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三國時期是一個能夠很好展示能力的舞臺,各方人才先後登場都在這樣舞臺上秀出自己的最好的才華,這個時期不單單是武將的對決,更是文臣謀士的對決,但是有一個方面還是被大家忽略的,那就是他們也是各位主公的對決,當然最後能夠成功的也就是那三個人而已,更多的人都是成為了他們三人成功路上的踏腳石而已。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三位君主級的人物,劉備最後稱帝繼承了漢室的血統,曹操雖然沒有成為君主,但是他先是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後來也就成為魏王了,這個時候的他可以說就是實際的君主了,而且他的兒子曹丕在稱帝后還是對他的父親曹操有了一個追封的,所以他可以說就是一個君主了,但是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呢?一是那個時候人們心中的正統思想還是忠於漢室的,這從曹操當上魏王的時候,以荀彧為首的人公開反對就能夠知道這其中的道理,當然袁術的事情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鑑了,所以曹操是輕易的不敢走出那一步的,畢竟這個時候的他還是可以藉助漢獻帝的名義來統治國家的,雖然像劉備、孫權這樣的人物是不肯歸附他的,但是隻要漢獻帝在那裡,他們也就是不敢於走上稱帝的道路的,所以對這件事情來說曹操應該是有些順其自然的態度了。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首先這個曹操一步步的謀劃,讓他在制度上一步步的突破規定,也就是說他在走上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如果天下人不反對的話,那麼他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的成就帝位了,首先他恢復了漢朝初期時候的丞相職務,而且還是那種能夠開府的丞相,這就說明他的權力是完全架空了皇帝的,雖然這個時候的皇帝是一個傀儡,但是他的這一步是一個制度上的突破,後來他更是有著一系列的動作,像什麼加九錫,封魏公,最後也就是最大的一個突破了,那就是異性諸侯王了,可以說自從劉邦在漢初分封過異性諸侯王之外,曹操就是唯一的一個了,而且這還是劉邦與大臣們達成的一個協議,也就是不能分封異性的諸侯王,所以即便是後來的東漢建立之後的劉秀,面對著那麼多的功臣武將,也是不敢於違反劉邦的祖制的,雖然他們的開國其實就是一個重新的創業的過程,但是依然不能違反的。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可以說三國時期大家更加的而熟悉的就是曹操和劉備這兩個英雄人物了,但是還是有著另外一個君主的存在的,那就是曹操口中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了,這個人的經歷與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不一樣的,這兩個人的事業其實是一個創業的過程,他們可以說都是經歷過千辛萬苦的努力拼搏才能夠有著後來的成就的,但是孫權他是沒有這個創業的過程的,他的江山是在他的父親和兄弟的手中接過來的,所以這個時候的他可以說就是一個守成之君了,但是要說他是那種完全意義上的守城君主,還是有些不太貼切的,畢竟後期的時候他也是在為了江東這個基業在添磚加瓦的。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可以說他在他的哥哥孫策的手中接手的只是一個有著四個郡的地盤,後來在孫權的東征西討的過程中,他的領土也就擴張到了揚州和荊州這些地方,當然他的最後的實力範圍也是能夠達到嶺南這些地區的,甚至他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就是派遣衛溫還是來到了臺灣這個地方的,自此之後這個地方雖然有著時候不在我們中原王朝的控制下,但是絕大時間內都是屬於我們中國的領土的,這是我們固有的領土,這一點而言,孫權的貢獻應該是巨大的,但是為什麼他要派出將軍到臺灣和澎湖列島這些地區去呢?難道是他真的知道這些地區是存在著島嶼的嗎?以致臺灣在三國時期就是我們的領土。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其實這裡面還是有著很有意思的故事的,那就是要牽連到一個人,也就是秦始皇了,我們都知道這個人是迷信於尋找長生藥的,所以也就有後來的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出海尋藥的故事了,這個時候的孫權應該也是有著這樣的想法的,所以他也就派出手下的將領外出尋訪了,可以說這裡面肯定是有著很大的機緣的成分的。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當然了這個孫權是最大的貢獻也就是在赤壁這裡打敗了曹操的,雖說這個孫權是沒有親自參與這場戰爭的,但是沒有他的力主抵抗的話,那個時候要是聽從了他的手下的那麼文臣的話,估計也就投降了曹操了,那麼一個事實就是曹操真的會統一天下了,畢竟當時的荊州也是投靠到曹操的陣營的了,這個時候的孫權如果要是歸降的話,天下也就也就剩下益州的劉璋還算是能夠有些實力的存在了,劉備那個時候手中也就只有那麼兩萬人馬的實力,沒有地盤更加的不會是曹操的對手了,還有一些像張魯和馬超等西北的實力也就更加的不是曹操的對手了。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孫權的抵抗可以說是堅定了武將們的決心了,也就為最後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形成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了,後來很是在派遣手下的猛將呂蒙奪去了關羽手中的荊州範圍了,要不然東吳可以說是就是三個國家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了,能夠有這些地域的擴大,怎麼能夠說明他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呢?後來劉備也是他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實力確實是比不上東吳的,這個時候的天下的格局可以說就是很穩定的了。

三國被嚴重忽視的國主,敗劉備破曹操名滿天下,可惜寫他筆墨太少

但是孫權還是有著失敗的過程的,而且還差一點就丟掉了性命的,那個自然就是逍遙津的故事了,要不是他的手下的將士拼命守護,這個結果還真的是說不清楚啊。可以說孫權能夠成為那個時代能夠與曹操和劉備抗衡的一個君王,他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這個戰略也是的得當的,在對抗曹操的時候他是能夠聯合蜀漢政權的,當然在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他也是能夠放下身段聯合曹魏的,這可以說是一個梟雄一般的人物的,曹操對他的誇獎他是值得擁有的。可惜,三國中留給他的筆墨太少了,這個時代梟雄被嚴重低估。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