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每日郵報》曾根據美國作家的著作《每日慣例: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

刊登出了歷史上各個領域的偉人作息時間表。

通過這些圖表我們發現,幾乎沒有人能夠全天無休投入工作,相反,娛樂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注:

深綠色:工作、創作等深度用腦時間;淺綠色:學習、寫信等淺度用腦時間;

黃色:休閒、放鬆時間;藍色:散步、運動時間;

深灰色:教學、教課時間;

白色:睡覺、休息時間;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以上列表顯示,偉人們不僅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還在工作之餘做了許多看似無用的事。

達爾文常常發呆、下棋;

貝多芬愛泡小酒館;

莫扎特每天花費1個小時打扮,4個小時社交;

狄更斯花費在吃飯聊天上的時間居然高達9個小時。

然而,即使花費了很多時間用來休閒,也並沒有耽誤偉人成為偉人。

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偉人們雖然玩了不少,卻把工作時間安排地井然有序。

貝多芬在散步時口袋中始終放著鉛筆和樂譜;

狄更斯的寫作時間要求環境絕對安靜;

富蘭克林從凌晨5點開始思考今天要做什麼事,閱讀今天的提案。

喬布斯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常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來。”

娛樂與工作並不衝突,而是在一張一弛中周密進行,自律不僅不會擠佔掉所有時間,反而讓人擁有更多的時間休閒娛樂。

著名球星姚明在NBA叱吒風雲時,遊戲《魔獸世界》正風靡全世界。

姚明在接受採訪時曾多次提到自己很喜歡玩《魔獸世界》,在遊戲中的職業有法師、獵人等,操作和裝備都很不錯。

“股神”巴菲特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會面時,不是討論股票慈善,而是熱衷於打橋牌。

巴菲特日前接受訪問時透露,1995年和蓋茨等人到中國旅行時,別人都在看風景,他們卻在大巴上玩橋牌。

但是,姚明雖愛打遊戲,卻沒有因為遊戲耽誤過一場訓練。

巴菲特打橋牌也是每週固定時間固定場次,在首次參加橋牌錦標賽已能打進決賽時因為董事會會議而選擇中途退場。

真正自律的人,不會選擇一味沉迷嗜好,而是能夠立刻從沉迷中抽離。

  • 當一個人能夠控制住享受快樂與滿足慾望的時間時,才是真正的自律,這種自律帶來的是更大程度的自由。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人類其實是非常懶惰的動物,自古都是為了生存而努力,一旦生活解決了溫飽便熱衷追求愉悅。

就像忒壬斯所說:“人心總是自然而然地由勞作轉向娛樂。”

人腦中的“獎勵中樞”是人類最原始的動力系統,當它受到刺激時便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多巴胺能夠傳遞亢奮和歡愉的信息,讓人感到愉悅。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玩遊戲、看視頻等活動對很多人來說都會刺激人腦產生多巴胺獲得愉悅感。

不自律的人,在多巴胺的作用下,很容易陷入放縱自己的漩渦中。

有多少人定下了早起讀書的計劃,卻在夜裡躺到床上後因為惦記著別人安利的一部電視劇,一邊安慰自己看一集就睡覺一邊打開了視頻?

結果情節跌沓起伏,一集看完自動跳轉下一集,不知不覺三個小時過去了,等到困到完全睜不開眼才戀戀不捨地睡去,第二天的讀書計劃也因此而泡湯。

整整一天頂著兩個黑眼圈精神萎靡,一邊自責一邊懊惱,暗暗下決心今晚一定早睡,但是等到躺到床上的那一刻時,又一次鬼使神差地打開了視頻。

還有些人,年初定下的瘦身目標,等到年中一看,竟沒有開始。

每天的目標都因為自己無節制地消費時間而沒有實現,日積月累,回頭一望,最初定下的目標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於是自我安慰,還有半年時間,一定要抓緊一切時間跑步鍛鍊。

可是,下半年工作越來越忙,任務越來越重,業餘時間似乎除了休息別無其他,健身的事宜總會因為其他突如其來的事情而被打斷。

待到年末,眼看著日曆上十二月份的每一天被輕輕劃去,自己依然是個胖子。

只好在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發一條調侃自己的朋友圈“說好的每天鍛鍊1小時,一年減去10斤,那麼春節就能美美地出現在老同學面前,But...瘦下來的只有兜裡的錢包,增長的只有年齡和體重。”

然後,收穫滿滿的贊。

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慾、慾望和感情的奴隸。

慾望就像野草,生生不息,無休無止,令人瘋狂。

  • 被各種慾望捆綁的人,縱然腦子裡有無數個目標,也會因為無法平衡娛樂和工作的時間,而漸漸失去實現目標的勇氣。

或者因為失去自我的自暴自棄,而漸漸淪陷於享樂的泥潭。

做好以下三點

讓你擁有自律的人生

那麼如果我們無法從沉迷的玩樂中脫身,該如何做呢?

1、打開自律的覺知

知乎上分享過一個事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大四學生陳詩允做了一個實驗,利用著名的“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把自己每天 24 小時的動態完全數據化,對自己消耗的時間做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

通過這個實驗,陳詩允從一個拖延貪玩、GPA 勉強達到 3.5 的迷茫青年變成一個自律上進的學霸,最終在畢業前得到了一份年薪 28 萬的工作。

陳詩允通過每日記錄自己花費時間的情況,喚醒了“自我覺知”。讓自己清醒認識到每天花費了多少時間在工作上,花費了幾個小時在玩手機上。

以前的他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拿出手機,打開微信,點開朋友圈……過了好一會你才反應過來:誒,我怎麼在看朋友圈?

但是通過記錄時間,他把“覺知”這件事情強行打開了,慢慢地提高了自覺性,不好的行為也就逐漸改善了。

2、樹立切實可行的目標

一個宏偉的目標固然高大,卻因為距離感讓人難以堅持。

托爾斯泰曾說:“人要有奮鬥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

將目標分解,使自己踮起腳尖便可以完成一個小目標,進而激勵自己繼續完成下一個目標。

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受挫的失落感,使自己最大限度地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

3、學會與時間做朋友

自律是為了擁有更高的效率,把時間安排妥當,讓自己更加遊刃有餘。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既可以達到目標又可以身心愉快,從而收穫最大化自由的人生,而不是逼迫自己把時間排得滿滿當當毫無喘息之時。

利用“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統計出自我時間的耗費量後,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哪些時間是最有效的,哪些時間是浪費掉的,來制訂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並反饋於下一時段。

充分了解時間並有規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拖延和焦慮。比如某件事情需要 5 個小時才能做完,當我們瞭解自己的有效時間只有4-6個小時時,則會全力以赴,而不是放縱自己拖延。因為一天並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浪費。

李笑來曾說:“想盡一切辦法真正瞭解自己、真正瞭解時間、精確感知時間,而後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自律的人,若能學會與時間做朋友,才能徹底被時間解放,既可伸手摘星辰,又可投足踏山川。

母嬰回憶錄-母嬰生活分享記錄短視頻APP

敬請下載!

全新版本已更新,記錄每一位媽媽對孩子的愛!

比我有錢卻比我孩子還自律?幫你學會和時間做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