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尾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雨在下


作為大革命失敗後,最早開展土地革命,“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擁有悠久歷史的汕尾湧現出了無數歷史名人,我們選幾個人作為代表。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隨著美蘇爭霸,世界局勢變得更加波雲詭異。繼核武器之後,1954年,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橫空出世,緊接著,不甘落後的蘇聯在1958年造出了屬於蘇聯第一艘核潛艇,英國、法國等強國也緊隨其後。


新中國也敏銳的發現了核潛艇對於一個大國戰略的重要性,雖然此時中國經濟十分困難,雖然沒有任何外部幫助,毛主席依然發出了“核潛艇,1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雄心壯志。

包括黃旭華院士在內的大批科研工作者進入了核潛艇研製的領域。他們隱姓埋名,克服了難以數計的困難,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終於在1970年,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試航,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的潛艇正式交付海軍使用。



為中國的核潛艇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1926年出生於廣東汕尾,1958年開始從事核潛艇研究工作,1983年被任命為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計師。1988年,中國核潛艇在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中國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


陳炯明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陳炯明的印象是:孫中山廣州革命政府的最大敵人和威脅,軍閥頭子和反革命首領。但是,如此粗暴的結論,顯然過於片面。

陳炯明,1878年生於廣東汕尾海豐,辛亥革命勝利後,被推舉為廣東軍政府副都督、代都督,北洋軍閥時期,曾多次參加反袁運動。1920年率領粵軍擊敗佔據廣東的桂系軍閥後,陳炯明擔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成為粵系軍閥首領。



作為廣東實力派,雖然在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內任職,但是,他並不支持孫中山的北伐主張,反而積極參與了“聯省自治”運動。也因此,當兩次東征,陳炯明所部被徹底擊敗後,陳炯明避居香港,並參與了洪門致公黨轉型為中國致公黨的改組。1933年在香港病逝。


雖然與孫中山意見相左,但並不是說陳炯明就一無是處,“聯省自治”主張並非為個人私利,在治理廣東期間,陳炯明曾嚴厲禁賭禁菸,大力進行地方建設,同時,陳炯明擁有極高的個人操守,在財色方面,堪稱眾人楷模。


鳶飛九天2018


大致上不少答主都說得差不多,尤其近代以來的彭湃等老革命先驅。這裡筆者稍微補充一位更同樣是近代又赫赫有名的人物 —— 呂樂。

五億探長——呂樂

“呂樂”這個名字國內的同胞大抵比較陌生,但如果說“雷洛”、“雷老虎”,那麼喜歡看香港電影的影迷朋友應該多少有印象,尤其劉德華的粉絲絕對不會錯過他塑造“雷洛”一角,二十多年前的兩部《雷洛傳》,乃至去年上映的《追龍》,劉德華飾演的“雷洛”口碑一直很高!



呂樂生平:

呂樂,CPM(1920年5月16日-2010年5月13日),人稱“樂哥、阿叔”,廉政公署稱之為“呂老虎”,生於廣東汕尾海豐,香港警務處刑事偵緝處前總探長,在任時期建立了一套與黑社會制度相關的貪汙機制,終淪為香港通緝犯。呂樂和藍剛、韓森及顏雄4名被通緝的前探長,並稱“四大探長”。



關於呂樂的報道:


毒舌情感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


  彭湃 (1896-1929)出生於海豐縣海城鎮的一個大地主家庭。1921年5月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1年夏天創辦了“社會主義研究社”;1922年組織“赤心小組”,出版“赤心週刊”;同年7月29日組織……彭湃中學---紀念彭湃

彭湃原名彭漢育,雖出身地主家庭卻成為了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毛澤東稱其為“農民運動大王”。彭湃於1924年加入共產黨,領到過廣東汕尾市海陸豐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1929年,彭湃被捕英勇就義,年僅33歲,他的兩任妻子也均為革命而死。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城龍津溪畔的一個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鳳(汕尾海豐公平人)。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01年(6歲)彭湃進海城七聖宮讀私塾。1903年(8歲)進林祖祠小學讀書。1906年(11歲)父與嫡母相繼去世。1909年(14歲)進海豐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青年時代

  1912年(17歲)彭湃與鹿境鄉蔡素屏結婚。1913年(18歲)進縣立海豐中學讀書。1918年(22歲)春,離開海豐到廣州廣府中學上學。夏,東渡日本至東京,入成城高等預科學校學習日語和補習課程。1918年(23歲)5月下旬,彭湃回到海豐。6月中旬,被迫返日繼續學習。9月30日,考入早稻田大學專門部三年制政治科。1919年(24歲)9月18日,加入建設者同盟,不久又加勞動者同情會。1902年(25歲)10月,在東京發起組織赤心社。11月,加入由日本人和朝鮮人在東京發起組織的戈思摩俱樂部。

  革命歲月

  1921年(26歲)5月初,回國後不久加入中國社主義青年團。5月15日-19日,在《雙週評論》第一、二期發表《日本底五一》。後發起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7月30日,發起組織勞動者同情會。9月1日,在《新海豐》創刊號上發表《先同胞》。

  1922年(27歲)7月29日晚上,彭湃與另外5位農民組成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六人農會。5月4日,組織海豐學生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的集會和遊行。5月14日,與李春濤等創辦《赤心週刊》刊行。6月2日,在《赤心週刊》第4期發表《誰應當出來提倡社會主義》。6月下旬,深入農村,開始從事農民運動。7月29日,“六人農會”在得趣書室成立。

  1923年(28歲)1月1日,汕尾市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為會長。彭湃為總農會制定了會旗,起草了臨時簡章、章程。4月,到陸豐推動農民運動,協助成立了“陸豐縣農會籌備會”。5月,海豐總農會改組為“惠陽農民聯合會”,彭湃為會長。7月,“惠陽農民聯合會”改組為“廣東省農會”,彭湃為執行委員長。起草了《廣東農會章程》。11月,在汕頭髮起組織惠湖梅農會。

  1924年(29歲)4月初彭湃抵達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21日-6月1日,在廣州參加團廣東區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區執行委員會委員。6月30日,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為第一屆農講所主任。11月26日,彭湃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達到廣寧。開展長達3個月的廣寧農民反對地主武裝的鬥爭。

  1925年(30歲)2月19日,廣寧農民反對地主的武裝鬥爭勝利結束,彭湃赴東江參加東征。4月,帶領海豐成立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5月1日,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成立廣東省農民協會。10月29日,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改組為海陸豐地委,彭湃任書記。

  1926年(31歲)1月1日,所著《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一書在當天創刊的《中國家農民》連載。5月1日,主持召開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二屆執委常務委員。5月29日,出席國民常廣東省常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5月30日,出席廣州各界紀念五四慘案週年大會。6月2日,在第六屆農講所向學員講授東江農民生活狀況及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

  1927年11月,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後,馬上著手進行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

  1928年上半年,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加上徐向前帶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部分兵力,在海陸豐、普寧、惠來、潮州一帶開展遊擊武裝鬥爭,捍衛蘇維埃政權。1928年11月,彭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被捕就義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賣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龍華與楊殷、顏昌頤、邢士貞4人同時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彭湃中學

  學校歷史悠久,其前身是1913年創辦的海豐縣立中學,解放之初更名為海豐縣立第一中學。1957年11月21日學校落成,正式命名為汕尾市彭湃紀念中學,簡稱彭湃中學。現有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

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坐落在汕尾市海豐縣中風景秀麗的龍津河東面的海城鎮橋東社,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始建於清末,主樓兩層,面寬三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築,風火式山牆,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樓下中間為堂屋,供有彭湃母親周鳳的遺像。

  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始建於清末,主樓兩層,面寬三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築,風火式山牆,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樓下中間為堂屋,供有彭湃母親周鳳的遺像。彭湃誕生在左側房內,彭湃在這裡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第一代東征到過海豐後,周恩來同志和東征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加倫曾在此住宿、工作。原屋毀於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復。


鄰家小莊哥哥


向華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陸豐人大安人,向氏史弟,香港影業大亨,黑道頭號人物,香港最大黑社會組織“新義安“社團的龍頭家族成員級掌門人(前期是福佬人與潮州幫的成員)。香港中國星電影投資有限公司主席。前者是電影《賭神》系列出品人,在香港電影界可謂是隻手遮天。 旗下藝人周星馳、劉德華、李連杰、陳小春、應採兒等均屬於“新義安”社團。



醬尼貢


馬思聰

馬思聰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臺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併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音樂創作

》主編等職。

中文名馬思聰

職業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