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入侵,屈辱賠償,國內太平天國革命如火如荼,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軍費巨增,增加田賦厘金,加之官場腐敗,浮徵亂派,蒐括民膏,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咸豐同治年間,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給清政府沉重打擊。桐梓也和全國各地一樣,“奉粵西群英以檄文相邀″,鹹同年間爆發多次農民起義。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據《平黔紀略》記載:“道光十八年,仁懷縣穆法賢等假神倡亂溫水,會川、滇兵三省剿辦始平,實為遵、桐賊亂之始。″

楊龍喜九壩首舉義旗

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農民楊龍喜(又名楊鳳),世居九壩,原在縣衙當差,被前署知縣張克倫革職回家。

咸豐四年(1854年)初,楊龍喜和遵義縣舒光富(又稱舒犬、舒裁縫),傅喬壽、蔡三保一起,謀劃反清。以陳泮模、陳良模等為心腹,在九壩黃河溝暗中製造兵械,招兵買馬,準備起事。人稱“小霸王”的陳壽也加入其中。

消息洩露後,知縣陳泰階派羅文、覃恩榮、趙以淵等前去了解情況,因三人與楊為好友又同情起義,三日後返回稟報並無此事,為起義贏得時間。知府朱右曾也耳有所聞,令副將常勝派人探聽虛實。

事態緊迫,刻不容緩。同年八月初六,楊龍喜、舒光富率陳京元、曾聯魁、孔慶長等起義軍千餘人直驅桐梓,一擁而破,迅速佔領縣城。典史王國經、千總杜廷柏及吏目逃走,知縣陳泰階被驅逐出城,起義軍進而扼守婁山關,首戰告捷。建立江漢政權,制四寸木質方印,改九壩為賽波府,改桐梓為興州,立號為江漢元年,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師,統領義軍,以“復明滅清″為號召,名其眾為黃兵,命陳壽為小霸王,李時榮為七王,陳八十為先鋒,輔佐楊、舒。連續以“明裔江漢皇帝″、“欽命總理都督大元帥楊″的名義,發佈《江漢皇帝詔》、《江漢安民免糧示》、《為弔民伐暴事札諭》、《復明滅清弔民伐罪恢復洪基事告示》等文文告之天下,譴責清政府“嚴派軍需,逼捐加稅″、“百姓人人切齒,黎庶個個寒心″的罪行,決心“除暴虐,安良善″,申明軍紀,號召“士農工商,各居正業″,“豁免三年糧賦,永革加增踩戥″。

緊接著,楊龍喜又返回賽波府,結集義軍兩千多人,為擴大戰果,決定分路出擊。八月十六日,楊龍喜與陳壽率先鋒主力攻克婁山關,逼進遵義,隨後分兵攻打黔西、綏陽、正安,派李時榮、傅橋壽、鄒神保等率千人攻克仁懷,殺死署知縣龍泉、知縣容保泰、把總王明安,改仁懷為新開,令楊金為知縣,並把起義軍勢力發展到四川綦江、南川、合江一帶。十一月初四,楊龍喜邀梁啟洪、梁三童、餘麻三攻打正安縣城。

楊龍喜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連克幾城,清廷極為震驚。急調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清軍圍剿。貴州巡撫蔣霨遠、四川總智裕瑞、提督萬福、成都將軍兼署總督樂斌遣署按察使可曹澍鍾、重慶鎮總兵皂升、署峨邊營參將蔣玉龍、署漳臘營參將高克謙、湖北臬司胡林翼、四川巡撫駱秉章等進行合圍。後因蔣霨遠、趙萬春剿伐不力被革職留營,“所有貴州官兵,均歸萬福統帶。萬福進駐溫水,派皂升、蔣玉龍等連下松坎、新站、九壩等地。″

據《松坎紀事舊抄》載:眾聞川軍至東溪,婁光昪急謀自脫,逐焚啟洪家,擒其次子梁二童送正安。而川軍己復桐城。適啟洪因病落後,團民擒送東溪(今屬重慶綦江)斬之。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上旬,清政府再調川、黔兩省清軍“合剿″起義軍,一月三十日攻佔賽波府(九壩),隨後又佔領興州(桐梓)、開州(仁懷),農民起義軍受到重創。楊龍喜於二月初二被迫撤離遵義,率部前往黔西、大定(大方)、畢節、都勻、麻哈等地。

二月二十九日,起義軍進攻麻哈州城,受到署知州何鋌抵禦,加之州府鹿丕宗(曾任桐梓知縣)前來增援,起義軍被迫向平越楊老汛、甕安牛場、餘慶龍溪場方向轉移。三月初七,起義軍在石阡府葛彰司渡河突圍時,被官軍擊敗,楊龍喜受傷自刎。舒光富帶領餘部出石阡經銅仁、秀山、思南迴到遵義老家芝麻坪,繼續與官軍對抗。

三月,餘麻三率千餘人趕赴桐梓增援鄒神保,到元田壩遭受阻擊,便繞道寺埡至黑石溪,又在天池寺遇到蔣祥福駐軍阻擊,接著又繞道九壩,經楚米鋪到。石場壩木杆溝入洞據守,官兵緊追而至,相持一月有餘,義軍糧絕受撫。

四月初四,舒光富率部返回桐梓洞子河(縣西南三十里),遇代理知縣劉毅抵抗,廩生曾式衡及其子覃慶、承慶遇害。十八日,舒光富轉走遵義窯上場,又遭王成璐、蔣玉龍、署遵義知府楊書魁、署知縣顧崑揚、團首王安國圍攻,不幸被捕遇害,義軍餘部分散退隱。後義軍上將軍鄒神保(又名元攀)詐降,獲頂戴,歸蘆溪裡(今桐梓花秋一帶),又借團練之名積蓄力量,以便重振旗鼓,東山再起。至此,楊龍喜、舒光富率領的九壩農民起義軍以失敗告終。

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仁懷知縣江炳琳由仁懷官田壩剿辦蘆裡馬桑坪偽皇帝曾么四、老千歲陳蠻蠻等,追至木艾壩殺之。為追剿雷家洞義軍,江炳琳時而駐雙埡子,時而扎風水埡、牛渡灘等處,久剿未成便返回。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鄒神保詐降東山再起

咸豐五年(1855年)十月二十三日,鄒神保詐降成功後養兵蓄銳,與穆二童(穆法賢之子)、徐子容、何元驥、張開梓再次聚集攻打桐梓縣城,遭到把總王明德、生員趙旭拼死抵抗和楊書魁同副將蔣祥福增援,攻城失敗。

十一月十日,遵義府團練蹇諤率團練協剿,與義軍激戰於柿崗,義軍大勝,蹇諤戰死。十五日,義軍復攻桐梓縣城,遵義、正安、桐梓三縣官軍團練齊集縣城,義軍後撤,經虎峰山、三角壩,駐紮半山。

十一月二十日,千總池蓮培在桐梓李家灣與起義軍激戰,鄒神保從兄元明等圖謀投降,被鄒神保察覺,痛殺元明及團首王朝魁等數十人。官軍又從桐梓、正安、遵義三個方向進行圍剿,鄒神保等退據鴨塘。二十九日,署仁懷知縣江炳琳等援兵到達,偵知義軍主力轉移,便攻擊義軍後方基地紅巖頭,連破數寨,由小巖門入,摧毀紅巖頭營寨。

十二月初四,蔣祥福及外委陳紹升、雲南都司王萬祥,連戰起義軍於柿崗、沙壩。張開梓退回石步場,取義軍首領劉沛然首級向官軍投降。王萬祥緊追徐子容於石步、土洞,擒殺徐子容、侯廷魁。鄒神保之子女被俘,鄒神保、穆二童等退回落水洞(今桐梓花秋境內)。

鄒神保等被困落水洞後,官軍圍而不攻,用木石堵洞,便草率離開,鄒神保等趁隙逃出。

據民國《桐梓縣誌》載:落水洞,在縣南蘆溪(花秋一帶)裡。鄒神保據此作亂,劉鶴齡用木石填塞,始平。

鄒神保從落水洞逃出後,與穆二童(同)及其子玉朋與梁三童、曾喜、徐福等聚合於桐、綏之間中崗,遇署遵義知府竇奉家、蔣祥福在此設防。

民國《桐梓縣誌》載:自是炳琳進攻杉木箐,陣斬賊首穆二童、鄒神保、梁三發財(梁三童)等二百人″,“江令剿穆賊,神保死於亂軍。″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義軍聚集螺蟹重振旗鼓

據《平播紀略》載:“螺蟹,廣袤二百餘里,在桐梓夜、婁二里間,與正安、綏陽、四川綦江、南川錯雜。地多險邃,有石筍、鼻孔、馬嘴、層巒諸山洞;有巖門、刺豬、筍殼、四寶、猴子、刺麻、鋸子、飛梯巖、紅溪河諸險;螺蟹,其統稱也。″

又載:"石筍在亂山中,肖形,尤奇險,絕徑上頂坳如釜,有水不涸。馬嘴、鼻孔亦以形名。刺麻近馬嘴,層巒有龍珠洞、牛心子諸險,賊名九曜山。"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據史料記載:“桐梓螺蟹,自楊鳳亂平,賊從餘麻鄉約等,屢撫屢叛,率未大懲……竇奉家、祥福及代理桐梓知縣王錫祿會剿,賊仍受撫,至是,趙裡賊楊應菉及思南逸賊大小白滿等,因糾螺蟹賊黨復起。″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六年(1856年),義軍餘部陸續聚集螺蟹。十一月,知縣王錫祿帶團練進攻螺蟹,被義軍大敗後,退回水壩塘。梁三童追擊於分水嶺,王錫祿逃脫。

咸豐七年(1857年)正月蔣祥福率兵500人,從九顧估才帶團練500人由車房坪進,王錫祿又逢帶團練數百由木杆溝進,圍攻螺蟹,相持數月。

八月中旬,思南起義軍大、小白滿等到螺蟹,與梁三童聚合,有兵百餘人再起,進擊官田寺、白露孔。因桐梓、綏陽曾受官軍招撫,梁三發財“既以招安蕆事,賊恃螺蟹為窟藏,數為患正、綏、桐間。″

十一月十一日夜,義軍突襲趙裡二甲,劫殺團首任志富家後,便據三撫廟。至此,螺蟹農民起義軍由穆玉朋、幸多才、袁象章佔據層巒山,曾喜、徐福佔據石筍山,梁三童佔據鼻孔及紅溪,餘體福、餘麻鄉約張大缽缽、王翠蘭等分別佔據刺豬、猴子諸洞,並以四寶、猴子、鋸子各洞為起義軍儲糧所。起義軍各營在方圓百餘里,便於聲援。只有大小白滿、週三八等來往不定,四處遊擊。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七年(1857年),知縣蔣立炳率團首王正儒圍剿堯龍山。江桂泰與綦地張宗元、周洪順會同楊秀江、錢正愷各調團丁,兵分三路,協同攻打。楊秀江督團從象鼻子上;錢正愷由風簸廠上,江桂泰協綦團由後壋上。見後壋官軍來襲,趙青蓮帶領義軍出門迎敵,激戰於天堂庵,江桂泰陣亡,不少官軍墜巖而死。而其它象鼻子、風簸廠兩路因被深溝密林阻擋,無法救援。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八年(1858年)正月,蔣霨遠奏參提督擁兵株守,請革職留營,以蔣玉龍補授貴州提督。

螺蟹義軍穆玉朋等襲擊正安、綏陽、桐梓。小白滿佔領綏陽川主洞、馬腹平,綏陽把總吳文海失利後同訓導宋人鳳等退扎大關。蔣霨遠派江炳琳兼署綏陽駐防圍剿。

二月初三,綏陽義軍趙帽頂與大、小白滿會合,由渡頭河進攻綏陽旺草壩,署遵義副將蔣祥福被捉焚死。

趙帽頂、楊應菉、楊秀友、耿滿、周蹇六等均為九壩農民起義軍餘部,以趙裡三甲、羊巖、馬腹平、飛梯、川主、大小麻王、馬尿、豬鑽、羊跳、流水、硝灰等洞地勢險要為寨,搖相呼應。

螺蟹義軍隨及佔據毛埡後,經石牛欄攻打桐梓縣城,遭受署知縣蔣立炳、巡檢陳聘儒抵抗,退守元田壩,轉攻楚米鋪、鴉鵲窩。與綏陽義軍復攻中岡、毛壩、白露孔、木瓜廟。蔣立炳令團首楊秀江及綦江邊團會剿,團首江桂泰陣亡。江炳琳到綏陽進攻毛埡,起義軍向飛梯洞開拔。

三月,江炳琳兵分三路,派秦安慶進攻仙人洞,楊秀友等數十人陣亡。江炳琳親自擊破羊巖,進攻趙帽頂據守的麻王洞。蔣立炳進攻中岡,佔據石關口。義軍退至雷家洞,與餘麻鄉約進攻夜郎壩,遭到團首王正儒抵抗並追至擦耳巖,義軍退守層巒山。

四月,蔣立炳到松坎,遣其幕楊道南帶團練於堯龍山下白茅田,義軍復襲夜郎壩,受王正儒反擊,追至堯龍山。楊道南即傳羊井團練王正恆、仁懷團練羅高合營木,以截斷義軍後路。楊道南從後壋上,被義軍擊敗,退回松坎。王正儒從象鼻子進攻,在老龍背迎戰,義軍因藥桶起火,退回廟內。王正儒乘勢追至擦耳巖,見天色已晚,露宿巖腰。待天明時,殺入廟內,義軍已撤往層巒山。接著羅達三到堯龍山,與王正儒爭功。後蔣立炳令將堯龍山寺廟燒燬。

六月初,桐梓官軍駐守黃秧平,與層巒山隔溪相望。餘麻山潛出層巒山,偷松坎糧臺,遭王正儒復擊,餘麻三走出皂角坪時,被團首江道榜擒獲。

初十,皂升始遣副將庚良出綦江,進木瓜廟,會攻層巒山。遊擊方定中由南川進入獅溪口,會攻鼻孔山。張師敬攻麻王洞,鑿石轟洞,趙帽頂被俘,周蹇六逃出後又被俘;江炳琳攻破川主洞,楊應菉、何元驥、楊蹇六被俘。隨及派秦安慶攻螺蟹、石筍,駐唐貓水。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蔣立炳退守酒店埡後,層巒山與石筍、猴子洞等義軍截斷後路,圍困秦安慶。七月十九日,暑正安知州於鍾嶽前往野貓阡增援,秦安慶才得以脫圍。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八年(1858年)正月,巡撫蔣蔚遠奏請川、黔合剿義軍。川東鎮皂升始統兵入黔,重慶知府李莊從中策應。三月至東溪,六月,遊擊方定中及南川團練進扎獅溪。這時穆玉朋己回層巒上,曾喜己回石筍。七月,川軍扎黃平壩、平壩關,攻幹洞子,被義軍擊敗。生員梁永椿、華三祝等帶團與川軍輪番攻打飛梯巖,義軍退入油硝洞。相持兩月,久攻不下。十月,曾銳與方定中找人入洞招降。義軍糧盡,朱二同自刎,梁啟佐等先行逃出,梁雙喜、梁永增、梁啟祿、梁桂喜、熊大頭、張麻子、梁四喜被斬。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九月,江炳琳圍攻鼻孔山,久攻不下,鑄巨炮轟擊,義軍掘洞躲避,時官軍訓練萬餘,義軍糧缺乏,官軍重賞王正啟父子前去招降,義軍懷疑有詐,後由當地舉人梁宗魯、富戶梁啟應出面交涉,義軍認為受撫免死,信服出降。然而江炳琳陽奉陰為,暗渡陳倉。一面請梁宗魯來和義軍商談,一面暗設埋伏。

二十八日,義軍首領穆玉朋、大小白滿、梁大童、梁三童、梁升、吳咩三、仇青龍、婁光群、梁後胡、趙丙、冷大力、梁元等一一出降,江炳琳將其遂一捆梆,起義軍四百多人皆被俘,鼻孔山被毀。江炳琳親自押解梁三童送省斬首,婁光昪弟兄二人被殺,唯有穆玉朋在途中逃逸,在遵義縣馬滾坡被手下所殺。!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四川官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南川進入破幹洞子;另一路從綦江進入,頓守乾木埡。

據民國《桐梓縣誌》載:幹洞子,在縣北福土壩,距城二百六十里。咸豐戊午,穆二同據洞作亂,川軍方定中仰攻未克;以鐵桶垂下,飛射火彈。二同約降,先自刎。

十月初一,桐梓官軍攻克層巒山,趙火槍逃出。江炳琳又破刺麻洞,石筍、刺豬、鼻孔山義軍齊襲唐貓水、巖門子。

十一月,綦南川軍共破飛梯巖,百姓前往穿眼、山羊等洞躲兵。梁三童復張仇團眾。生員曾銳向蔣立炳求援,蔣立炳派幕友湖南生員楊道南前往增援,敗死三岔廟。

十二月,江炳琳派袁超等進攻馬嘴山,刺豬洞餘麻三、張大缽缽鋸守馬嘴,依山砌石成碉堡狀,可容五、六個人,置槍孔中襲擊,使官軍不敢攻擊。江炳琳親自上陣督戰,因受傷回遵義就醫,暫由軍事副代理綏陽知縣鄧爾巽接替。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九年(1859年)正月,鄧爾巽多次攻打猴子洞,王翠蘭欲求降。傅沅潛與石筍山餘福襲執王翠蘭據守其洞,鄧爾巽攻下該洞。

蔣立炳令陳聘儒等合攻層巒山,趙青蓮等陣亡,穆玉朋逃向四寶洞。三月,蔣立炳等再攻四寶洞,時穆玉朋又逃往鼻孔山,便封洞而還。

七月,官軍久攻不下鼻孔山、石筍山、紅溪、馬嘴等義軍營寨。江炳琳兼署桐梓縣,在羊磴遇義軍餘三獅子斬殺。

八月初八,江炳琳派生員婁希賢、軍功黎衛青,攻打中山寨、癩子溝。並派陳聘儒紮營張家灣,王正儒紮營龍子崗,屯糧於松坎水柴獅子洞。蔣立炳等崗後熔鐵,進行攻擊,白大滿、梁大童、二童出寨抵抗,久克不下而退守。

曾喜、徐福據守黃蓮石筍,設數卡于山腰,與喇嘛廠葉四兄弟相呼應。江炳林紮營筍下,無法仰攻,石筍義軍夜裡襲擊,葉四等從後攻打,各有傷亡。江炳林忙令管帶袁超、鄔德全、黎佐清、丁炳南反攻喇嘛廠,以火炮攻克,葉五、葉七被斬,葉四、葉八逃向馬嘴,與張缽缽、王闖天聚合,扼險砌碉。

此時,徐福突襲袁超、黎佐清營,奪取大炮。後張缽缽、王闖天、葉四等出降被斬。

官軍攻克屯子山、喇嘛廠、馬嘴後,又合圍石筍。白大滿、白小滿等率義軍百餘人潛走紅溪河。穆玉朋也走鼻孔山與梁三童會合。徐福、曾喜、曾三同勢單力薄,請降被殺。

已未冬,義軍復襲石筍,將寨首何應賢之子何喜殺害,佔據石筍。後州牧於鍾嶽新任正安,於牧會同綏陽縣令江炳琳,合兵進剿,久攻不下,招募聶小霸王等八人趁黑夜用鐵抓回旋爬巖,衝入寨中,捨命拼殺,官軍己沿路而上,前後夾擊,攻下石筍,義軍傷亡慘重,徐福、曾喜、曾三同被斬,其餘受降招安。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桐梓太和團首王正儒,勢力較大,且擁功自傲,江炳琳多次欲找事除之。後因王正儒隨蔣立炳攻層巒山、堯龍山起義軍有功,升為千總,驕橫恣肆,斂財築屯,據鏵尖山之險剛愎自用。控制松坎釐務,私榷於新街子,豪取強奪。引起貴州提督田興恕不滿,欲與桐梓知縣密謀除之。

因王正儒與仁懷團首羅順才有矛盾,陳世銛到新站以會商公事為由,誘騙王正儒來到新站,剛坐下,伏兵四起,王正儒和兄王正倫及附從多人被害陳世銛徒步至太白亭時,又被王正儒手下趙鐵匠所殺。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王正坤夜郎倒戈抗官府

自楊龍喜發動農民起義後,各地民團往往以事鬧事,對抗官府。正正儒被害後,太和團首由其弟王正坤繼任,並與李炳南、令狐春亭、張三鳳結盟,各據屯寨,與官府對抗。

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楚軍副將劉鶴齡率二千精兵,出趕水,過鬆坎,欲剿滅鏵尖山。

十月初一,劉鶴齡同綦江團眾在太平橋擒獲張三鳳,繼而進抵鏵尖山,擊破白楊關、金華諸寨,總兵劉洛望、千總楊洪貴、龍會雲等陣亡。

十一月初四,劉鶴齡圍剿鏵尖山,組織綦江團首舉人楊材選及婁裡團首李聯輝、楊秀江來展開循環進攻。令狐春亭前來增援正正坤,與其子令狐龍不幸被俘殺害。

初九,王正坤、李炳南結合油籮口、梯岩土趙先、楊老么等偷襲松坎沙灣糧臺失利後,轉毀松坎釐局,殺死委員補同知直隸州胡濟鍔、大塘州判宣昭、書手單仁山。

劉鶴齡令官軍追擊,直逼鏵尖山,遊擊諶見喜中炮而死。

那時那地,桐梓農民起義了!

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初一,劉鶴齡求勝心急,決心拿下鏵尖山,多次遭到王正坤等拼命抵抗。

後劉鶴齡誘降趙老么,許以不死。於是王正坤、李炳南、趙鐵匠等信以為真,出寨求降,除王正儒諸子獲釋外,寨毀人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