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稅75%疑竇漸消 創投圈「七日驚魂」

增税75%疑窦渐消 创投圈“七日惊魂”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從8月30日到9月6日,提前進入寒秋的創投圈經歷了人人自危的七天。

8月底一則消息稱,部分創投機構收到稅務部門通知,創投基金要按照個體工商戶的標準徵收累進稅,實際稅率標準將高達35%。由於各地方政府過去普遍實行的對有限合夥制基金徵20%所得稅的政策,實際上創投基金稅負一下子暴增了75%,甚至還有過去歷年的稅收也需按新標準追繳的說法。

在當前資金緊張、一級市場融資募資難的大環境下,這一消息在創投圈引起了“地震”,業內人士紛紛驚呼“至暗時刻”來臨。9月5日,北京車庫咖啡孵化器運營管理公司合夥人吳建波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若加稅至35%,從募集難度、管理水平來講,對創投基金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好的一面是大浪淘沙,篩選出能夠承擔風險、成本的機構和個人,壞的一面是個人LP(有限合夥人)的積極性會受到影響,資金數量減少,投資更加謹慎,肯定對創投市場有影響。

9月6日晚,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不增加創投基金總體稅負,也為這次的風波暫時畫上了休止符。

加稅七成“狼來了”

8月30日晚,一位文化類初創企業合夥人在朋友圈裡轉發投資類合夥企業將糾正20%優惠稅率,恢復最高35%稅率的新聞時,悶悶地用英文發了一句牢騷。

作出這一改變的原因,來自於國稅總局稽查局近期對各地2018年股權轉讓的檢查工作要求,認為各地方政府過去普遍實行的對有限合夥制基金徵20%所得稅的政策違反了規定,因此應當糾正,按照個體工商戶的標準徵收累進稅,稅率標準為5%-35%。因基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實際稅率很可能為35%。

和大多數行業不同,創投基金的繳稅方法不是按基金整體進行計算,而是按單個項目進行計算。即,若一隻基金平均投資十個項目最終“九敗一成”,成功的項目獲得10倍收益,理論上該基金因不賠不賺、無收益而無需繳稅,但實際徵收是要單獨核算成功項目的應繳稅費,不考慮另外九個資金有去無回的項目情況,因此該基金在投資結合後是虧損的。這種徵稅方式,是盈利的部分需要繳稅,而虧損的部分不予抵扣。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種徵收方式的確不合理,但問題在於各地方政府將這種徵稅方式“扛”了下來,通過地方的優惠方式為創投機構減壓,目的是為了讓這些有錢的機構為轄內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國家近年來不斷鼓勵各類資金進入創新型中小企業,發揮出民間資金的作用,以此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地方政府在這方面也花了大功夫。

也是因此,恢復35%的稅率才更顯得令人“猝不及防”,並在基金行業掀起了巨大的風波,不少投資人都公開發聲,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創投圈”已死。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認為,如果稅收政策影響了創業投資的供給,將對整個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科技創新非常不利。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也表示,在中國經濟下行的當口,早期創新創業勢頭已有所放緩,融資難的局面已經形成,創新創業企業日子本來就很難過。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早期投資機構負擔加重,必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創新創業。

8月31日有消息稱,中國基金業協會已開始與相關部門協商,要求其會員單位若接到稅務部門執行此政策的政教通知或單據,務必向協會彙總。9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保持地方已實施的創投基金稅收支持政策穩定,由有關部門結合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按照不溯及既往、確保總體稅負不增的原則,抓緊完善進一步支持創投基金髮展的稅收政策。

創投圈寒冬已至

雖然風波暫時平息,但創投圈的凜冬依然在持續。事實上,增稅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級市場募資難從去年下半年資金面收緊就已經開始了。首先是受監管趨嚴的影響,銀行配資收緊。有分析稱來自銀行的資金或可佔到市場的一半,銀行資金收緊對市場內流動性的影響可想而知。

其次,資管新規的出臺,更令這一狀況雪上加霜。拉高個人LP的門檻,實行穿透式監管,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限定銀行理財等多種類型資金的入場,因此VC/PE等機構很難再從以銀行通道為主的市場化母基金獲得資金。

另外,2017年10月份證監會新發審委上任以來,IPO審核標準提高,節奏變慢,整體過會率大幅降低,導致私募基金在二級市場上退出困難。

“募資越來越難,GP們勢必開始珍惜子彈。”易凱資本CEO王冉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最近很多有良好過往投資業績的知名基金募資也遇到了困難,就連BAT在投資上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

清科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新募集1318只基金,同比下降17.7%;已募集完成基金規模共計3800.2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5.8%。另有數據表明,上半年國內VC/PE完成募集基金425只,同比下降19.51%;完成募集基金規模341.2億美元,同比下降74.59%,僅相當於2017年全年募資金額的28.74%。

對於中小創業企業而言,VC和PE的資金無疑是支撐其最初創立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募資難也直接在創業企業的融資上有所體現。據IT桔子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融資共2947起,與2017年上半年相比減少17.1%,數量上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不過融資總額卻明顯上升,達7910億元人民幣,同比激增51.5%。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的創投市場不缺錢,不缺資金的支持,”吳建波說,“缺的是好項目,和符合它領域的機構對接的機會。”他表示,2013年至2014年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普及,那時候的創業模式就是開發個App,線上吸引人流,線下變現,這種固定的創業模式當時也被很多的機構所認可。但到了2017年增量已經沒有了,大家都開始從手機裡刪除不用的App,這種模式就受到很嚴峻的考驗。

“寒冬也好,錢荒也好,其實是大家投資變謹慎了,不再貿然地投那些模式創新了。”吳建波表示,投資機構成熟度的提高,也會有風險控制的要求。像以前只考慮模式上的小突破,拼流量、拼獲客成本,完全比燒錢,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勢的變革對專業能力、評判水平、風險控制會有更高的要求,有“護城河”,有專利等技術壁壘的項目,哪怕是細分的行業,都可以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