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暖氣熱了 外面天更藍了——平涼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系列報導之一

家里暖气热了 外面天更蓝了——平凉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我市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自2012年啟動實施,當年11月1日正式供熱以來,累計投資超10億元,讓近30萬老百姓用上了質量穩定的暖氣,同時累計關停分散燃煤鍋爐近300臺,改善了空氣質量,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保豐村安置樓項目辦主任擺桂榮告訴記者,他們村的安置樓是2012年初啟動實施的,原計劃自建鍋爐供暖,可是很快他們得知市上要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這讓他們很高興,等土建工程完成時,集中供熱主管道早已鋪到他們小區前,他們很早就享受到了這一項目帶來的好處。目前15棟樓共800戶已入住600多戶,暖氣質量都很好,住戶從未因暖氣問題投訴過。

記者從市住建局瞭解到,2012—2017年,中心城區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一、二期工程,累計建成一級主管網40公里、支管網55公里,建設中繼泵站、隔壓換熱站各1座,建成小區換熱站150座;完成了換熱首站建設,改造供熱機組4臺。2018年開始實施二期續建工程,擬建設主管網9.8公里,支線管網7.9公里,新建改建換熱站24座。項目累計投資10.1億元,其中甘肅紅太陽熱力公司完成投資8.8億元,華能平涼發電公司完成投資1.3億元。

目前,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已覆蓋東起電廠西圍牆,西止西環路,北到北山下寶中鐵路,南至南山下高速公路。2018年二期續建工程完成後,將與一期主管網形成安全可靠的環狀供熱管網系統。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將達到1411萬平方米,佔中心城區供熱總面積1646萬平方米的86%,形成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為主導的供熱格局。

2012年以前,中心城區冬季供熱主要由分散燃煤鍋爐解決,絕大部分供熱單位處於虧損運營,且存在供熱時間不夠、供熱溫度不達標、空氣汙染嚴重等問題。自2012年以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不僅讓新建住宅直接用上了質量穩定的暖氣,絕大部分老舊小區也順利接入,供暖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孟玉玲女士今年81歲,她從市婦幼保健院退休以後,在陽光花園小區已住了10多年時間,以前的暖氣由物業公司自己燒鍋爐解決,寒冬臘月家裡冷得實在難言,大冬天進門棉衣是絕不敢脫下身的,這也令物業公司前來收暖氣費的工作人員十分尷尬。自從2013年集中供熱接入她這個小區後,房子一下暖和了許多,而且非常穩定,數九寒天她也可以很舒心地穿單衣坐在家裡享受生活了。

據瞭解,以前採用分散燃煤鍋爐供暖,即便是供暖情況相對較好的小區,也普遍採用分時段供暖方式,每天供暖總時長一般為8小時。受供暖運營成本、鍋爐老化及燃煤質量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供暖溫度忽高忽低、冷熱不均,普遍存在供熱質量不達標的問題。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實現了24小時恆溫供熱,保證室內溫度達到國家規範標準18℃(±2℃),從根本上解決了分散供熱溫度不達標、熱量不均勻等突出問題,熱用戶普遍反響較好。

與此同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在大氣汙染物中,煤炭燃燒產生的汙染物約佔全部汙染物數量的70%。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以來,累計關停中心城區分散燃煤鍋爐291臺,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1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090萬噸。近3年,全市優良天數由290天增加到330天,達標率由79.4%上升至90.7%,PM2.5由49微克/立方米降低為30微克/立方米。全市優良天數逐年增加,主要汙染物濃度逐年下降,保護了廣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實施以來,關停拆除分散燃煤鍋爐和煙囪,騰換出原有鍋爐房用地260多畝,為小區停車、健身休閒、公共綠地等新增了土地,帶來了潔淨、安寧、舒適的人居環境,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RE DIAN LIAN CHAN

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一項民生工程、環保工程

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運行原理

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利用電廠發電產生電力和有用的熱量,集中向熱用戶提供用熱保障的一種供熱方式,具有供熱效果好、環境汙染小、能源使用效率高的優勢。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並不是利用電廠廢氣進行供熱,而是將電廠發電機組原用於低壓缸做功發電的高品質蒸汽從機組中低壓缸連通管道快開調節閥前抽出,通過供熱抽汽管道送至供熱首站,作為平涼市中心城區集中供熱熱源。經首站換熱器加熱產生出130℃高溫熱水,進入一級供熱主管網。再由甘肅紅太陽熱力公司負責將進入一級供熱主管網的高溫水經中繼泵站加壓,輸送至隔壓換熱站和小區換熱站;經過隔壓換熱站和小區換熱站二次換熱,最後將50℃-70℃熱源送到用戶家中。

二、中心城區已經形成了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為主導的供熱格局

1.建設主體

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由甘肅紅太陽熱力公司和華能平涼發電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甘肅紅太陽熱力公司主要負責主、支管網、換熱站、中級泵站和隔壓站建設;華能平涼發電公司主要負責換熱首站建設和供熱機組改造。

2.建設內容

2012—2017年,中心城區實施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一、二期工程,累計建成一級主管網40公里、支管網55公里,建設中繼泵站、隔壓換熱站各1座,建成小區換熱站150座;完成了換熱首站建設,改造供熱機組4臺。2018年開始實施二期續建工程,擬建設主管網9.8公里,支線管網7.9公里,新建改建換熱站24座。

3.投資規模

目前,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的投資規模達到了10.1億元。其中甘肅紅太陽熱力公司完成投資8.8億元,華能平涼發電公司完成投資1.3億元。

4.覆蓋區域

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覆蓋區域:東起電廠西圍牆,西止西環路,北到北山下寶中鐵路,南至南山下高速公路。

5.供熱面積

2018年二期續建工程完成後,將與一期主管網形成安全可靠的環狀供熱管網系統;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將達到1411萬平方米,佔中心城區供熱總面積1646萬平方米的86%,形成了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為主導的供熱格局。

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優勢和效益

2012年以前,平涼中心城區冬季供熱主要實行分散燃煤鍋爐供熱,絕大部分供熱單位處於虧損運營,且存在供熱時間不夠、供熱溫度不達標、空氣汙染嚴重等問題。自2012年以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保障了中心城區30多萬老百姓的供熱,做到了安全運營無事故,滿足了群眾的供熱需求,實現了三大效益:

一是供熱質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以前採用分散燃煤鍋爐供暖,即便是供暖情況相關較好的小區,也普遍採用分時段供暖的方式,供暖總時長一般為8小時。受到供暖運營成本、鍋爐老化及燃煤質量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供暖溫度忽高忽低、冷熱不均,存在供熱質量不達標的問題。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實現了24小時恆溫供熱,保證室內溫度達到國家規範標準18℃(±2℃),從根本上解決了分散供熱溫度不達標、熱量不均勻等突出問題,熱用戶普遍反響較好。

二是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在大氣汙染物中,煤炭燃燒產生的汙染物約佔全部汙染物數量的70%。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以來,累計關停中心城區分散燃煤鍋爐291臺,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1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090萬噸。近三年,全市優良天數由290天增加到330天,達標率由79.4%上升至90.7%,PM2.5由49微克/立方米降低為30微克/立方米。全市優良天數逐年增加,主要汙染物濃度逐年下降,減少了疾病危害,保護了廣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三是佔用土地得到了再次利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建成後,關停拆除了所有分散燃煤鍋爐和煙囪,騰換出原有鍋爐房用地260畝,為小區停車、健身休閒、公共綠地等提供了用地保障,帶來了潔淨、安寧、舒適的人居環境,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家里暖气热了 外面天更蓝了——平凉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