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素書》是一本奇書,傳說張良用了其中十分之一二的道理,就輔佐劉邦搞定了天下。其書言:“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賢人君子有四個特點,明瞭國家盛衰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治亂的形勢;懂得仕進還是隱退的機緣。平素持守正道,隱居潛行,等待時機到來。一旦機緣成熟而有所作為,常能建立非凡的功業。

一、明於盛衰之道

《素書》開篇即言:“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天道、稟賦、仁愛、正義、禮制五種品質,本為一體,不可分離。有此五德,興旺發達不難,有一不足,足以壞事,有二、三不足,難有成功的機會。

道生萬物,物不離道。有道之人,以整體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以個人的私心私慾戕害萬物。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德,是天生的性情、才具。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應該順著自己的天賦去發展。假如一個人五大三粗、孔武有力卻性格急躁,非要去繡花,豈不事倍功半?

仁,是人與人之間處理關係的準則,仁者愛人,以愛人之心做事,很少有做壞事的。

義,指用適當的方式去行仁。如果愛之不以其道,適足以害之。

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對情感的適當調和。發乎情,止乎禮;以禮約束自己的人很少犯錯誤。

修身、持家、幹事、創業、治國,離不開這五個字。明白這個道理,小則保家,大則幹一番事業。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二、通乎成敗之數

做事講究時機,這個時機把握得好不好,決定了成敗。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了立身處世的道理,要在恰當的時機進行練習、實踐。如果時機不對,反而適得其反。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易”最講時機。《易經》裡的每一個“卦”代表一個時勢,每一個“爻”代表不同的位置,不管處在任何位置,關鍵要因時而動,達到趨吉避凶的效果。

築長城、挖運河都是好事,但秦始皇和隋煬帝卻因之留下千古罵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把握好“時”。天下大亂己久,好不容易統一,老百姓都想休養生息,過幾天安生日子,但超級的基建工程耗盡了百姓的耐心。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易經

三、審乎治亂之勢

世界上有什麼不變的嗎?有,那就是變的道理是不變的。我們所處的世界,處在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但這個變化,不是忽變,而是從量變到質變。風起於青萍之末,聰明的人,能從細微的變化之中,看到將來的格局。

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開啟洋務運動,使晚清出現了所謂“同治中興”的局面。但就在這喜人的形勢之下,曾的幕僚趙烈文卻明確的告訴曾國藩:

“天下統一已經很久了,勢必漸漸分裂,不過由於長時間的統治,中央的權威不會一時爛掉,所以現在還不會分崩離析。但將來中央政府會先垮臺,地方各自為政、割據分裂。災禍的發生不會超過五十年。”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趙烈文在1867年作出這個預言,44年之後,清王朝瓦解,全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亂局,驗證了趙烈文的預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誰都想為未來預作準備,但能否看準這個勢,需要過人的智識。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曾國藩

四、達乎去就之理

孔子曾評價衛國大夫甯武子,說:“甯武子,國家上軌道時,顯得很明智;國家不上軌道時,就變得很愚笨。他的明智,別人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就趕不上了。”

當形勢不可逆轉的時候,能避則避,能隱則隱。范蠡與文種幫助勾踐打敗夫差,滅了吳國。范蠡在勝利到來的時候,卻逃到了齊國。他寫信勸告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素書》:能成事之人,身上都有這四個特點

但已經晚了,勾踐賜給文種一把劍,說:“先生教給我攻伐吳國七個計策,我只用了三個就打敗了吳國。您還有四個計策,請替我跟隨先王去試試您的妙計吧。”

文種只好自殺。

對危險局勢的敏感未必屬於少數人,但能逃脫的人卻不多,原因是對權位、名利、享樂的貪戀遮蔽了智慧的眼睛。

抱道以立仁,適時以達變,無私而寡慾,可以全功,可以保身,出出入入無所妨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