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小不點MrLi


性格內向的人大概都會有類似的體會,與人交往,特別是要與那些不熟的人交往是件非常耗能心理能量的事。因為交往是需要考慮他人的喜好和在意他人感受的,同樣聆聽和說話也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有人甚至會覺得自己的獨處空間、時間因此被侵佔了,心裡很是疲憊。


不同於外向的人需要群體的包圍,內向的人則更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一個人待著會讓內向的人感到神清氣爽,產生類似充電的感覺。相對的,社交就是高耗能的行為了。而在社交中消耗的能量,內向的人往往可以通過在隔天一個人美美地看本書,或是和最親密的朋友聊聊天來恢復。


不過要注意,內向並不等於社交恐懼,內向的人更多的是沒有太多的人際交往需求。



酷炫腦科學


其實友善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修養,而獨來獨往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行事作風,這二者並不矛盾。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讓有書君從三種分類來跟大夥兒說道說道:


第一類人:無法改變他人,只能選擇獨善其身。

人是群居的生物,從社交屬性方面來說,還是渴望與他人交流、溝通的。

但當你的真心總是碰到敷衍,當你的好心總是遭遇曲解,當你的行為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時,再熱烈的心也會冷卻,再好的修養都無法修補你內心的傷。

所以這一類人往往寧願選擇獨來獨往,也不願再輕易拋出自己的真心,用距離豎起一道保護自己的盔甲。這屬於不想讓自己再受傷的無奈之舉。

第二類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想費時在無效社交上。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他們奉行“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則,不喜歡將時間用在一些沒太大意義的社交活動上。

多數人聚在一起是為了要組隊對抗寂寞,打發無聊時光,而這一類人擔心的卻是時間不夠用。

他們屬於對自身有追求,有特定方向的一群人,除了必要的會面與交流,其他社交統統迴避。

這一類人每天按著自己既定的計劃快樂前行,奔跑在自我成長的大道上。你看著他們每天行色匆匆、奔波忙碌,但實則他們樂在其中,充實滿足。

他們是人群中的特立獨行者,隨著時光的流逝在一天天的蛻變,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三類人:嚮往獨處,喜歡清靜自由的空間。


這一部分人,生來就不喜歡太過繁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嚮往簡單。

你說他性格內向也好,說他孤僻也罷,總之他們更喜歡獨處,喜歡享受那一份化繁為簡、避世而居的清靜與自在。

在紛繁熱鬧的環境中他們反而有些不適應,極易疲憊,分分鐘想逃離。

他們大多熱愛大自然,一回到山水之間就彷彿甦醒了般精神奕奕、神采飛揚,哪裡還有半點人群中木訥的樣子。

這部分人交友也貴精不貴多,不追求交友廣闊,只嚮往歷久彌堅,所以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獨來獨往,偏安一隅。

待人和氣、友善這是一種修養,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而獨來獨往卻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與性情,這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其實友善跟獨來獨往並不矛盾。獨來獨往只是一個人做事或者生活的習慣,並不代表這個人就一定是孤僻的。

也許他是一個內向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很友善,因為受教育的環境、家庭的影響,讓他成為一個不粗魯的人,良好的習慣趨勢使他不能對別人無動於衷,但他性格內向,喜歡獨處,不喜歡太多與人相處,不喜歡太多的社交,因為對內向的人來說,渴望獨處不僅是一種偏愛,它還影響著健康和情緒,內向的人因為社會壓力和交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所以需要時間來獨自恢復。

為什麼喜歡獨來獨往?


因為有些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看不完的書和電影,還有很多社交活動要參加,他們認為和自己無關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閒扯。表面上他們總是孤獨的,大概只是和你沒什麼交流,並不代表他們很孤獨,他很可能會和另一群朋友玩的很嗨,只是你不在他的朋友圈裡。

在我們與人相處了很長時間之後,我們都或多或少感到疲倦。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前進的步伐也不一樣。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把那些等人的時間,都用起來,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我們總是需要充足的獨處時間來平復與人交往後的疲倦,以及恢復與人交往後消耗的精力,或拿這些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你自己的步調來決定你是否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社交的快樂來自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來自交流的深度而不是頻率。他們並非獨來獨往,只是過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我覺得與人為善與獨來獨往並不矛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人為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個性。與人為善是為了不苛求他人,獨來獨往是為了不難為自己。

與人為善,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要求他人,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尊重個體的不同,求同存異。不搬弄是非不出口傷人,這是為人的善良也是做人的修養。



可太多時候,你一片好心卻受到曲解,你委曲求全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你以為退一步風平浪靜,人家卻當你好欺負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沒人會喜歡獨處,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如果思想上不能交流,如果語言上不能溝通,行為上不能認同,那麼寧願守著一個人的孤寂也不要那虛假的熱鬧繁華。

與人為善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客套的疏遠,不計較,才是真正的淡漠;獨來獨往是一種個性,也是一種無奈的躲閃,不苛求,才是真正的自愛。


守望麥田


理由有千種萬種,但有一種可借用ㄧ句話表達: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喜歡狗了。


他山之樹


感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至少在朋友的眼中應該是這樣的,雖然我和三五個好友在路邊攤海聊時是滔滔不絕的那類),我覺得友善和獨來獨往是兩個概念吧:

1.友善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性格展現在眾人面前給人的直觀印象,對人總是樂呵呵、很慈眉善目不驕不躁特別有耐心的那種。

2.獨來獨往是個人生活方式或者習慣的選擇,不等同於孤獨(坦白說,有孤獨的成分,這個因每個人內心格局和成熟度不同而不同),更加彰顯了特立獨行、自立、有主見等個性特點。


還記得上大學時,有一位專業是心理學的輔導員說過這麼一個現象:大一特別是前半年,一個宿舍六個人,吃飯上課逛街絕對是成群結隊的、甚至“宿舍與宿舍之間的自保意識很強”,越往後,尤其是大三下半年面臨實習、考研等不同選擇時、許多人都開始獨來獨往的狀態,這個時候不同宿舍的某兩人反而關係不錯、同宿舍可能矛盾還挺突出。。。

工作六年多,自己是外向健談的那種性格,但是依然選擇“待人友善,但自己的事更願意獨來獨往”。各種原因、相信有類似經歷的朋友能感同身受。


成成長長大姑娘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情不自禁點進來。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人,看起來與人友善,實際上獨來獨往。為什麼會這樣?看到有人說:與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前半句,我認同。後半句,我覺得,值得商榷。



待人友善,確實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品性的外化,也是一個人在群體中立足的條件。過於孤高自傲,或生性冷漠的人,很難在群體中維持人際關係的平衡與和諧,自然也會因此而給自己的立身行事,帶來不利影響。



人前友善,人後為何獨來獨往?不是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嗎?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家其實也是群居動物,只是人家的圈子,與你的圈子沒有交集,所以你看不到而已。



另一種可能,是人家確實人前淺笑盈盈,人後少於人言。某種程度上,我就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因為我需要獨立的空間和自由的時間,來達成自己的夢想:遍讀三教經典,一為明心見性,二為傳承絕學。而人際交往過廣過密,會耗去很多時間,帶來諸多煩惱。



這不是性格孤僻,而是個人追求不同導致的路徑選擇差異罷了。或許有一天我撞了南牆,又會回到人堆裡,呼朋喚友,推杯換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


被催稿的牧羊悅


個人覺得,友善是一個人對旁人的修養,獨來獨往是自身的生活習慣。

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反正見到鄰居,小區管理人員都會主動打招呼,對人也還算和氣,應該算得上外表看起來友善的人吧。但是,在小區的各位媽媽大媽眼裡,我應該也算得上獨來獨往的人吧。一般遛娃,大家都喜歡聚在一起聊天,可是我寧願自己一個人坐一旁看看孩子,看看手機,看看書喝口茶。不是說不八卦,其實我也是挺八卦的女人,只是我只喜歡跟老友記八卦聊天侃大山,我遇見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的人,我總是會害怕自己說話是否得體,做事是否周全。

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也說有時也感覺自己好像獨行俠一樣,大家獨來獨往的理由也很多,比如太忙,沒時間寒暄;有自己固定的交友圈子;又比如跟我一樣不太會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等等。


貓小瘋的媽媽咪呀


我覺得友善和獨來獨往沒有必然聯繫吧

友善可以人緣好,可以朋友多,可以活潑。但是同樣的,可以獨來獨往。

友善的人心地是善良的,經常會幫助別人,對人友好,朋友挺多。

可是獨來獨往的人也並不是不友善,孤僻。

我有一段經歷,高中有一個同學是女孩子,平時獨來獨往,吃飯、回宿舍、體育課都是一個人,看著也挺冷漠的,有一次剛好我有急事,一個人撒歡跑可快去餐廳急著吃飯,誰曾想,正哼著小曲,一個狗啃泥發生了🌞🌞🌞🌞【這幾個小太陽可以表達我的樂觀】

當時我第一反應不是立即爬起來,而是四周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好蠢啊

一扭頭!!!!就看到了那個同學,對視!她就走過來扶我,絲毫沒有嘲笑我令我尷尬,而是淡定的講她以前也差點摔過,說這一片就是路不好。

當時心裡那個暖啊,這小姐姐人也太好了,能不友善嘛!!

所以看起來友善但是經常獨來獨往是很正常的,獨來獨往可能是性格原因,喜歡一個人做事情的感覺,很美妙啊,沒衝突哦。



懶羊羊羊羊羊啊


我就是這樣的人。題主的附言闡述比較到位。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我原來在一個小地方工作,後來放棄較好的職位,到北京來闖蕩。其實,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打開房門就是繁華世界,關上房門就是歲月靜好。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心理狀態。有朋友來,我很高興很熱情;沒有朋友來,我更享受那份寂寞孤獨。這種寂寞孤獨,正好用讀書寫作來充實心靈。

上班的時候,我與人為善,與談得來的人也是談笑風生。下班的時候,我卻願意獨來獨往,不喜歡那種呼朋引伴、吃喝玩樂,所以,有的同事會認為,我不容易接近,朋友少,甚至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其實,對這種誤解,我一般不解釋,哪一種心靈狀態舒服,我就採取那種心靈狀態,我已經不需要外人來肯定了,更不會在乎外人的評頭論足,內心很安詳,生活很快樂就行了。吃喝玩樂,對你是一種快樂。端著咖啡,坐在窗前看書,是我的快樂。

另外,獨來獨往,喜歡獨立思考。我為什麼要獨來獨往,因為我在路上在吃飯在坐車時,習慣了構思和思考,在腦子裡打草稿。一旦到家,我就開始動筆整理。這樣的效率才高。否則,你和一群人行走,不說話,你合群;說話,就要佔用你的腦子。兩害相侵取其輕吧,只能犧牲別人的看法了,因為思考和構思,才是我的正事。

還有一種性格,就是太關注別人的感受,太委屈自己了。比如,我要和別人出門,我一定仔細詢問對方喜歡怎麼走、喜歡吃什麼、願意看什麼,特別照顧別人的感受,生怕別人心裡不舒服。有時候,陪別人出門,別人開心,我活受罪。與其這樣的,不如我自己安排自己的行程。一個人出行,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只要指的是思想。不必考慮別人喜歡什麼話題,不必附和別人的觀點,不必照顧別人的情緒,享受這個孤獨的美好。

其實,這樣做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每個人都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句詩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有些人喜歡熱熱鬧鬧的,活在別人在意的群體裡;有的人喜歡安安靜靜的,活在自己在意的狀態裡。兩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只是更喜歡第二種,當然,因為工作需要,我也能融進第一種生活和工作狀態;如果工作不需要,我會迅速切換到安安靜靜、享受孤獨的狀態裡,都挺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