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養蝦失敗的太多,那到底有哪些因素導致呢?養蝦者值得一覽

近幾年對蝦養殖病害頻發,華南、華東產區連續幾年歉收,雖然說,養殖失敗很大程度上跟天氣脫不了干係,但是很多人為的因素還是值得我們去討論的。

忌:放苗時pH值、氨氮過高

尤其不能在pH高於9.0,氨氮高於0.8的情況放苗,不然即便放了,後面成活率也基本為0。

宜:早準備,提前培水,穩放苗

清好塘以後,在塘最深處最易集汙的地方放置一個潛水泵。於放苗前十天左右培藻調好水,最主要是力求水穩定,水不要太肥太濃,透明度適宜。且一定要關注pH和氨氮,現實來講,一般蕭山前期放苗普遍外源水氨氮或者亞硝酸鹽超高,儘可能的把各項指標調至較優再放苗,可以參考使用米糠紅糖發酵法補碳源降pH,然後乳酸菌或EM菌持續穩定,防止反彈。氨氮高在晴天多開氧機曝氣,且同時使用活菌分解。放苗前,有機酸解毒,放苗後潑灑多維+補鈣力求成活率,前十來天內注重添加攝食高營養的開口餌料(諸如海洋紅酵母等),提高蝦苗的自身抵抗力,25天左右轉肝期時注意內服保肝產品幫助對蝦順利轉肝。

忌:前期控料、吃不飽

今年蕭山前期不控料的成功率明顯高於控料的,很大程度上來說,跟一代苗所需的營養以及生長率有關,在苗廠吃得“滿嘴流油”,你讓它們到你蝦塘之後,吃得少不說,餓得不行只有吃底下的髒東西,例如泥皮,死藻之類腐殖質,長期以往,肝臟受損嚴重,變綠、發黃、發白、空腸空胃等情況不在少數,到真正開始想增飼料的時候,蝦早被你“馴化”成吃這種垃圾東西的小弱病殘了,後面階段吃料差大小不勻情況突出,且發病率很高,症狀呈多方面。

宜:早馴化、早投料

在蕭山千奇百怪的天氣下,儘可能的縮短養殖時間和風險,是很有必要,前期不喂足料,後面哪來的時間和基礎讓你猛喂?浙江每年都得經歷長達一個月的梅雨天,蝦那時體質本身就很差,出梅以後高溫天,亞硝酸鹽又開始上來,那時投餵過多吃不進料不說,加速塘底惡化,病菌滋生,倒藻情況嚴重,這些問題,個個致命。

忌:用硫酸銅殺藍藻

去年許多有藍藻的蝦塘多為微囊藻,而今年大多數蝦塘裡的藍藻多為螺旋藻,顫藻,席藻等,不過均對蝦肝臟,腮,腸道等器官造成長期影響,導致發病。今年相對來說處理起來難度更大,有心急想省錢的養殖戶用硫酸銅等刺激較大的來殺藍藻,次數和用量均不少,但是依舊死灰復燃,然後蝦也受到嚴重損傷。在此提醒養殖戶,進外河水,施肥等方面一定要多多注意,細觀察,早預防,早處理,到真正大面積爆發時,無換水條件,濫用藥把藍藻殺沒了,塘裡蝦也沒了。

宜:勤加水,減少藻毒素影響

今年3—5月份,蕭山溫差竟達到20多度,大棚,小棚分外塘的多少受到倒藻影響,然後蝦直接出現空腸空胃,紅體偷死的情況十分明顯。另外入梅前,幾次西北風冷空氣南下,出現倒藻,很多一代苗在沒有明顯病症下開始發病,死亡率驚人,無不體現了倒藻後藻毒素對蝦的影響。對於藻毒素,最好的方法首先是換水,但是蕭山地區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那麼可以在中前期少量多次加高水位,抽底水排汙,排掉相當部分的汙水,也排掉了很大部分的死藻,減少藻毒素的影響,然後解毒,改底,培菌。

忌:在不當的時間肥水

水體溶氧過飽和,致使對蝦各個器官損傷嚴重,肌肉組織呈現白濁,水腫等現象。pH過高,陰雨轉晴時小型藻類瘋長等關鍵節點,要相當注意,大多養殖戶一看到太陽出來,不用說,立馬拼命肥水,致使氧氣更加過飽和,出現遊蝦、死蝦等情況。所以急性死亡一般發生在連續陰雨天突然後大晴天,水淺、藻類單一、特別是以小型藻類為主的池塘更易發生。

宜:補碳補菌巧穩水

預防氣泡病最有效且持久的預防方案是構建各物種多樣性,緩衝能力強大的生態系統,利用菌藻競爭的原理,大量補充碳源活菌,控制藻類的瘋長,維持水體藻相菌相的穩定。此時可以改底解毒,也可以視情況少量添加可溶有機肥,一定要多加開氧機曝氣。減少氣泡病的誘因,從而降低發病率。

同時,還要擅用有益菌,調水,消毒,定期外潑市面上口碑較好,刺激小的品牌抑菌產品,減少弧菌等病菌的侵害。眾所周知,弧菌等病菌在蝦塘裡是永遠存在的,但是隻是一個量的問題,當這個病菌量超出標準的臨界點時,一旦蝦體質變弱,受到應激影響,發病就很容易出現。少量多次使用活菌,讓水體中有益菌佔優勢,保持菌藻平衡,力求水體穩定,水質清爽,對於水體開始惡化,轉藻等情況及時發現並處理。

忌:不細心、不細緻

注意各個器官是否正常,有無細菌感染,體質狀況如何。有時粗心的養殖戶平時提罾只觀察料是否吃完,未對腸道,肝臟等器官進行細緻觀察,殊不知有時腸道刮出來,裡面是一些積水,藻渣,底泥等雜物,或肝臟開始明顯萎縮,顏色異常等竟也毫不知情。

宜:勤觀察、會觀察

蝦蛻殼期間一定要密切關注,因為每次蝦蛻殼都是一次成長的蛻變,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和體能,體質在那個時候也是相對較弱的,據某公司去年在蕭山檢測數據來看,蕭山絕大多數的蝦塘,總鹼度嚴重偏低,經常出現軟殼蝦情況,倘若蝦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蛻殼硬殼,那麼感染病菌誘發病狀的風險也極大,所以一定要注意蛻殼高峰期這個節點,多數蝦是否成功蛻殼,如若沒有,及時補鈣,很有必要。今年出梅以後那批大量紅體偷死蝦均有有白斑情況(據同行檢測為白斑病毒病),萬事皆有因,白斑並不是最致命的,可怕的是防範工作沒到位,各種應激情況誘發蝦發病導致紅體遊塘等。今年在蕭山,寧波地區,也有曾見過頭胸甲出現大量白斑,但是平時防範工作較到位,調穩水,內服拌料增體質,勤改底,定期生物消毒,在蛻殼期等關鍵節點時注重抗應激和補鈣,直至抓蝦未曾誘發體內病毒,所以,蝦重在於防,而亡羊補牢的話為時晚矣,且救治幾率較低。

忌:少改底、耗氧大

蕭山“肥水養蝦模式”在中後期顯得捉襟見肘的局面,很大問題上來說在於僅僅只關注是否水肥,水是否穩定,料能否上得去,而塘裡泥皮漂浮或邊上大量沉積,油膜過多,料罾髒得一塌糊塗,蝦腿發黃甚至發紅嚴重卻不聞不問。那為什麼不考慮少肥水,多活菌,勤改底,注增氧呢?蝦在如此缺氧且病菌肆虐的底環境下生存實屬不易,還拼命增加氮源耗氧,居心何在?

宜:中後期多增氧

溶氧很關鍵,改底最重要,同時少量多次使用活菌分解殘餌糞便等有機質,不斷為水體提升自淨能力。出梅以後,隨著飼料投餵量的加大,亞硝酸鹽超高,藻類老化,倒藻等情況嚴重,這時,潛水泵又發揮大作用了,多次抽底水排汙,排掉相當一部分的死藻及殘餌糞便等物質,減少耗氧,勤用氧化型底改(諸如含過硫酸氫鉀等底改產品),提高水體氧化還原電位,減少病菌滋生,同時活菌調水,多增氧,此法對於降低亞硝酸鹽效果不錯,另外如若高溫天,少量長期加深井水提高鹽度,減少亞硝酸鹽影響也有好處。

綜上所述,養蝦重在於防,當問題惡化時,再去處理,不光是產量減少,且救治成功率也降低數成,風險極大。有個養殖戶共25畝蝦塘,第一造超20萬的利潤,第二造也是賺多少的問題,成功的養殖戶有共性,細心,管理到位,能及時發現問題且想辦法解決。所以管理事在人為,早發現,早處理,要多觀察,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切莫盲目濫用藥,一代苗長勢快的同時發病死亡率也極高,細節方面更是需要養殖戶自身重視且努力才行。根源集團衛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