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如果把中國汽車品牌(乘用車)分成幾個梯隊,那麼從規模量級看,已經跨過100萬輛門檻的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屬於“第一軍團”;年銷介於50萬輛到100萬輛之間的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奇瑞汽車、北汽集團和東風汽車處在“第二陣營”;低於50萬輛的眾泰汽車、東南汽車、一汽轎車、江淮汽車、華晨、比亞迪等“第三梯隊”,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7月,中國乘用車銷量為159萬輛,同比下滑5.3%;1至7月,乘用車市場整體銷量為1336.5萬輛,同比增長3.4%。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3.8萬輛,同比下降6.1%,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1%,比上年同期下降0.4%。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發布的數據同樣令人擔憂。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從8月開始,上市車企陸續公佈了2018年半年報。從這些年報中不難發現,聚集著數量眾多的自主品牌車企的“第三梯隊”日子並不好過。不論從市場,還是企業自身角度看,該梯隊內的企業將率先開啟淘汰賽。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樣的趨勢主要有兩個成因,一是國內汽車消費市場整體低迷;二是SUV市場暴漲的趨勢開始降溫,而自主品牌很多都倚仗這一細分市場,從而造成自主品牌整體遇冷。

車企“第三梯隊”侷限性凸顯

由於曾經的支柱——SUV細分市場降溫,有實力的產品逐漸成為主導力量,像東南、眾泰、海馬、幻速、一汽轎車、斯威等企業,銷售業績自然受到了衝擊,狀況還可能隨著大環境進一步惡化。“第三梯隊”的侷限性由此凸顯。

今年7月,東南汽車銷量僅3829輛,同比下滑62.68%。1至7月,東南DX7累計銷量為12451輛, 同比下降69.19%,7月銷量僅為877輛;東南DX3曾進入“萬輛俱樂部”,其1月銷量還達到萬輛以上,7月已跌落到2726輛,暴跌速度令人咋舌。

這似乎暗示東南汽車的產品戰略出了問題。此前,東南汽車雖然銷量平平,但在三菱的扶持下,其轎車產品曾得到認可,但因為被DX3和DX7取得的短期成績衝昏了頭,東南汽車近兩年在轎車市場幾乎銷聲匿跡,加上不斷爆發的產品品質問題,這家位於中國東南部的自主品牌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危險。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處境相似的還有北汽集團旗下的幻速汽車、海馬汽車和一汽轎車。

作為中國品牌曾經的“黑馬”,2015年幻速汽車銷量達22萬輛;2016年突破26萬輛,同比增長19.5%;去年,該品牌因品質問題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遭遇下滑。

今年7月,北汽幻速銷量僅6033輛,同比下滑60.52%,1至7月累計銷量為113963輛,同比下滑15.41%。

如果說幻速尚有北汽集團做靠山,海馬汽車的命運就更不樂觀。

海馬汽車2018半年報顯示,由於銷量快速下滑,上半年其營業收入僅27.22億元,同比下滑46.66%;虧損2.75億元,現金流淨額持續為負。

紅旗被剝離出一汽轎車以後,2018年上半年,一汽轎車的情況並沒有明顯好轉,受旗下自主品牌銷量下滑和一汽馬自達出現波動的影響,其產品毛利率和經營業績大幅減少。

尤其是銷量佔一汽奔騰總銷量過半的X40,7月銷量已跌至不足1500輛。

另一些入市時間較短的汽車品牌,雖然過了兩年還不錯的日子,也覺得汽車行業是個金礦,但今年可能要讓人失望了。

2016年,斯威汽車問世並陸續推出斯威X7、斯威X3兩款SUV,雖然銷量並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幻速那樣的水平,但仍能為母公司貢獻一定利潤。

可是,今年1至7月,斯威品牌X7與X3銷量一路下滑。7月,斯威X7銷量僅2000輛,斯威X3只有區區310輛。對這個新品牌來講,這實在不是什麼好消息。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被稱為 “皮尺部”的眾泰汽車今年銷量也不容樂觀。該公司1至7月累計銷售15.64萬輛,同比增長27.28%。但7月銷量僅13434輛,同比下滑36.21%,趨勢令人擔憂。

有分析認為,這種下滑態勢與眾泰S系列銷量大幅下滑有關,主要原因則在於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已經不屑於“山寨”和低質低價的產品。這對“第三梯隊”的絕大多數車企,都立起了一道坎兒。

轉型艱難 不轉型更不行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比亞迪的研發人員達到2.7萬名,研發投入62.66億元;長城汽車研發人員有1.8萬名,研發投入也達到了33.64億元。吉利汽車的研發主要在吉利控股集團層面體現,最新數據顯示,吉利研發費用超過180億元,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研發投入佔比僅次於華為。

再看看合資車企的外方研發費用——以大眾、本田為例,2017年大眾研發投入131.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40億元,約佔總營業收入的5.69%;本田研發投入約合人民幣441.56億元,佔總營業額的4.76%。

所以,自主車企想要擁有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必不可少的是研發投入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淘汰賽進行時

目前,國內汽車市場正在升級,簡單粗暴的配置比拼已成“過去式”,中國品牌的價值塑造時代逐步來臨,可以說,企業的研發投入以及科研實力決定企業的未來。

相比國內第一梯隊的車企,眾泰、東南、幻速、華泰等第三梯隊車企的研發總投入少之又少,無法跟上產品的發展。

身處第三梯隊的車企,前兩年之所以在銷量上呈“黑馬之勢”,某種程度是因為它們集中力量生產低價走量車型來衝擊三四線市場,同時趕上了SUV市場紅利,才使得銷量快速增長;不過,對品牌和研發等核心領域的投入和培養,它們一直沒有未雨綢繆。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製造成本的提高,絕大部分三線企業走向“微利時代”,成本競爭將決定企業生死。它們面臨“轉型艱難,不轉型更不行”的艱難局面。

隨著時間推移,在馬太效應顯著的汽車行業,這些第三梯隊企業越來越找不到鹹魚翻身的機會,如果還想“上岸”,它們或許難以逃脫被前兩個梯隊兼併重組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