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錢交給銀行去理財,贏了一起分,虧了你自己擔,銀行一點風險沒有,這沒有道理?

用戶9363057617191


投資人一般是通過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來把錢交給銀行進行理財的,銀行在募集到資金之後,按照合同約定進行投資。

以前,人們總是覺得相比於市場上五花八門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相對偏低,但似乎沒有什麼風險,本金和收益基本上都能如期拿到,安全又放心。所以廣大的普通投資者幾乎根本不會關注銀行理財是否存在著風險。

但隨著國家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趨嚴以及大資管新規的出臺,國家明令禁止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承諾所購買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於是,人們才紛紛開始警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自身是否存在風險?需要承擔哪些風險?

對於銀行不同的理財產品來說,其中銀行存款和國債基本無風險,貨幣市場基金或偏債型基金風險較低,信託類、外匯結構性存款、結構性產品風為中等風險,QDII產品屬於高風險。以下試列舉幾類風險:

1、信用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如果與企業或機構的信用相關,比如購買某企業發行的債券、投資企業信託貸款等,則要相應承擔該企業的信用風險。如果該企業發生違約、破產等情況,理財產品就會遭受損失。

2、市場風險。由於理財產品的資金要投入相關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的波動必然影響理財產品的本金及收益,存在損失風險。

3、管理人風險。所有理財產品都由相應管理人管理,受經驗、技能等因素限制,可能導致理財資金遭受損失。

3、不可抗力風險。這是指因極端條件下出現的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而嚴重影響金融市場,進而影響產品本金及收益損失的風險。

因此,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貨比三家,清楚瞭解產品風險等級,確認所籤合同與推介一致。


孫建波


一直以來,銀行兜底理財成為很多人的習慣,錢交給銀行理財經理就甩手不操心了。可是,資管新規出來後,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要投資就會有風險,風險來臨時,銀行也會虧損;從銀行取回來的錢就有可能損失。因此,銀行不再承擔風險。


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市場上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都將逐步退出。以後針對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明確規定: 不再實行“保本保息”,並要求所有投資者都要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和自負盈虧的能力。更要有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增強自身的風險防範意識。


那麼,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比如說銀行的基金理財產品,也一樣沒有保本保息一說。除非是銀行的存款,受到央行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50萬以內可以實現剛性兌付。至於50萬元以上的那就要看清算之後的運氣了!

按照新規,銀行業內有兩年的緩衝期,直到2020年前後逐步取消所有的保本理財產品。資管新規對銀行是存在現實衝擊的,銀行目前正在積極轉型應對。就像基金一樣,根據到期贖回時產品的公允價值計算,市場上它值1元錢,就按照1元錢拿回來;若值五毛錢,就按五毛錢把它拿回來。


東震木


2018年之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話,銀行會承擔全部風險,基本都保本,部分還保證收益。


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後,很重要的兩點就是取消剛性兌付,禁止設置資金池,風險基本都到了投資者身上。


之前銀行的理財產品通過設置資金池,即使產生壞賬,也能夠通過資金池“中和”虧損,只要不斷髮行新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一直運轉下去。對於投資者也是有保障的,收益一般都能高過定期存款收益。


但是這種模式如果細細研究,跟龐氏騙局有相似之處。一旦出現集中違約和壞賬,銀行就會面臨重大風險。


銀行拿投資者的資金去理財,無非是向個人和企業放貸,都會出現一定比例的壞賬。借款人信用級別和資產狀況不同,風險也會有不同,所以理財產品都會有風險級別。


資管新規的實施,讓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更加慎重,更加註重風險控制。畢竟一旦形成虧損,投資者也不是吃素的,互聯網這麼發達,壞了口碑還會影響吸收存款。


至於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只要在一家銀行內存款50萬元以內,在存款保險制度保障下也是安全的。銀行拿去理財也好,放貸也好,風險由銀行承擔。


結構性存款之所以火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替代選擇。收益高於定期存款,但是同樣受存款保險制度保障,安全性高。


至於銀行的貨幣基金,雖然不受保護,但是因為投資的都是安全性高的金融產品,虧本概率很低,本質還是需要投資者承擔風險的,只不過銀行會通過投資選擇,把風險降到極低的程度。


今後理財門檻還會從五萬元下降為一萬元,門檻雖然降低了,風險也加大了,在保本型理財產品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之際,與其考慮銀行理財產品,還不如考慮寶寶類貨幣基金。


財智成功


朋友們好!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咱老百姓的主要理財渠道!剛兌被打破了!出現本金損失由投資人自行承擔!那銀行就沒有風險了嗎?其實不然,銀行也要承擔許多的風險!



下面給朋友們例舉一下銀行所承擔的風險!

一種理財產品,明面上的風險由投資人自己承擔!例如,本金損失與收益的浮動!但理財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運作過程,還有許多其它的費用和風險,這些都是銀行來承擔!

第一個風險,信用信譽風險!信譽口碑,是長期積累的!之所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因為信用好!說話算數!一旦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口碑信用就會下降!這直接會影響到他的經營甚至生存!

第二個風險,其他費用與管理費用的損失!理財,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費用,通常管理費由投資人承擔,但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而且有些銀行減免了管理費,一旦理財出現損失這些費用中的一部分,就需要由銀行自行來承擔!

第三個風險,管理經營的連鎖反應!理財產品運營的好壞會有連鎖反應!對銀行的其他產品產生影響!一旦出現風險會造成對業務及其他產品的影響,毫無疑問會減少銀行的收入,增加其它的成本與單位成本!

銀行其實與社會單位的理財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它比較嚴謹,專業,有監管!較為透明!社會上一些單位跑路失聯就是因為,理財出現失敗或管理不善!無法無力承擔相應的風險而造成的!因此銀行在理財的過程中相對比較穩健,但也是要承擔風險!銀行實力相對雄厚,因此承擔風險的能力比較強!


理財迦


很多回答都把這個問題簡化了。在不少情況下,銀行是代理理財產品,不是自己在搞理財產品。也就是說個人或機構客戶是跟理財產品的實際提供方簽訂的合同,而不是直接跟銀行籤,銀行只是一箇中介代理機構,收點中介費而已。比如股權投資類的公募或者私募基金、信託基金、期貨投資基金、外匯投資基金等,都有專門的管理機構來運作這些理財產品,這些機構是獨立於銀行的。當然銀行在有相關執照的前提下,自己也有自己的理財產品和理財團隊,但可以看到林林總總的理財產品,第三方委託銷售的佔多數。

這種情況下,銀行要盡到的義務是在客戶購買前充分告知理財產品的責任主體、客戶面對的投資風險、還有理財產品相關的條款等。還有很重要的是銀行作為代理銷售端,需要對客戶的風險承擔能力和認知做一定的評估,以避免客戶在無知的情況下將資金投入自己所不能承受的風險當中。

所以理財產品通常包括了銀行的代理費用、機構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潛在的利潤提成等成本。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客戶應該考慮到這些費用的存在,更應該有一些基本的常識知道投資風險的存在,比如股權投資和期貨投資的風險高,債券投資的風險相對較低等。要記住一點:風險和收益成正比!

自己不看清楚就買理財產品,到時候虧錢了找銀行,是不佔理的,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銀行在銷售過程中故意隱瞞條款、故意誤導客戶等情形,從而使相關合同無效。


江南漁夫


這個是標準的流氓政策,就是銀行借錢給企業,企業說倒閉不還了,但是銀行手中的錢是投資人的,銀行不負責了,變成企業不還了直接就是投資人倒黴了,哪要你銀行做什麼中間人呀。歸根結底第一應該抓住借款企業必須還錢,然後就是中間人(銀行),你出借的你理應負責收回,怎麼變成銀行不負責直接就是投資人損失,這是什麼道理,全世界沒有的奇葩政策。


chaizhangquan


No No No,你想多了孩子。沒聽過一句話嗎,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大摞的文件說明書,包括產品具體名稱,投資方向,申購贖回細節,還有風險揭示書。投資之前都是要你簽字確認的,只要你簽字了,那就說明你已熟知該理財項目的所有情況,當然就包括它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一旦出現虧損,買者自負,鍋銀行是不會背的。保本型除外,當然現在基本沒有了。


塵世迷途的書童


很簡單的強盜邏輯,掙錢了,銀行分你一點。賠錢了,投資人承擔風險,銀行沒有任何風險。就是這麼霸氣,有本事你別來銀行存錢啊!有些事情,真的是沒法說,默默忍受吧。關注私信交流理財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