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職業比賽中直拍打法越來越少了嗎,爲什麼?

絕處逢生5771


看到這個問題,十分感傷。要知道,在全部8屆奧運會乒乓球男單冠軍中,有4人是直拍打法,與橫拍打法各佔一半。

不過,隨著近年來國際乒聯的屢次器材改革,小小的乒乓球一路從38毫米發福長胖到40毫米+,材質也從賽璐璐改革為塑料球。


帶來的整體影響是:球速變慢、旋轉變弱、但是對力量的要求增加。上述這三點變化,都不利於直拍打法。


直拍打法一般倚重近臺技術,靠臺內控制、速度、線路取勝,旋轉變弱使得臺內球的爭奪簡單化,如今擰拉盛行更是讓直拍吃盡苦頭;

馬琳的前三板技術,曾經讓歐洲選手叫苦不迭


球速變慢,使得對手有更充足的時間救球,甚至直接反攻;

這要是換做改革前的乒乓球,馬龍這球幾乎是救不回來的


力量更是直拍打法的弱項,握拍方式導致力矩比橫拍要短,發力不如橫拍充分,遠臺對拉直拍更加吃虧。


改革至此,乒乓球的三大要素:速度、力量、旋轉,越來越朝著不利於直拍打法的方向發展,直拍運動員想要取得好成績越來越難。


於是,更多的家長和教練為了孩子能夠儘早打出成績,也會傾向於讓孩子去打橫拍,這無疑是一個惡性循環,導致的結果就是在乒乓球職業賽事中,直拍已經是稀有打法了!


那麼問題來了:國際乒聯為什麼要這樣改革呢?


乒乓國球匯


直拍選手在國家隊裡的確比橫板選手少很多。各省市隊和業餘愛好者中用直板的還是具有一定數量的人數。當然乒乓玩家偏好去選橫板的佔多數。 這主要存在幾個因素造成的。

1.器材的變革。器材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直接感受。近期的底板,雖然科技理念在各方面都有所進步,可惜在幾何設計上基本上都是比較死板的。特別是直板拿在手上的確不怎麼舒適,確實比以前生產出的底板缺乏靈活,少了生動等特點。沒有在幾何結構層面針對人體解剖學的人性化設計,無論橫板還是直板的使用者來說都很不方便也很難打出細膩豐富的球技和靈活多變的球路還有剛柔並存乾淨果斷的凌厲球風。除了常聽說的膠水,套膠,球有各種各樣的改動。還有底板在推成出新的同時,底板的板型卻在以前的基礎上有所改動。比如,拍面和拍柄的幾何形狀,以及相互之間幾何結構的比例大小都改動了。最近十年左右彷彿所有底板的幾何形狀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相關的版型參數設計的很“死”很生硬。沒有以前齊全。所有方面的器材改動就造成了現在的乒乓比賽通過反手擰起來等手段就直接起板進入上旋球相持階段。乒乓球運動也在往蠻力運動方向發展。其實只有蠻力對攻沒有細膩的球技較量,就好像光禿禿的沙漠沒有水土植物的陪伴,顯得十分突兀,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觀賞性。再更早些時候底板的設計會更加註重人體解剖學。板型的樣式也豐富點。舉例,比如早年挺拔公司生產的薩姆索洛夫蜘蛛網雲碳底板就有大小兩種板面可供選擇,挺拔的小提琴形狀的埃洛瓦底板其中也分大小兩種板型的選擇,多尼克公司生產的水滴型瓦爾德內爾系列底板等,我國早年間生產的各品牌在版型幾何結構方面也是百花齊放各有特點。然而這些底板中的大多數都停產了。同時早期小球時代的乒乓比賽真可謂鬥志又鬥勇,藝術般的球技加上深厚的硬功夫,那時的比賽看的可是真夠過癮,真是美輪美奐精彩絕倫。由於器材改動的原因,更偏向技戰術手感型的直板少了羽翼沒了鋒芒,後期的直拍運動員很難再向早期的直拍犀利睿智的球風靠攏。所以常說,現在的直板運動員就是拿著直板的橫拍。

2.由於器材改動後,直拍的優點被弱化,橫板的優勢就大於直拍,也更容易取得成績。那麼專業訓練系統中的小朋友就會在學球時更多的採用橫板。

3.直板運動員會比橫板運動員需要更多的嚴格訓練,因為真正合格達標的直板需要更快更大範圍的跑動,而不是依賴反手的直拍橫打降低跑動。反而應該保持高效率的靈活跑動的同時,加強橫打的使用。小隊員小朋友吃不了苦就選橫板,但是就算初學的小隊員選擇了使用直板其實訓練上已經縮水成橫板的訓練模式了。

大概就是這些原因使得直板使用隊員在數量上變少質量上變差。


小董007


直板重在前三板的快速和刁鑽,國際乒聯改革趨勢是增強相持階段,降低前三板威脅,比如改大球使球旋轉速度降低。另外,無機膠水改革又降低了直板臺內球速度,直板為相持只能橫板對抗。綜上,直板就此弱化。


職場大威


直板的反手位相比橫板有明顯的不足,雖然有了橫打這項技術,但是發力仍顯薄弱。有了擰拉以後,橫板克服了臺內球處理不好的缺點,橫板相對於直板來說全臺無明顯死角,且發力好,左右轉換好,這是橫板越來越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