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管理站書記呂合,人送綽號「一公里」

一公里的故事

易縣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管理站書記呂合,人送綽號“一公里”


故事的主人公呂合是交通運輸局農村公路管理站書記,風裡來雨裡去,多年來始終奮戰在一線,跑遍了全縣469個村子,人送綽號“一公里”。“ 一公里”這個綽號的由來還得從那年的一場暴雨開始。

2012年7月21日,突如其來的強降雨將西部山區公路、橋樑嚴重沖垮沖毀,交通中斷。災情發生當日,交通局全體幹部職工全部在崗待命,隨時準備趕往一線搶險救災。而此時呂合已連續兩日冒雨下工地查看汛情,指導公路排澇,7月中旬以後雨量不斷加大,在建工程被迫停工。22日凌晨,呂合隨搶險突擊隊進入西部山區開展搶通搶修。道路搶通後,呂合帶著同事小李和司機老王,迫不及待地進入重災區查看道路災情。一路上冒著道路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險,不顧泥濘,步行統計受災。

強降雨過後天氣異常炎熱,呂合一邊吃降壓藥一邊在一線戰鬥。不等公路搶通,他便開始察看災情。白天他們步行往返20餘公里登記公路水毀情況,晚上整理彙總資料一直到後半夜,每天只休息4個多小時,那些天,呂合嗓音嘶啞、眼裡佈滿血絲,從單位到家不足一公里的距離,他整整7天沒回去過一次,妻子來給他送換洗的衣物,正趕上呂合不停地接打電話安排工作,就這樣待了10分鐘也沒能跟他說上一句話,只好放下衣物默默地回了家。從那以後,單位裡的同事們開玩笑地叫他“一公里”。

“7.21”水災發生後,呂合和他的同事們沒休息過一天,呂合下鄉的車裡有三樣必帶的東西,那就是方便麵、礦泉水和暖壺,他們的車就是臨時餐廳和伙房,中午大部分就是在車裡泡一碗方便麵當飯吃,渴了喝一瓶礦泉水。在巨大的工作壓力面前,好幾次吃飯時他把筷子當成了筆,順手在筆記本上就開始劃拉。由於呂合心頭裝著災區群眾們的期盼,他心裡眼裡夢裡全是公路,從那時起,呂合就養成了邊走路邊自言自語的習慣,他磨叨的都是村裡修路的事兒。

上報完災情後,緊接著就是恢復重建。每座橋樑重建設計,呂合都爭著下水,有時在水裡一泡就是一兩個小時。縣城西部山區的一個村裡,由於一個農戶的固執,村子最上面的一個小自然莊與村裡的主幹道路之間有一公里路段始終未能接通。那天,呂合和兩名同事去村裡核查重建計劃,路過那家農戶時,正好趕上老人犯病倒在路邊,呂合見狀,立即上前背起老人步行700多米趕往停車地方,腳下被洪水毀壞的路面混雜著泥土和石塊,又鹹又澀的汗水不斷地湧進他的眼裡,眼睛被蟄得生疼……開車把老人送到鎮上的衛生院後,他用自己身上帶著的200多塊錢幫老人墊付了藥費,然後才聯繫老人在外地的孩子。事後沒幾天,呂合突然接到村支書的電話,說老人主動砍伐了樹木,修路佔地不要一分錢補償,只希望藉助重建機會,儘快打通中間隔斷的一公里。

一公里的故事是我們交通人對事業的熱愛與堅守;是交通實實在在為貧困地區帶去的人氣、財氣,也是為黨在基層凝聚的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