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綿山的功臣

復興綿山的功臣

▲圖為介休綿山

緬懷綿山復興大業中的一位功臣

喬煥玉

每當我乘車行駛在上綿山的盤山公路上,望著車窗外的崇山峻嶺碧樹野花以及蜿蜒曲折飄帶似的山路;還是住足在中巖陡崖下仰望雄渾壯麗高入雲天的大羅宮闕及其龐大的建築群體;還是遨遊在秋色斑斕的介公嶺及半山崖的石窟祠廟中拜謁聖賢、欣賞石窟蒼穹中大師們留下的圓塑、懸塑等鴻篇鉅製;還是漫步在水濤仙谷福地洞天、多級梯瀑中游山玩水時,我總忘記不了一位好同志,他那來去匆匆、風風火火、氣宇偉岸的身影常常在我腦海中浮現。他就是綿山復興大業中的偉在功臣之一、全程參與了綿山十四大景區的文物保護、文化研究、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初期管理等的總指揮之一,一位普通的古建築土專家孔繁富同志。

復興綿山的功臣

2002年至2006年筆者有幸到綿山文研室工作,成為了孔師部下,成為了綿山建設大軍中的一員,直接參與了故土的建設事業。回想起綿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宮一殿、一山一水都浸潤著孔師(我們綿山人都親切地稱他為孔師)和廣大建設者們的艱辛的血汗和智慧的光澤,見證了他在綿山復興大業中的聰明睿智和重大貢獻。

光陰荏苒,孔繁富同志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公而忘私、赤誠為人的高尚品德、撲倒身子一心一意建設家鄉的崇高精神永遠活在介休人民的心中。

復興綿山的功臣

投身木工匠活,熱愛古建藝術

孔繁富,1951年8月18日出生於介休市義安鎮宋安村。高中文化,中共黨員,是一位肯專研中國古典藝術的很出色的木匠師傅。一位通曉設計、維護施工安裝、彩繪雕飾等諸個方面的古建築土專家。

老孔出身家庭貧寒,他兄弟姐妹6個,父親因病早逝,生活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是他母親靠走村串戶賣小日用品,含辛茹苦地維持一家日常生活,把他們一個個拉扯大。勉強供他到高中畢業1970年後便步入了社會,先在本村小學教了二年書,後因家庭實在困難,1973年便毅然學了木匠這一行,幹起了木工活,很快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

老孔由於有一定的文化,愛讀書,肯專研,魯班大師的那一套技藝他了解掌握的比較透徹。他擁有很多這方面的土木工程、古建書藉,其中他對南宋時期制定遺留下來的『營造法式』和清代雍正十二年頒佈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兩書學習理解的很好,並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他深愛中國古建築,凡介休市內遺存的幾處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是他經常留連的地方,其木結構,柱、樑、枋、檁、椽、舉折、屋頂、裝飾、彩繪、壁畫等他都默記心中胸有成竹,他專研實踐木工雕刻,勤於動腦設計動手製做,他製做的古式傢俱很受市場消費者歡迎。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老孔已成了當地很有名氣的木匠師傅了。

復興綿山的功臣

閻總投資綿嶽,孔師蓄勢待發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老孔已到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參加了工作,並在他的培養指導下吸納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書畫人才,組建了三佳公司美工部。這裡集中了許多我們介休仿古建築製圖、施工、安裝、裝潢、油漆、彩繪、木雕刻、石雕刻、泥塑、文物保護與研究、古典傢俱製作等等方面的技術及藝術人才。就是這批技術與藝術人才力量在老孔主持修建的閻吉英古式住宅時得到了實踐的鍛鍊。這次實踐活動,既是綿山開發建設大軍的一次技術培訓,又是技術與藝術力量的一次集結,為綿山復興大業做好了人才方面的準備。

時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閻吉英董事長懷一片丹心,明殷殷赤誠,造福桑梓父老鄉親,營建高雅環境,斥己辛苦所得之巨資,恢復綿山之勝,報此富民之世。此善舉使得老孔學到的古建築知識及他精湛的木工技藝,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孔繁富同志作為籌建和建設指揮之一,全程參加了綿山的復興建設。

公元前636年綿山成為介子封田以來,歷代增修寺廟觀庵胥備,聖蹟仙蹤,隨處可覓。歲至民國,因年久失修,自然損壞,日漸坍塌;尤以日軍侵華期間疊遭東倭焚燬,絕大部分寺院、道觀、庵堂變為廢墟。之後又經「文革」浩劫,人為破壞,遺留下來的僅是斷壁殘垣、瓦礫寒洞。

復興綿山的功臣

1995年至1996年老孔參與了綿山建設指揮部的籌建工作,綿山舊有遺存古蹟文物普查登記工作。當時他已是三佳公司部長一級的領導幹部了,可山上山下員工同志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孔師。根據三佳公司任命,老孔全面負責綿山風景區的恢復、開發、建設工作。

1996年後至1998年孔師依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了「要以保護為主,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的指導思想」,遵循「繼續加大投資力度,突出綠化,美化和保護文物兩個重點,同時適度開發,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整體規劃,分期實施,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曾組織多方面力量,分中層和高層,先後三次對綿山進行了全面的實際勘察和調查研究,重新確定了景區開發的界限,按照國家有關編制旅遊景區規劃文件的要求,編制出了『綿山風景名勝區總體開發規劃』。

復興綿山的功臣

十年艱辛奮戰,孔師一線謳心

1996年4月至2006年6月孔師作為工程總督直接領導和參與了綿山復興大業的各項工程建設。開發建設初期,綿山旅遊公路和中層的巖道還沒有修通,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孔師騎著輛自行車奔波在各處工地上。綿山崖陡地險,絕大部分是在40度至50度山坡上施工,施工艱難難以想象。三佳公司培訓組建了由各行各業能工巧匠及外聘技術人才為主的擁有2000餘人的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建設隊伍。在孔師的帶領下,這是一支綿山開發的尖刀連。孔師和綿山建設者們一起在山上住帳篷、住巖洞、睡地鋪、喝泉水、吃乾糧、不怕苦、不叫累,風雪無阻連續作業不停工,不下山,那裡有困難有問題,那裡就有孔師的身影。他既是領導者又是實幹家。

廣大綿山建設者們硬是肩挑背扛,把數千噸建築材料從羊腸險道上運上山來。機器上不來就靠斧劈錘鑿,人拉車推。就像當年修紅旗渠的河南林縣人一樣,三佳人艱苦卓絕、頑強奮進,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及至後來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萬眾一心修通了上山的旅遊公路,拓寬延伸了巖道,三佳公司全力以赴,聘請外地專業設計人員,各種施工機械,建築設備一起上,各種施工手段,建築材料因地置宜地加以應用,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全面提高了施工質量,在綿山創造了「三佳速度」,令世人對當代農民工刮目相看。

復興綿山的功臣

我記得是2003年1月30日,這天天寒地凍、風雪瀰漫,時近癸未羊年年關,此時正是大羅宮澆築施工的關鍵時刻。工人師傅們一天三班倒,連續作業不能停工。下午在風雪中孔師送走文研室的老師們下山後,他又來到了大羅宮建設工地檢查澆築混凝土的質量,檢點冬季施工保溫措施,防凍材料的落實情況;檢點水、電、氣、建築材料及設備的後備情況;檢點工人作業施工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檢點工人們的住處取暖及防煤氣中毒情況以及在山上過春節肉食、蔬菜供應準備情況等等,時時事事無不掛在心上,他已是連續三年和工人們一起在山上施工建設工地過年了。

復興綿山的功臣

要說是鐵人精神,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石油大會戰建設工地上的鐵人,孔繁富同志就是我們綿山復興建設工地上活生生的鐵人。在他的帶領和鼓舞下,綿山眾多建設者們冒風雪頂酷暑,迎著困難苦戰實幹,無私奉獻著汗水、聰明才智和青春力量。攻克了一個個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完成了一次次攻堅會戰,創造了一處處輝煌業績,精心盡力描繪我們故土的大好河山。

復興綿山的功臣

龍頭寺、蜂房泉、龍脊嶺、李姑巖、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峰寺、五龍躔、棲賢谷、介公嶺、水濤溝、古藤谷等十四處景區在孔師的精心裝點下,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名勝,成了來自中外四面八方旅遊大軍的遊覽天堂。

注重文化研究,為公無私奉獻

孔師十分重視綿山文化研究工作。2002年以來在閻吉英董事長的指示操持下,組織了多方面的文化人才,加強了綿山文化研究室的力量。全面鋪開了收集、挖掘、整理、研究綿山的各種文化工作。這項工作由孔師親自抓辦。諸如:介子文化、空王佛文化、大道文化、唐王李世民文化、三皇五帝及媽祖文化、修性養生文化、李姑文化、大羅宮文化、三清琳宮文化、老子文化、石勒文化、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文化、佛教道教經典文化、寒食清明文化、山水園林文化、以及綿山建築文化等等,他帶領大家分工負責,責任到人,集體研究,逐步完善提高。經過幾年來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績,編輯出版了許多綿山文化研究成果。文化研究成果又指導浸潤了豐富了綿山復興工程建設的方方面面。

復興綿山的功臣

為了更好地規劃開發綿山高層遊覽區域,原綿山建設指揮部於2003年6月1日和6月5日用兩天時間組織綿山文化研究室人員,測繪設計室以及其他有關人員一行18人(筆者也在其中)在孔繁富同志帶領下攀越高山峻嶺,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寺庵禪林遺蹟進行了一次實地踏勘調查,瞭解了十幾處古剎禪林遺蹟現在的實際狀況。這是一次綿山文物普查活動,是對今後保護文物開發建設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孔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實踐者,翻山越嶺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小菜一碟,算不了什麼,但對年已七十多、六十多歲文研室的老師們來說可不是件易事了,許多老同志都是初次爬越故土山水,因此孔師最擔心的就是老師們的安全問題了。在考察過程中他跑前顧後時時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用好各自的桃木杖。他讓中老年結對子互相照應而行,他時常幫助老同志背跨包、鼓勵和護攜老同志們攀險坡越陡坎,不讓一人掉隊。

復興綿山的功臣

6月1日下午,在考察完茶房沿後4點半鐘開始了返程,在返程的路上考察隊伍集體出發從綿山北坡下山,走著走著隊伍就先後分成了多支小分隊,孔師總是高聲喊著「跟上隊伍」,用手電打信號抄後路,當最後一支小分隊師延齡老師、孟滿喜老師及孔師到達北槐志石料廠時已經快晚9點了,18位登山勇士全部到齊,孔師懸著的心總算落回了肚裡,大家都為他的這次考察舉動捏了一把汗,「沒有敢闖的精神哪會有什麼成就!」這是孔師的話。

孔師是個不知疲倦的人,壯年之軀精力旺盛,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除過在公司開會,和閻董事長及其他領導同志交換意件外,其餘全部時間都泡在工地上。他參於工程的踏勘選址、可行性論證、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及施工中出現的種種難題等等全過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在工地上。每天天剛亮他總是第一個上山,晚上10點以後才下山回家,有時就半月十天住在山上,在他的腦海裡綿山復興大業建設是天大的事情,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十多處開工建設的工地,2000餘人的建設施工隊伍,要管理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併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費多少辛苦和周折,得作多少思想工作,可想而知。

復興綿山的功臣

在山上他實行了軍事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各行業各部門都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他首先從自己做起,不遲到、不早退、不違章違規、不徇私舞弊、時,事注重安全和「環保」措施、自己以身做則、嚴格要求別人,對事不對人,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注重教育賞罰分明,充分調動大家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在他的帶動下,綿山從復興以來,無論是工程規模還是施工難度,是施工建設還是初期管理,是施工質量還是文化內涵,是文物保護環境保護還是綠化美化,現代化旅遊和通訊設施的完備健全都是幾個多世紀以來前所未有的。孔師的這種默默耕耘、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鐵人精神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的。

復興綿山的功臣

如今綜觀綿山已建成的十多平方公里掩映在深山松柏中的仿古建築群,大到南天門、大羅宮、三清琳宮、介公祠、通天雲衢、乾坤塔等等,小到景觀亭、休閒廊、山水園林點綴等等無不華彩耀目、精細端莊,蘊溢著誘人的深層次文化。包羅萬象的綿山仿古建築群體處處浸潤著孔師及廣大建設者們的心血汗水以及聰明睿智,綿山的復興新生給介休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福祉。

不幸英年早逝,故土永留芳名

2006年10月22日是一個陰沉灰暗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上午在一次施工中孔師由於工作勞累,不慎從高空框架上掉下不幸身亡,我們這位好同志就這樣無聲無息匆忙走了,走時年僅56歲。他還有許多許多事情沒有做完,還有好多工程等著他做,『綿山建築集萃』一書他還沒來得及審定,可惜他英年早逝,走的太匆忙了。他用堅韌不拔、頑強奮鬥的精神書寫了自己鮮亮而短暫的人生;他用聰明睿智、辛勤血汗裝點了故土蔥蘢而美麗的綿山,他以一普通共產黨員的「鐵人精神」故土情懷鼓舞著綿山兒女介休人民。

復興綿山的功臣

孔繁富同志離我們而去,已經有十個年頭了,我們深切緬懷這位綿山復興大業中的功臣,我們失去了一位鞠躬盡瘁敬業向上的好同志,失去了一位在古建築方面很有造詣和創新的土木工程專家,失去了一位才華出眾、無私奉獻的好領導、好黨員、好同志。我想引用當時介休人民聘請來幫助我們搞綿山文化研究工作的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英侯先生的一首贈詩作為該文結束語:

詩贈孔繁富先生

贈言書就寄心情,孔氏風格舉目驚;

繁衍無遺綿建事,富人為樂有芳名;

先常對嶽懷高峻,生幸來巖¹遇銳明;

詩具田園淳樸氣,長存友誼感君誠。

「注」先生為綿山風景區最早創建人之一,為綿建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兼商文部部長,志在綿山,寒暑不輟,事無鉅細,必躬親而力行。對人赤誠,守約而汎愛。工藝超群,又喜賦詩,故作俚句以贈。

¹巖,即巖山,亦即綿山、介山。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很普通的共產黨人吧,他的許許多多優秀品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孔繁富同志就像綿山上的松柏一樣常青永翠,永遠活在介休人民的心中,留在我們美好的記憶裡。

復興綿山的功臣

此圖為綿山高層考察隊部分隊員在孔繁富同志帶領下於2003年6月1日在綿山上調查考察時於茶房沿留影,前排右三為已故的孔繁富同志。

————— END—————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作者-

喬煥玉,1941年出生,高級工程師,介休老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原介休市水務局總工,介休市水文歷史研究者,介休建築研究者。

來源|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