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奇葩證明」司法部開通監督平台,接投訴必須反饋!

證明事項繁瑣、重複、奇葩,曾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堵點、痛點,如何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備受人民群眾的期盼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就在今天上午,有這樣一個好消息傳來——“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正式開通!根治奇葩證明,我們投訴有門啦!

對“奇葩證明”司法部開通監督平臺,接投訴必須反饋!

9月5上午,司法部舉行“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開通暨中國法律服務網正式上線100天”新聞發佈會。

會上,司法部部長傅政華就“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開通和中國法律服務網正式上線100天運行等情況做了詳細介紹。

對“奇葩證明”司法部開通監督平臺,接投訴必須反饋!

傅政華強調,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和中國法律服務網都是圍繞政府轉變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優化政務服務的具體舉措,司法部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強化跟蹤、督促和指導,強化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大力推進“互聯網 ”公共法律服務,全面提升新時代公共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對“奇葩證明”司法部開通監督平臺,接投訴必須反饋!


司法部副部長熊選國、司法部信息中心主任林振文、政府法制協調司副司長徐志群就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走進新聞發佈會的現場瞭解一下具體情況吧!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新開通的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在“減證便民”方面會發揮哪些作用?

司法部副部長 熊選國:司法部在中國法律服務網上開通群眾批評監督平臺,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放管服”改革的決策部署和“減證便民”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接受群眾的監督,更好地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也為了更好地推進“減證便民”工作。

司法部作為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牽頭單位,積極部署開通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平臺在“減證便民”方面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一是接受投訴。當群眾到政府部門、司法機構辦事遇到“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複證明等問題時,可以直接進入中國法律服務網“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欄目進行投訴和舉報。為了保證投訴、舉報工作能夠落地,司法部組織專門人員每天接收意見,各地方各部門均設置專門管理人員。我們把接收到的投訴在線轉送到各地方各部門,各地方各部門收到投訴後,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向意見提請人進行反饋。按照要求,地方要在15天內反饋。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至20天。司法部作為牽頭單位,會督辦這些單位進行答覆。對於辦理及時、群眾滿意的予以宣傳;對於長期不答覆或者答覆不認真的,要亮“紅燈”或者“黃燈”來進行督辦。

★二是聽取群眾對於“減證便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於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要認真予以研究,來指導和推動“減證便民”工作。

★三是聽取群眾對“減證便民”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群眾覺得哪一項法規或者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涉及的證明事項不合理,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提出。涉及司法部的,我們會依照法定職責來啟動清理工作。涉及地方或者其他部門的,我們也會轉送下去,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對這些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進行清理。

★四是開通群眾批評平臺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以後重大的法治工作,司法部都會嘗試接受群眾監督、接受群眾批評。這實際上就是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能更好發揮人民群眾參與促進依法治國的主體作用,更好促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澎湃新聞記者:如何發揮好群眾批評對“減證便民”工作的監督作用?

司法部政府法制協調司副司長 徐志群:

為了有效地發揮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監督投訴平臺的作用,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收到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和反饋的問題以後,及時在線轉送相關的地方和單位進行處理。具體來說,就是涉及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的事項我們是在線轉送到各地的司法廳(局)辦理,涉及國務院各部門的,部本級(包括部門管理的國家局)本級辦理的事項和實行垂直領導體制本系統辦理的事項,我們在線轉送國務院各部門負責清理工作的機構進行辦理。涉及地方政府以及工作部門的事項,我們在線轉送地方負責清理的牽頭單位,由他們通過網絡系統再轉給相關的部門和地方去辦理。同時,要抄送國務院相關部門。

司法部機關和司局要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最晚不超過7個工作日。各地方各部門辦結以後要向意見提請人反饋情況,同時要在線反饋處理結果。司法部也採取了一些專門措施,比如設立了平臺信息跟蹤處理小組,及時處理人民群眾在平臺上提出的意見。

二是加強督促指導。司法部證明事項清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定期統計彙總投訴意見情況和有關單位研究處理的情況,在中國法律服務網上向社會公佈基本情況。對辦理及時、群眾滿意的要予以宣傳,對辦理不及時的,群眾不滿意的要專門進行督促指導。同時,也要對共性的一些問題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

法制晚報記者:作為“互聯網 ”在公共法律服務領域的具體實踐,中國法律服務網在運行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做了哪些改進?下一步有何打算?

司法部信息中心主任 林振文:中國法律服務網上線100天以來成效較大,但是問題也不少。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群眾可能在諮詢的時候上線不太方便。在中國法律服務網運行的過程中,老百姓有反映註冊比較繁瑣。現在通過優化,減少了7項,現在用戶註冊只需要填兩到三項就可以了。

二是在留言諮詢的過程當中,老百姓的法律意識或者法律知識沒有那麼多,但是提問中需要界定填寫的法律問題的類型比較多,大概有26種,所以老百姓可能無所適從。

三是在留言諮詢中,有30%的用戶對首次回答不是太滿意,就提出了追問。但是追問時法律服務人員下線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關注。整體解答的時間可能長一點,我們最開始要求的是5個小時以內得到解答。實際運行下來,從最開始的2.7個小時,現在已經平穩下降到了1.2小時,但是仍然還是有一些用戶不太滿意。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進行了不斷的優化和完善:一是減少了七項不必要的註冊信息。二是對用戶不能準確界定自己提出問題的類型,不再要求為必填項,基本上是由法律服務人員後期來補充和界定分類。 三是針對留言諮詢中追問的問題,制定了首答負責制。凡是用戶提出的第二次追問,甚至是第三次追問的,指定第一次解答的法律服務人員繼續進行追蹤解答,有效提高了解答效率和用戶滿意度。另外,對於留言諮詢解答時間比較長的情況,我們正在研發中國法網諮詢的微信小程序,想通過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語音識別等,使老百姓通過小程序就能夠發起諮詢。這個平臺根據用戶所在的區域,能夠自動匹配在線的律師。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一對一的進行諮詢。這樣對群眾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夠得到最短時間內的快速回答。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強化大數據的應用。部級中國法律服務網的訪問量381萬人次,累計有310萬條諮詢數據。我們從中發現有三類問題比較突出:

一是婚姻家庭糾紛,大概佔到30%左右;二是勞動糾紛,佔到20%;三是借貸,債權債務糾紛,佔到15%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矛盾焦點問題,也是社會治理以及司法和執法實踐中需要重點研究關注的問題。總之,雖然上線了100天,總體來看積累的數據還不夠多。我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積累,我們一定能夠進一步強化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今後一段時期,我們要按照部黨組的部署,特別是關於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部署,大體在2018年底以前部省兩級網絡平臺要全面連通,部分地區要建成雙語平臺,比如藏漢雙語平臺已經建成了,下一步我們準備建設蒙語和維語的平臺。同時,司法系統所有的行政審批事項全部都要網上辦理。2019年底前,實體、熱線和網絡平臺三方要基本融合,所有的公共法律服務事項,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鑑定等等,全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辦理。2020年,爭取實現三臺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同時,不斷強化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總之,我們將通過不斷的強化服務功能,優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來吸引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的關注、參與並獲得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以供給側改革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公共法律服務以及對國家法治建設成果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