵自重、实力不容小觑的地方军阀武装力量。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世家子袁绍,一举诛杀独掌帝都兵权、祸乱朝纲的宦官首领蹇硕。何进、袁绍密谋尽杀宦官,还密召并州牧董卓率凉州兵马入洛阳,以为增援。“十常侍(宦官集团)”闻讯后发起疯狂反扑,杀掉了何进,袁绍又发兵将宦官团伙屠戮一空,董卓乘乱率凉州兵马开进洛阳,遂大权独揽,气焰嚣张。

董卓提兵入京后,袁绍逃奔冀州,加上掌军太尉何进被宦官杀死后,洛阳兵力空虚,董卓兵雄势大,朝中无人能制衡掌控凉州精锐、实力雄厚的他。董卓遂能称霸朝堂,日渐骄横跋扈。

董卓的凉州兵虽只有区区五万人马,但当时在洛阳周边却无人能与之对敌,因此他能以此为仗恃,尽揽朝政。史载,他进京不久就废黜了汉少帝刘辨,另立刘协为帝,即史上有名的悲催皇帝汉献帝。董卓扶植傀儡献帝,独霸朝堂,他公然带兵、佩剑上朝,并昂首挺立于献帝身后接受百官朝拜,终于犯了众怒。

董卓率兵入京后虽重新起用了惨遭宦官迫害的部分党人,并为他们平反、恢复了名誉,但他的军阀本性很快暴露无遗,他随意废立天子,霸凌大臣。他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文武朝臣和地方州牧的群起反对,并酿成了大规模的内战。

初平元年(190),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之名义,呼吁各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这些地方势力公推袁绍为盟主,分兵占据要津,相机进攻董卓。董卓的西凉军虽然剽悍善战,但也无力抵挡关东诸侯的轮番合力进攻,只得退出洛阳,撤往长安。史载,董卓撤退前曾纵兵大掠一番,接着一把火将有200年建城历史、曾花团锦簇的繁华都城洛阳烧成一片废墟。

董卓的西凉军果然不是吃素的,退出洛阳后,竟数次击败关东联军。关东联军本就是各怀目的的乌合之众,彼此相互猜忌,相互欺诈吞并,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初平三年(192),长安发生兵变,董卓被部将吕布击杀,愤怒的百姓将他的尸体点了天灯。

当初董卓率西凉兵进京后,独持权柄,祸乱朝纲,东汉朝廷威仪丧尽,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成了西凉军阀们手中的玩物。不过,他的倒行逆施也引发了其身边一些亲信部将之强烈不满,最后竟死于亲信吕布之手。关东诸侯们在他死后乘机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使长安周边混乱不已,群雄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态势已经形成。

【写作答题辛苦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势,十常侍乱国,大将军何进压不住宦官,听信袁绍谗言引屯兵河东的西凉刺史董卓入京,酿成了董卓专权祸国的恶果。那么当时的董卓不过一地方刺史,手下兵马仅仅五万,何以能掌控朝廷大权,权倾朝野,谁都奈何不得他呢?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身一小吏之家,为人行侠仗义,颇受羌人拥戴。后被朝廷征辟,屡立战功,平马腾、韩遂叛军,镇压黄巾之乱,逐匈奴、羌人贼寇等等,后贿赂十常侍而当上了西凉刺史,拥兵自立,吞并河东,朝廷不能制。为何连中央政府也不敢惹他?主要是因为董卓手里握有五万西凉铁骑。虽然人数不多,但谁都不敢小视,因为这五万铁骑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东汉朝廷内忧外患,国内部队主要分为三类:中央禁军、地方驻军和边军,其中最有战斗力、最精锐的就是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的边军,其中以董卓的西凉边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后来牛哄哄的马腾和韩遂的西凉军当时只是被董卓打的屁滚尿流的叛军杂鱼。禁军战斗力一般,但数量多,有十几万,其中一部分被孙坚带着南下去长沙平叛了,长安还留下数万,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至于地方部队,基本都是打酱油的,因为东汉朝廷是在董卓进京的前一年才下放的募兵权,各地招的都是新兵,根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十八路诸侯手下兵力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

董卓引兵入京时,仅仅带了三千兵马,当时除了数万禁军外,还有丁原的五万并州军,董卓不敢硬来,虚张声势的把军队白天开进城,晚上偷偷退出城,给自己造势,唬住了各方势力,董卓借机得以掌控长安。但当时的丁原并不买董卓的帐,董卓要废少帝的时候,丁原大怒,引兵来攻,董卓大败。董卓畏惧丁原,所以派李肃策反吕布,吕布杀了丁原夺了并州集团兵权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兵力大增,同时董卓收服了群龙无首的数万禁军,因此势力急剧膨胀,手下兵马十几万,占了天下精兵的半数,所以谁也奈何他不得。

董卓自封太师,挟天子以令诸侯,驻军关中,十八路诸侯根本奈何不得他,十八路诸侯加到一起都打不过他,也就孙坚带走的几万禁军能和董卓比划几下,但无奈孙坚的禁军太少,各路诸侯又互相拆台,所以把孙坚打成光杆司令后各路诸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了,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成为一场闹剧。

可以说,董卓嚣张是有资本的。董卓之所以败亡,并非军事力量不济,而是内部矛盾导致西凉军分裂,董卓被吕布所杀后,西凉势力四分五裂,分出的哪一支都不是善与之辈,可以想象当年的董卓势力有多大。


用户156890353


电视里把董卓丑化的不行,试想一下,要袁绍和曹操等人十八路诸侯一起围攻的人会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吗?历史记载董卓英勇魁梧,气力惊人,出生西凉地区,因为为人大方,结交羌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势力,那就是西凉军,简直就是西凉地区的扛把子!

要说董卓不过区区五万人马,为何十八路诸侯却奈何不了他?这得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董卓的西凉铁骑战斗力惊人

俗话说,东西不在多在于精,人也是一样,西凉铁骑个个以一当十,加上董卓善罚分明,得来的金银珠宝全部分给将士们,西凉将士个个为其卖命。据说韩遂和马腾造反,朝廷派汉末名将皇甫嵩来结束战乱,结果却无功而返,后来朝廷派董卓前去镇压,三下五除二就给平叛了,从这里来看,董卓也是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并不是电视剧里那样。后来因为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引起大多数人的不满,曹操居然想到去刺杀董卓,最终失败。于是曹操“发矫诏诸镇”,十八路诸侯皆来响应,但是却被董卓的西凉铁骑打的没脾气,袁绍被打的晕头转向,居然想要另立新君,被曹操反对。所以说尽管当时董卓只有五万西凉军,可战斗力超乎你想象,十八路诸侯在董卓面前不值一提。

二:十八路诸侯人心涣散

历史记载各路诸侯“多少不等,有三万者,至有一二万者”,这样看来得有至少三十万兵力,可是人多没用啊,全是乌合之众,各怀鬼胎,先是济北相鲍信为争夺头功自乱阵脚;再是袁术嫉妒孙坚,克扣了孙坚的军粮;最后虎牢关大战董卓见形势不对要跑路,曹操追击,可袁绍不让。十八路诸侯基本上就面临瓦解了。

而实际上只有十一路诸侯,而且大多是新招来的士兵,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焉,但是他们都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去攻打董卓,说到底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董卓爱怎么样怎么样。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观看最新动态】


羽评郡主


答 | 江隐龙

凉州军是三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军事集团,没有之一。凉州军阀如果不是因为内部不团结,自相残杀,又没有好的谋士肯辅佐,绝对不会变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当然这也不是好事,如果凉州军阀主掌了中原,五胡乱华的时代可能会提前一个多世纪到来。

因为凉州军的组成人员主要是胡人。这里的胡人是泛指西北少数民族。用郑泰的话来说,当时天下最强的军队不过是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而董卓的凉州兵主要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自古以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为游牧民族聚居,这些游牧民族一辈子都在马背上生活,在骑兵对步兵有明显优势的三国时代,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比起汉族人可不是高了一星半点,更何况好马全在西北。何进请董卓进京勤王,那是绝对的引狼入室。

你可能觉得,董卓那么厉害,不还是被灭了?董卓是死于吕布的背叛。之后的李傕、郭汜,只因为贾诩的一句话杀回长安,马上就控制了朝廷,关东诸侯可有人敢西进?后来李傕、郭汜以及凉州兵的第三号人物樊稠,最终还是死于内乱。内乱是还不止这几个,马腾也曾经反过李傕——凉州兵内部不和,几乎是一个传统。

除了这一批早期凉州将领,后期的猛将也好找。马超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姜维降蜀之后成了北伐的主力,这些都是凉州人。凉州兵猛将强,可惜一没有合作意识,二没有谋士,三则是凉州军阀大多性情暴虐,不得人心,这才使得三国没有首先统一于凉州兵。诸葛亮北伐时希望蚕食凉州也是这个道理,有了凉州的兵和马匹,东征曹魏未必就不能胜。


隐语


董卓能够崛起其实跟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绍。如果不是这两个人,董卓可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割据势力,谈不上能够威胁东汉王朝。

而题目中所说的西凉刺史董卓也是有问题的,董卓在进入京城洛阳前其实官职是并州牧,头衔很大,但是权利不一定大,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是谁掌军谁有权,因此聪明而狡猾的董卓并没有交出军队。

那么董卓手底下这几万人马(大概有五万人)真的能够使得谁都奈何不了他吗?其实不是的,当时能够威胁董卓的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是皇甫嵩,一个是刘虞

先说刘虞,刘虞属于皇亲国戚中少有的实力派,长期在乌桓、幽州、冀州、鲜卑部落地区经营,在幽州有崇高的威望。当时张纯、张举勾结乌桓部拉起反旗,朝廷考虑到刘虞在当地有崇高的威望,于是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几乎是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

因此,如果说董卓在凉州有任何不轨的行为,刘虞作为幽州刺史拱卫洛阳,董卓还是非常忌惮的。当时董卓入京后为了笼络刘虞,封刘虞为太傅,可见董卓对于刘虞的忌惮之情。

再说皇甫嵩董卓几乎一直生活在皇甫嵩的阴影之下。怎么回事呢?当时冀州发生黄巾军叛乱,北中郎将卢植被罢免,董卓被封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围剿黄巾军,董卓围攻黄巾军首领张宝整整两个月,寸土未进。于是朝廷一怒之下判了董卓死刑,最后考虑到董卓以往的功绩罪减一等,后来适逢朝廷大赦天下,董卓才翻身。

皇甫嵩接替董卓攻击黄巾军,一举歼灭张宝的黄巾军,屠杀了十万人,并亲自斩杀了贼军首领张宝,朝廷因此封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这是董卓第一次被皇甫嵩打脸

后来凉州人王国叛乱攻击陈仓,这时朝廷封皇甫嵩为左将军,统领前将军董卓来围剿王国。这时显现出皇甫嵩和董卓谁的水平高了。

董卓建议快速进军,支援陈仓的守军。皇甫嵩则说陈仓乃进汉中最大的关隘,有重兵把守,不用着急。等到叛军攻城不下时再追击。

后来果然王国攻击陈仓不下撤军,这时皇甫嵩命令追击,董卓建议穷寇莫追,小心上当。而皇甫嵩则一针见血的指出此时的王国不是撤退,而是逃窜。王国的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攻城,早已经疲惫不堪,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于是全军追击,斩杀王国一万多人。这是董卓第二次被皇甫嵩打脸。

而当时董卓和皇甫嵩都驻扎在凉州附近,因此说董卓有皇甫嵩的压制是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的,之所以董卓后来能够崛起,就要怪何进和袁绍。

何进当时是大将军,而蹇硕是上军校尉。何进负责拱卫京师外围,蹇硕基本算是负责拱卫内宫。而蹇硕是个宦官,何进一直想要除掉宦官势力,于是就和蹇硕发生了矛盾。

何进本来想请妹妹何皇后帮忙,但是何皇后当年鸠杀王美人,灵帝大怒要废了何皇后,幸亏当时的宦官们帮忙,何皇后才保住了尊位。因此虽然何进和何皇后(这时应该是何太后)属于一家人,一来两人同父异母,不算特别亲,二来何皇后感恩于宦官们的帮忙,因此不支持何进除掉十长侍这些宦官,因此何进总是被蹇硕算计,差点没命。

这时袁绍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让何进征调京师外围的董卓、王匡、桥瑁、丁原在京师外围制造混乱,制造要诛杀宦官的舆论。这时何进要诛杀宦官的事情已经是天下尽知了。

进不听。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

由于宦官内讧,蹇硕被何进诛杀,这时何进已经杀红了眼,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大肆诛杀所有宦官及其亲属,宦官们在内宫骗来了何进,在内宫中将何进杀死。这时局势彻底混乱,董卓看到洛阳火起,于是率军进入洛阳城,这时董卓只有区区五千人而已。

进入洛阳后的董卓做了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董卓的实力无人能够撼动。第一件事情是让五千军队夜里出城,白天进城,制造西凉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援的假象。

第二件事情,董卓把控朝臣,废了皇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后来的汉献帝,这样董卓算是挟天子而令群臣了。

第三件事,董卓挑起吕布和丁原的矛盾,吕布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时董卓吞并了原来丁原所有的兵力,再加上西凉陆续调来的士兵,董卓的军事实力终于无人能够撼动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董卓在凉州最多有5万兵力,而这5万兵力一直被皇甫嵩掣肘,一直也掀不起大风大浪,之所以后来谁也奈何不了他,就是因为何进把一个边陲的军事将领调到京师,而京师一片混乱,给了董卓可乘之机。而后来之所以皇甫嵩、刘虞都没有起兵讨伐董卓,也是因为后来董卓控制了皇帝,控制了朝廷,最关键得是董卓兼并了丁原的部队,实力大增,因此成为相国的董卓几乎是没有人能够再能 撼动了。


每日趣评


五万人马就当时那个条件来说,已经很多了,在加上董卓部下都是善于骑射的羌胡部族,骁勇善战,战斗力丝毫不弱于中原15万的步骑混编部队。而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时候,声势滔天,号称百万,实际上只有十来万人。由此可见,五万精锐部队,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

当然,也不是说谁都奈何不了他。羌胡部队战斗力虽然彪悍,但是弱点也很明显,攻城略地就是他们的短板。

中平六年,汉灵帝刚死,首都洛阳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商量了一下,召董卓进京城。董卓还没人,何进却先被十常侍杀了。

董卓率大部队进京,杀了宦首蹇硕,剿灭十常侍。董卓进京之后,洛阳城内十分空虚——据传当时董卓只带了西凉的三千人马。董卓开始独揽朝政,为了树立个人威信,董卓先是废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其后在朝廷内大行恐怖统治,弄得朝臣们人人自危,据说大臣们上朝之前,都已经在家里写好了遗书。

后来袁绍组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据史载,当时各路人马数量都不一样,多的两三万,少的也有一万人左右。

在曹操和孙坚的猛攻之下,董卓的三千人马很快就显现出颓势,最后只得弃城而逃。

董卓的洛阳之败,一方面说明孙坚的确英勇,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羌胡骑兵在守城方面,经验十分欠缺。

正面厮杀才是董卓部队的强项,因此,董卓西逃,也没人敢追。董卓逃到西安之后,靠近大本营凉州,更加有恃无恐。这个时候的中原十八路诸侯,即便全部加起来,也不一定是西骑兵的对手。


雷场猫子


董卓发家于凉州。这个地方,在汉朝的地位颇为特殊。它归中央政府管辖,但是又与胡人、羌人等少数民族为邻,土地贫瘠,居民“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人不事耕种,女人不事纺织。他们靠什么为生呢?“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说白了,就是替朝廷戍守边疆。而朝廷也确实要依赖凉州,因为凉州兵“习兵壮勇,实过余州。”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入侵京师,主要就是受到凉州兵的牵制。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现象,强兵良将,皆出自凉州。

凉州兵不仅仅戍守边疆,同时也供内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所谓六郡,即凉州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以及并州的上郡、西河。从西汉开始,凉州就为朝廷的禁卫部队选送兵源。由此可知,汉朝的中央禁旅,其实也是以凉州兵为主。由此也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纽带,在中央有人说话,在边疆有人响应的凉州军事集团。

董卓本人,生在凉州,长在凉州,自然是凉州军事集团的一员,后来则成为这个集团的首领和代言人。他的嫡系部队,是所谓的“秦胡兵”和“湟中义从”。这里的“秦”是指凉州的汉族士兵,“胡”无须解释,“湟中义从”则是湟中地区的“月氏胡”。他们英勇善战,长于骑射,其战斗力绝非内地武装可以比拟。

至于这支部队有多大规模,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五万人肯定达不到,一两万人估计还是有的。董卓进京,带了三千人,虚张声势,造成几万人的假象,这也是他的本事。而且,当他收买吕布,兼并丁原之后,部队的规模无疑大大扩张了。丁原的旧部,正是与凉州兵齐名的并州兵,再加上一些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部队。董卓如虎添翼,实际上已经是无敌于天下,又有谁能够奈何得了他?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治得了董卓,至少孙坚便让董卓很头疼。这是题外话。


龙镇


董卓虽然残暴但不是酒囊饭袋。

他所在的地方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却与羌胡相连,对于羌族的作战能力,大家可以参考东晋时期的北方动乱。只能说羌族的作战能力很强。与其相毗邻,西凉军的水平也差不多哪去。

董卓和羌族人素有来往,曾用耕牛来款待客人,这让他们非常感动,交往频繁。

他在官场中沉沉浮浮却在宦官之乱中出人头地,他被召集入宫实属巧合,只因何进需要外援。

他还未到洛阳,城中就已经乱做一团,袁绍等人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甚至连没有胡须的人都要杀,很多人无奈,只好脱了裤子验明真身。非常像后来冉闵要把所有高鼻梁的杀掉一样。

这种情况对于东汉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对于董卓真是千载难逢。越乱他越好搞事。何进死了,何进弟弟何苗和死了,他们群龙无首,都归于董卓。还有宫伟洛阳的丁原也被杀,董卓得到其众。再加上董卓大封董氏一族,所以权倾朝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手下兵马都是精兵强将,各地军阀都在观望,所以一定时间内,董卓可以放肆胡为。


大眼大世界


为什么要说区区呢?

这篇谈正史,不演义。官渡之战,袁绍总共10万人马,在当时已经是恐龙级的BOSS,曹操开始是2万人马,后期凑到3万多人。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的实力达到顶峰,也就是10万人马。其实在三国,有一支势力经常被忽略,就是刘表,他也有10万人。夷陵之战,那是刘备的人生巅峰,他的主力进攻部队7万人。所以在三国时期,10万人是一伙势力的顶峰。董卓的5万人是很大的一股势力,并不少。

而董卓是当时大汉王朝西北军阀的领袖。西北军是当时战斗力第一的部队,没有之一。董卓这5万人马是当时汉朝最精锐的政府军。注意哦,政府军,人家是有正规编制的,不是割据势力。同时代的袁术,袁绍实际上是家族武装,跟董卓是不能比的。

董卓在历史上其实是豪侠级的人物,这些估计很多小编有拷贝,我就不详谈了哈。董卓的能力超强,带领的是一群西北狼,无人能敌。不幸的是他最终也是被自己的狼:吕布,干掉了。吕布杀董卓实际是个非常普通的政治谋杀,貂蝉是小说杜撰的人物,不存在的。带领这样一群人,确实得睁着眼睛睡觉,两只,估计董卓的死是因为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了,这样肯定不行。



董卓死后,西北军阀陷入内乱:吕布,李傕,郭泗,樊稠,张济这些人自己打成一团。这几位单独拿出来一家仍然是霸主。后来的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已经是西北军阀的旁支了,注水的了,但依旧能把曹操打得大败,死了儿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

除了这几位,还有杨奉,董承,都是西北军出身,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看看,这就是董卓5万人分裂出来的。董卓不死,西北军阀保持团结,是不会有后来的三国的。这支力量太强悍了。董卓死后,西北军大股的就得分成5路,而这5路人马,随便谁都能弄死曹操,袁绍这些人。问题是他们自己打起来了。



西北军混战的时候曹操才5000人,而他这5000人是属于私人武装,家丁,绝对打不过2000西北军。

看到这,我们就能发现,董卓的西北军跟晋国是何其相似。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三家分晋。晋国分成了韩赵魏,这三家也是相当能打的。战国开局,魏国一家就把秦国打得满地找牙,赵武灵王甚至想灭掉秦国。晋国太强大了,分裂成三家也是各个的能打。



回到董卓,他如果不死,西北军保持团结,魏蜀吴是不会出现的,汉朝也会再延续一定时间。在间接上,董卓也是造成了袁绍最终失败的人。董卓的部队是政府军,汉献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董卓的出身行为还是符合道统的。但后来袁绍反董卓,问题是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如果你反董卓成功,那汉献帝肯定是要废掉的。所以袁绍反董卓,实际上就是反了汉献帝。说到这,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挟天子令诸侯这么明显的好牌袁绍不打,偏偏让曹操抢去了。不是袁绍不想,是不能,他最开始就跟汉献帝结仇了。而曹操掌握了汉献帝,把自己摆到了正义,天理的一方,占据了政治,舆论高地。袁绍则变得被动,为最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