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晚清名臣,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大部分人對李鴻章的瞭解僅限於歷史課本,我們眼裡的李鴻章是歷史老師嘴裡面的李鴻章。那是個什麼樣的李鴻章呢?
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就是我們心中的李鴻章所對應的標籤,一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千古罪人。
李鴻章在道光二十三年的時候中了舉人,後拜帖到曾國藩門下。太平軍起義,他們二人分別回鄉團練,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後來李鴻章創立了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開展洋務運動。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儘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回住處的路上遇刺,傷稍好就進行了第四次談判,為清政府省下了一億兩白銀。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清政府為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閒散。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把爛攤子扔給李鴻章後倉皇而逃,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後來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李鴻章只得北上,迫於壓力一病不起,漫天要價的八國聯軍終於沉不住氣,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想盡快結束談判,但是八國聯軍看不到賠款金額,堅決不撤兵,而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再跟八國聯軍談判了,只得吩咐下級官員將損失降到最低,最後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享年79歲。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他做過一些損傷人民利益的事情,也曾經大量斂財,但是在國破家亡的緊要關頭,並沒有我們所瞭解的那樣不堪,這樣的李鴻章你怎麼看?
閱讀更多 西紅柿大戰皮皮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