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視宅基地如珍寶,爲何專家卻鼓勵農民主動把宅基地換成錢?

野立


宅基地是農民的安身之處,對於農民來說這是他最後的退路。不少農民並沒有穩定的社保,收入也比較低,所以宅基地的存在可以保障農民有自己的住處,不至於出現流浪的情況。所以說,不應該奉勸農民將宅基地換成錢,當然如果一個農民有兩套宅基地則另當別論。在只有一個宅基地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勸農民將其換成錢。因為錢隨時可能貶值的。

對於多數農民而言,根本沒有理財的經驗,到手的錢很可能快速的貶值,或者花光了,到時如果沒有住的地方就會成為社會問題。有專家說農民可以去成立買房,這個明顯何不食肉呼的理論,農民是很難買的起城裡的住房的。有的專家說,農民宅基地賣了利於土地的整合和開發,可是這些失去宅基地的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國家鼓勵宅基地流轉,但不是鼓勵每一個農民流轉,因為對於那些不能立足城市的農民來說最好的立足點還是城市。現代城市節奏很快,不是一般的農民可以適應,就算賣了宅基地有了一點點錢,如果來到陌生的城市,很可能快速血本無歸的。城市套路深,真的應該給予農民合理的建議,而不是僅僅為了便於開發哪些土地。


深度軍備


專家的話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關鍵看專家是站在農民視角,土地投資開發視角還是什麼角度看這個問題。

建議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1,城市發展對土地需求,對農村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渴望。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可利用土地越來越少。而城市利用土地成本越來越高(土地財政依賴、總量控制、城市界限規劃控制、環評控制、招拍掛使用流程等),而廣闊的農村土地就成為了備胎。

當前農村土地是嚴格受法律保護的,耕地不能突破低於18億畝的紅線。這是一條生命線,關乎國家農業安全。城市對農村土地渴望,目光自然瞄準了宅基地。



鄉關何處~心靈沒有依靠,哪裡都沒有故鄉!

2,國家對農村土地政策,是鼓勵並引導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目前也在部分省市開展試點,探索可推廣的經驗。但無論是耕地還是宅基地,國家確實是允許流轉的,但前提是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本意還是保護農民。一個內置前提是,鼓勵有條件洗腳上岸,完成市民化的農民出讓宅基地。而對於不能靠自身完成市民化的農民是不鼓勵的。因為一旦農民賣掉了宅基地,又沒有任何保障的前提下,可能就是失去了命根子。因此專家的話,對這部分農民而言,有一定蠱惑性或者風險性。



鄉土文創旅遊、民宿、民俗體驗可能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條路徑

3,農村的土地是值錢的,資本下鄉的利益驅動。無論是城郊農村土地還是偏遠山區土地,都是具有開發屬性的,只是開發價值大小的問題。國家對農村的各種補貼,很大程度上是補貼在土地上的。無論是糧食補貼還是經濟作物補貼如種植菸草補貼。農村的發展方向,是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只有集中規模經營才能發揮好效益。資本逐利而動。前文已述,耕地是嚴格受法律保護的,而宅基地的集體屬性在實際運作中有一定空間。因此國家是鼓勵土地集中經營的,但不能強迫土地兼併。

大學時候看雜誌《南風窗》依稀記得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大意是農村土地統籌規劃,農民身份變為市民,土地上市交易,同時給失去土地的農民社保,這樣既滿足了城市發展土地需求,又給農民養老保障。也是一個有益嘗試。是否值得大面積推廣,不得而知。

我們既需要發展城市,也需要各色特異的鄉村!鄉村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保存地。振興鄉村既需要國家支持,也需要鄉村自身內生性力量。

歷史已經證明非正常的土地兼是行不通的。也不能走回改革前的老路。因此資本下鄉,無論是耕地規模經營還是宅基地退出,都是有利益的。


小海視點


如果是站在開發角度考慮的話,將閒置的宅基地退出,有利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尤其是現在農村人都走上了大城市的打工道路中,也有一些人已經開始在城市中定居發展,這種情況下“空心村”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國家才會提出這個政策。

1.城鎮化的需要

現在的城市發展速度很快,現在的城郊農村已經開始了規劃和發展。但現在城鎮的土地已經被開發大半,且開發的成本很高。但在農村卻有著非常多的土地,但國家已經規劃了15.5億畝的基礎農田,這部分的土地任何人都不能進行開發。所以這些開發商只能進行宅基地的開發,現在各地的農村都面臨著拆遷的需要。



2.土地價值的增加

現在國家已經對土地進行了確權工作,未來的土地價值也開始了規模化的提升和改造。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自然想要佔領農村土地的先鋒,且現在的農民也都走上了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在宅基地的閒置之下開發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當然現在農村土地的利用率並不能達到最高,只有將土地集中起來,才能更有效的發展創新農業,這樣一來宅基地也會成為下一塊蛋糕。



當然現在的農業發展也已經開始了適度經營化的過程,但農民寧願將閒置的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也不會將自己的土地和宅基地退出。畢竟退出之後農民的生活將無法保障,尤其是在今天的就業嚴峻局勢下,這個便宜還是不要佔為好。


三農圈子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農民將宅基地視如珍寶,而專家卻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這是因為

農民和專家站的角度不同,觀點自然也就不同。

專家考慮到更多的是資源的合理配置。

現在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多都已在城裡定居,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宅基地荒廢現象。專家建議農民將閒置的宅基地換成錢,農民不僅能得到國家的補償,空閒的宅基地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一舉兩得。

我從事農村自建房的設計工作,接觸到了很多在農村自建房的朋友,站在他們的角度,卻是另一種看法。

1、農民朋友普遍有個“落葉歸根”的情結,不管去到再遠的地方,老了之後也希望能回到農村老家生活,富也不能忘本。

2、在農村居住的大部分是家裡的老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居住在城市裡自然不習慣,如果把宅基地換成錢,那他們去哪呢?

如果是全家早已在城裡定居的朋友,那麼把宅基地換成錢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以後回到農村生活的可能也不太大了。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人說農村的宅基地越來越值錢了,但這個也要分地方。一般來說,真正值錢的是那些離著城市近的農村,而那些偏僻的農村宅基地是值不了幾個錢的。

說到底這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專家提出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決定。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如果你想在農村的宅基地上建套新房,歡迎關注住宅公園,每天分享別墅圖紙和建房小知識~


住宅公園


農民將宅基地視如珍寶,而專家卻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在農村,如果沒有宅基地住哪?農村的宅基地能換多少錢?專家提出來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不切合實際,100%的農民也不會願意,因為農民習慣了在農村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很多城裡人老了退休都想回農村生活,因為在農村推開窗戶就能呼吸的新鮮空氣,能聽到鳥鳴,城裡人推開窗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嗎?不是汽車尾氣就是霧霾,聽到是汽笛喇叭的鳴叫。

在農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習慣了田園生活,自己種地不用花錢買糧食了,不用買菜了,吃的都是綠色食品。如果讓農民把宅基換成錢,進城生活,沒有工作,沒有經濟收入,怎麼生活?特別是城裡的消費,農民根本接受不了,吃水要錢,物業要錢,啥都要錢,宅基地換成錢能生活多久?

這些專家提出來了讓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能換多少錢?夠在城裡買套房子嗎?一個四線城市,房子從去年的3000多一平方飆升到現在的6000以上,農民想買套房子都特別困難,農民也不願意進城,這就是我們農村的現實生活。

想讓農民把宅基地換錢,首先專家要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住房問題,這些不解決專家提出來讓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就是一句空話。要結合自己城市的實際發展和建設,保證農民有房住,有活幹,這樣才能實現把宅基地換成錢,如果連這點要求都實現不了,專家提出來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提出來的讓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就是問題,也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希望有關專家不要整天坐在辦公室裡了,也可以深入基層,聽民聲,為老百姓辦實事,而不是提出來一些讓很多老百姓無法接受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歡迎你和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瞭解更多的三農信息。





踏雪尋梅jia


農民視宅基地如珍寶,為何專家卻鼓勵農民主動把宅基地換成錢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家對農村實行一戶一宅的政策。對農村的整改是越來越規範。專家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錢,是鼓勵農民把閒置的宅基地換錢,不是把所有的宅基地都換錢。

現在很多農民都出門打工,農村出現宅基地荒廢嚴重的現象。專家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錢,這樣一來,農民可以得到國家的補償,另一方面,宅基地又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農民要不要把宅基地換錢,這要看農民自己願不願意了,沒有強迫性的,專家只是給出一個意見。畢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如果家族大,兒女多,在鄉下生活時間長的,那農民肯定不會把宅基地換錢。這一大家族人得有個窩。

如果全家都搬去城市生活了,在城市也買了房了。而家鄉又閒置著很多田地,你可以有償的退出宅基地,讓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從補償得到的錢又可以補貼生活。一舉兩得。

我老早就聽別人說,農村會越來越值錢。我可開心了,我老家山多,地多,我在想,那一天我一夜爆富。做個土豪多好。可是,這些都是不實際的,農村值不值錢還得看地方,看距離農村近的城鎮的經濟發展程度。“以富帶富”啊,中國地廣,農村的自然條件優越,要把一些農村發展起來,還需要時間。



未來農村是值錢,可是未來到底是什麼時候啊?你們農村的田地價格是多少啊?我們這邊,人家租一兩百方的地租十年的才幾萬。


您好我是彩玲


題主發的提問存在誤導,不管是專家還是官方建議農民出賣宅基地,都是有槓桿條框的。

本來在家種地的,沒有能力去城市定居的,不喜歡離開農村的,他們的宅基地肯定不會賣,也不會有人強買,其實現在農村的宅基地根本沒人要,當然城市周邊是另一種說法。

他們建議出售宅基地的對象是,很早就搬遷出去,十年八年回來看看老家的人,有些已經絕戶的但宅基地房子被近親佔據的,有些在外做生意賺到錢在外面買房的,有些孩子爭氣畢業之後在城市有一定地位併購買房子的。

其實,這些人真的不再需要宅基地。他們回農村也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懷念。政府專家建議他們出售宅基地相對來說對他們還是一種照顧。

現在農村的宅基地也基本是政府才會購買。


踢踢貓666


任何東西的價值都是市場需求決定的,沒有市場就沒有價值,現在中國已經出現很多荒廢的村莊,人口大量流失,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混好了就把老人也接到城市去,隨著中國的發展,這種荒廢的村莊會越來越多,也就失去價值,對於有些宅基地而言,現在已經換不成錢了,頂多就是政府補助一點然後鼓勵搬遷。


剛出生時父母就在縣城買了房子,然後就爺爺住在農村,沒上學之前夏天都會去農村過,因為涼快,後來我讀書後,父母把爺爺也接到縣城,就再也沒去過老家。前兩年回去看了一下,曾經的小村莊都荒廢了,很多房子沒人住,由於年久失修基本都是破破爛爛,只留了一戶人家還在那裡住,現在宅基地加上房子一起都不值錢,因為沒人願意去住。

但是像那種靠近城市的農村宅基地就別賣,隨著城市中心化,現在的城市方圓幾十公里,未來可能會擴大到兩百公里,自然就被城市包含在內了,未來會更值錢,具體要看城市的發展前景和規劃,像北上廣深那種城市附近的農村宅基地就肯定值錢。



自住投資惠州東莞深圳可以私信我。


小二樓視


農民視宅基地如珍寶,為何專家卻鼓勵農民主動把宅基地換成錢?

我國的專家總是很有意思,一般也很有“遠見”,鼓勵農民把宅基地換成錢,為何農民們不願意呢?說實話農村的宅基地因為在村子裡面根本不值錢,而且宅基地對農民來說就是根,別說自己在家住了,即使不在家住也很少有人賣宅基地。

一、老屋就是根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只要老屋在,根就在。無論經過了多少年,忘不了的都是故鄉情。對於農村人來說特別注重宗族關係,每年逢年過節都會回老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外面即使過好了買了樓房,一般也會回農村翻新自己的房子,而不是賣掉。別說是有錢人,一個人即使窮的不行,也很少選擇賣掉農村的房子。在古代農村敢賣自家房屋的都會被說成敗家子。現在農村,如果你賣村裡房屋,也會被人家說笑。


二、賣了宅基地能去哪裡,難道進城?

農村人基本習慣了在農村的生活,種地、種菜,沒事串個門。雖然生活過的艱苦,基本也花不到啥錢,可以維持生計。如果去了城裡還要買房子,農村人沒工作,在城裡能幹啥。城裡不同於農村,物業費、衛生費、燃氣費等,讓人無法想象。看看現在的城鎮化,雖然很多農村人進了城但在城裡卻沒工作,維持生計比較麻煩。農村的房子,除非是依法拆遷,否則不值錢。所以不值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建議專家們多聽聽農村老百姓的心聲,確保提出的意見符合農村實際。


一枝一葉總關情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農村出生的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中國是個農業大國,通過這麼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已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可用土地已越來越少。近幾年,國家提出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通俗的說也就是希望沒有城市和農村之分,現在已在戶籍上已沒有農業和非農業戶口之分了,都變成了居民戶口。農民也變成了一種職業,同教師,工人一樣等。



但是,中國農村是幾千年下自然形成的,哪朝哪代都有農民。新中國成立後,農村土地進行改革,按戶人口進行了承包到戶經營,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宅基地,雖然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但至少可以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這是農民獨有的福利。現在土地也進行了確權,承包期繼續延遲30年,農民的明天更有盼頭了。


現在專家建議農民把宅基地讓出來換成錢!這問題怎麼說呢?如果是政府為了建設,統一徵用,我想農民肯定會按政策讓出來,得到屬於自己的補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為了建設新農村,村裡統一規劃,統一修建房屋,這種情況下,農民也會把宅基地讓出來,然後住進統一的房子裡去!總之,就是在農村還有房子。除了這兩種情況,如果讓農民把宅基地讓出來換成錢,徹底失去農村的房屋,我估計一般人不會,反正我是不會。因為這是一種故鄉情懷,一種祖輩的追源,一種落葉歸根的農村情結!哪怕城裡買了商品房,農村老家也會留著祖宅。


以上是我的回答!一個農村人真心得想法!如果大家贊同,請關注我的頭條號“閏土說農”,同時歡迎點評留言或私信!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