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個擁有特務機構、庭杖,招獄也屢見不鮮的朝代,爲什麼這麼多人都敢於罵皇帝?

孫仁文


這麼多人都敢罵,說明了明朝確實是做惡多端。

那些明朝皇帝,不罵不行,有些事情實在是太荒唐了。敢於罵皇帝,說明從古至今,都不缺乏正義之士。

正像題目中所列舉的,明朝有好多獨有的東西:特務機構(東廠、西廠、錦衣衛)、廷杖、詔獄。“屢見不鮮”四個字形容得好,生動地描述了那沾滿了血汙的朝堂!

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哪個朝代有這些汙七八糟的東西――明朝。

但是,防人之口,甚於防川,黑暗遮不住人們對光明的嚮往,棍棒無法拑制正義的呼聲。粗暴的統治者輕視了人民的氣節。



一、以死揭穿陰毒:

朱元璋以各種理由,大殺功臣,就遭到揭穿。

【以藍玉誅,內懼。定遠侯王弼謂上春秋高,行旦夕盡我輩,宜自圖。上聞之。會冬宴,撤饌未盡,友德起。上責友德不敬,且曰:“召爾二子來。”友德出,衛士傳語以首入,頃之,友德提二首至,上驚曰:“何忍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過欲吾父子頭耳!”遂自刎。上怒,分徙其家屬於遼東、雲南。】――《國榷》

開國大將傅友德,寧死不屈,揭穿了惡毒的陰謀。



二、方孝孺拒絕寫詔:

朱棣造反,奪了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還想洗白篡逆之舉,就被忠臣罵過。

【孝孺投筆,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上曰:“獨不畏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上猶欲強之,孝孺乃索筆大書:“燕賊篡位。”四字,上大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明通鑑》

【孝孺擲筆哭罵不已。上曰:“吾能赤人九族。”對曰:“即死安能加族我乎?】――《國榷》

當然,為了正義的呼聲,方孝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誅十族”,血流成河。

三、宮女罵其不行:

朱棣還濫殺宮人,被宮女痛罵。

【後賈呂與宮人魚氏私宦者, 帝頗覺, 然寵二人不發, 二人自懼縊死。帝怒, 事起賈呂, 鞫賈呂侍婢, 皆誣服雲: “欲行弒逆。”凡連坐者二千八百人, 皆親臨剮之, 或有面詬帝曰: “自家陽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后帝命畫工圖, 賈呂與小宦相抱之狀, 欲令後世見之”】。 ――朝鮮《李朝實錄》

隱私被暴露了,這肯定不行,朱棣親自動手,剮了她。



四、郭登拒絕開門: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給韃靼當帶路黨,欲詐開祖國的城門,被守將郭登懟回去。

【甲戌,虜擁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幣,約賂至即歸駕。都督郭登閉門不納。上城謝曰:“賴宗廟社稷神靈,天下有君矣。” 上傳旨曰:“朕與登有姻連,何外朕若此!”登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啟閉。”隨侍校尉袁彬以頭觸門大呼。於是廣寧伯劉安、孫祥、霍瑄等括公私金銀共萬餘兩出迎駕。】――《殊域周咨錄》

後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郭登也受到懲處,被奪去伯爵頭銜,調往甘肅“戴罪立功”,朱祁鎮親寫詔書申斥:“原大同總兵郭登屢拒朕於城外,欺君之罪不可不究”。



五、忠諫受廷杖而死:

明武宗朱厚照行事荒唐,騷擾民間。

【每夜行,見高屋大房即馳入,或索飲,或搜其婦女,民間苦之】――《武宗外紀》

【至九年,寧王宸濠獻新樣四,時燈數百,窮極奇巧。臨獻復令所遣人親入宮懸掛,其燈制不一,多著柱附壁以取新異。上覆於廷軒間,依欄設氈幕,而貯火藥於其中,偶勿戒,遂延燒宮殿,自二漏至明,乾清以內皆灰燼矣。當火勢盛時,上猶往豹房省視,回顧光焰烘烘然,笑曰:“是一棚大煙火也。”】――《武宗外紀》

凡車駕所至,近侍先掠良家女以充幸御。至數十車在道,曰:“有死者。”左右不敢問……】――《武宗外紀》

忠臣義士因此上諫,被當堂廷杖,死傷累累。

乃杖郎中孫鳳等一百七人於午門外,各三十,以鳳及陸俸、張衍、姜龍、舒芬為倡首,特調外任,永不用。餘各奪俸六月,杖時中官以斥已,各奮怒,予重杖,呼號之聲徹於中禁。刑部主事劉校、昭磨、劉旺死焉。又杖黃鞏、陸震、夏良勝、萬潮、周敘、林大輅、徐鏊等各五十,為民。鏊謫戍瘴地。餘三十人各杖四十,降二級。旬日間,陸震、餘瓚、何遵、林公輔等相繼死,共十有一人。



再黑暗的統治也無法阻止人們對光明的嚮往,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無論文臣還是武將,哪怕一個小小的宮女,都是很有膽氣的。


饞嘴肥貓1


這個和古代士人的價值觀有關係。“文死諫,武死戰”,這是很多人的追求目標。看你想要什麼了。在明代,一些文官往往因為大膽上言皇帝批龍鱗而名聲大噪,雖然屁股捱了幾十板子,但是值了!

打個不算恰當但也有幾分相似的比方,黃蓋獻苦肉計,自己被打個半死,圖什麼,公是為了勝利,私是為了自己立功揚名,顯然他都做到了。明代許多士人也做到了。比如嘉靖皇帝時的“大禮議”,因為反對嘉靖皇帝把自己的爸爸認為皇帝,幾百名官員跪在午門前抗議,嘉靖大怒,廷杖打死了20多位官員,還打傷了無數。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是大才子,也因為這個被打被貶,後來死於貶所,但是他們的高風亮節為世人所重所敬佩!

罵皇帝出名最大的當屬海瑞,不過他沒挨板子,而是一直關在大獄裡,之所以嘉靖帝沒有殺他,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就是不想讓海瑞“得逞”,成了自己的千古忠臣之名,而使嘉靖背上昏君暴君罵名,因為他看到海瑞都抬了棺材了,本就不打算活了,但是放了海瑞他又不能出惡氣。還好他很快死了,新君繼位之後放了他,海瑞因此更是名動天下,因此就算他很不受許多大官甚至皇帝喜歡,但是誰也動不了他,還得一直給他升官,即便是實權有限,但是地位很高。

萬曆朝還曾有一位官員,罵萬曆酒色財氣四大病都有,語言很犀利,絕不亞於海瑞罵嘉靖皇帝,不過懶皇帝根本就懶得理他,來大牢都沒讓他坐,以至於這位官員的名氣不夠響亮啊!


文綜史組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誤解了。明朝敢罵人的不少,但是罵對皇帝的,說實話也就海瑞一個人。其他人只能說是上書言事,不是說指著皇帝鼻子罵。

其實每朝每代都有言官,御史臺的權力一直比較大,所謂臺諫官一直都是很威風的。但是明朝的言官們比較厲害,因為他們誰都敢罵,因為隨便他們亂罵,也不用負責。擱以前,如果罵的太狠了,還有宰相收拾,明朝根本沒有官方承認的宰相,即使是內閣也拿言官沒轍。

在這種情況下,言官們就舒服了,在彈劾官員們已經不過癮的前提下,自然就會想到給最高領導也就是皇帝提提意見了。本來言官也有糾察皇帝疏漏的職責嘛。

你問我為什麼東廠、錦衣衛橫行,廷杖詔獄隨時招手,卻仍有人前仆後繼的彈劾皇帝?很簡單,在明朝,給皇帝提意見就是盡忠,就是對皇帝和天下負責。哪怕捱了頓板子,也是諍臣,被活活打死,那才叫光宗耀祖!

但是罵皇帝罵的靠譜,而且是實心實意辦事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海瑞。其他的,不是沽名釣譽,就是委婉提意見的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