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九大」堅持十九大精神指引 堅定走鄉村振興之路

汨羅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閔秀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一全新的戰略理念,切中了當前鄉村發展的問題、短板和要害,指明瞭鄉村發展方向,明確了鄉村發展思路,讓農業充滿了希望,農村看到了未來,農民鼓起了信心。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開局之年。如何在開局之年起好步,必須確定目標,細化任務,明確步驟,循序實施,切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一、悟深悟透鄉村振興之“新”

鄉村振興是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戰略,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

重視上升新高度。十九大指出,鄉村振興是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一論述,把鄉村振興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其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比城鄉統籌發展要求更加具體;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為土地確權增效提供了堅實政策支撐;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切中農村人才短板要害。作為一個典型農業縣市,我們要準確把握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重大政策利好,在幹部配備使用上重點傾斜,在資源要素配置上優先考慮,在資金整合投入上優先保障,在重大項目上優先安排。

發展呈現新模式。對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二十字新農村建設總要求,這次總體要求調整為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 “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一方面體現出三農”事業已經獲得長足發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升級版”決策要求。從“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提升到“城鄉融合”,從“農業優先發展”轉變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升級到“鄉村振興”,目的就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問題凸顯新挑戰。應當看到,目前農村還普遍存在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優,三產融合不深,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生產基礎薄弱,現代設備不足,科技支撐不夠等深層次問題。要破解這些難題,就要著力解決重構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資本下鄉,培養新型主體,加強城鄉互補,實現要素流動,培育鄉村活力等重大問題。

二、找準找對鄉村振興之“徑”

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必由之路。

時間表: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路線圖:

定位上,要讓農村更像農村,更有農味,更富農情;結構上,要城鄉互補,以城促鄉,城鄉交融;產業上,要資源共享,市場主導,質量興農;環境上,要生態優先,和諧自然,綠水青山;底色上,要以文為脈,傳承文明,風情各異;機制上,要接通地氣,以民為主,村民自治;政府要搞活放管服,著力引導,注重服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責任人: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形成黨政一把手負主責,黨委書記親自抓的責任體系,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鎮村抓實施的工作機制。

三、抓緊抓實鄉村振興之“法”

鄉村振興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善作善為、善始善終,探索創新方式方法,落蔸落地項目資金,不斷為振興鄉村添顏色、留鄉愁、增活力。

振興鄉村要“美得自然”。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面入手,以規範村民建房、“空心房”整治為抓手,做活土地文章,扮靚集鎮村落。要堅持規劃引領,在充分考慮農民現實和未來需要的基礎上,注重規劃之間的銜接,避免矛盾脫節,保持規劃的統一性和協調性。要以點帶面、以線帶片,以城帶鎮、以鎮帶村,形成環境共治合力,持續創新方式、創新機制,大力推進生態菜園、美麗田園、經濟庭院建設,推動家禽圈養,實施水汙分流,獎勵垃圾分類,評選星級農戶。要保持農村功能定位,區別城市小區,注重將新增公共項目,如養老服務項目、村級活動中心、農村電商終端、村級醫療服務與集中建房點融合,增強吸附能力。要主動避免集中建房橫成排、豎成列的生硬佈局,隨坡就勢不挖山,順其自然不填塘,依樹造景不毀林。總體思路是前瞻資源容量,後顧民生剛需,區域和諧協調,城鄉互為補充,引自然之勢,成匠心之功。

振興鄉村要“留住鄉愁”。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不能破壞舊的農耕文明,一定要避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破壞的覆轍。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充滿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是人們心間揮之不去的鄉愁,是各地獨有的鄉村文化。大到老街、故事、碑林,小到石橋、祠堂、院落,都要注意保持農村傳統文化特色,構建以本土文化、鄉土文化為背景的多形態、多層次文化結構。做強文化園區,提質文化集鎮,發展文化庭院,大處謀局、細處落子,逐步鋪開、逐級提升。對歷史文化村落、古樹名木、古老建築,要以改造為主、以新建為輔,儘量不改變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壞植被,突出農味、土味、原味,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豐富鄉村文化,走文化興盛之路,切實做到見山望水、留住鄉愁。

振興鄉村要“活力四射”。 大力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農牧漁結合、種養加循環,做強一產,接二連三,推動農業由平面擴張向立體拓展,形成資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堅持群眾主體、政府引導,解決好“地從哪裡來、錢從哪裡籌、人往哪裡走”等關鍵難題。全域推進 “空心村”整體改造,紮實做好復墾複綠及秀美村落建設,積極探索“資金民籌、方案民定、支出民審、管理民主”的民建民管路子,培育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產業興盛的中心村,放大周邊輻射,實現全面覆蓋。整合各類資金,優化項目組合,重點鼓勵、優先扶持有條件、有熱情、有基礎的鎮村在打造升級版美麗鄉村的路上先行一步,提質升級。要以生態品質為能源,以高質企業為引擎,以文化槓桿為力臂,以管理機制為中樞,擦亮風光、風貌、風物,做濃風俗、風情、風味,留點土味,帶點野味,顯點俗味,存點古味,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真正實現爭奇鬥豔、百花齊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