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陳龍與祁門早期黨組織發展

陳龍又名陳林盛,1898年生於祁門縣閃裡鎮(當時為閃裡鄉)大橋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祁門入黨較早的革命志士之一,曾擔任大橋頭支部宣傳員、區委委員、縣交通部長等職。1935年的一天深夜,在組織突圍時,陳龍不幸犧牲,年僅37歲。

近日,記者來到大橋頭採訪,陳龍烈士墓就在公路旁邊,與之相隔不遠的村莊是祁門縣第一個黨支部——大橋頭黨支部的成立地。當年的黨支部遺址已不復存在,但那一段歷史並沒有被時光泯滅。在當地採訪,很多村民表示曾聽村中長輩說起這段往事。“陳龍是祁門縣早期的優秀共產黨人,是我們大橋頭這一帶老百姓心中的英雄。”當地一位村幹部說。

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初期,鄂豫皖邊區風起雲湧的農民暴動被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一批經過暴動洗禮的共產黨員和紅軍骨幹通過投親訪友陸續來到祁門,點燃了祁門的革命火焰。如儲德明來到西鄉閃裡南坑投靠同族儲老五,在黃土坳教私塾;王乃悟來到西鄉大橋頭,投靠在王家棚(中陽塢)的同族王英盛,設蒙館教書;王擇夫在南鄉侯潭的張家塢,通過本家王榮華的掩護居住下來;施宜傳在渚口高源通過同鄉關係落腳。同時,王以仁在西鄉潘村開小店,王子成在江西浮樑嚴坑塔(鄰近祁門潘村)打長工,安下身來。此外,東鄉柏溪的金牛洞、華橋的小坑塢及城內、歷口等地轎行裡,也有從潛山、宿松、黃梅來的黨員骨幹和紅軍幹部。

這年冬,在潛山清水寨暴動中曾擔任區委委員、游擊隊長、紅軍三十四師、獨立二師第一團政委的劉仲希,奉宣城特委書記劉中一委派前來祁門,和住在南坑黃土坳的儲德明、大橋頭王家棚的王乃悟取得聯繫。他們認為祁門四鄉有不少革命同志。為有組織地開展革命活動,必須設法聯絡,並決定以南坑和王家棚為聯絡點。他們發動附近同志裝扮成貨郎、郎中等走訪,與分散的黨員和紅軍骨幹取得聯繫,並發展了一批黨員,如王英盛、陳正修、陳遊、陳龍等。在劉仲希的主持下,1931年3月,中國共產黨祁門縣第一個黨支部在大橋頭成立,支部書記為陳正修,組織委員陳遊,宣傳委員陳龍。不久後,閃裡、桃源、沿邊、潘村等地也陸續建起黨支部。到1931年6月,祁門縣境內的共產黨員已發展到64人,分屬於6個支部、兩個區委,組織系統開始形成。

這時,蕪湖中心縣委負責人之一劉震和上級黨組織代表嚴寬巡視到祁門西鄉,和劉仲希、方鼎等在閃裡西坑陳正修家中召開第一次黨組織會議,與會人員有劉仲希、方鼎、陳正修、王農元、施宣傳、陳龍等十餘人。會上,劉震和嚴寬指示祁門革命同志必須繼續秘密發展黨員,擴大黨組織;要深入群眾開展宣傳,建立革命根據地,準備成立中國共產黨祁門縣臨時委員會。會後不久,祁門縣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的縣委——中共祁門縣臨時委員會在閃裡西坑陳正修家中成立。劉仲希任臨時縣委書記,方鼎任副書記,縣委委員有陳正修、王農元、陳龍等數人。

1932年3月,祁門縣黨組織發展到5個區委、15個支部、97名黨員。經上級批准,中共祁門縣委正式成立,劉仲希任書記,方鼎任副書記。之後不久,劉仲希又選入徽州工委任執委,縣委書記由方鼎接任。

在徽州工委的領導下,由劉仲希負責策動駐祁城國民黨五十七師某團兵變。那時一面在祁門、至德、浮樑交界處準備組織大規模的農民暴動,一面策動兵變配合農民暴動。可惜,由於策動兵變工作洩密,劉仲希在祁城不幸被捕,兵變流產,計劃中的農民暴動亦不得不中止。劉仲希被捕後,徽州工委轉移到歙縣小練,祁門縣委組織也受到破壞。

1932年11、12月間,徽州工委派員重新組建新的祁門縣委,由王以仁任縣委書記。翌年6月,小練慘案發生,徽州工委被破壞,王以仁也不幸被捕,7月在屯溪英勇就義。王以仁被捕後,由胡開第接任縣委書記。11月,劉仲希在祁城被國民黨殺害,胡開第離開祁門,祁門縣委停止活動,大批黨員轉入地下工作。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祁門縣境內黨組織經過一段時間的地下發展,到1934年各種革命活動又趨旺盛,鬥爭愈加激烈,黨和革命群眾組織遍佈四鄉。其中在和浮樑交界的南鄉,江西浮樑的河東縣委成立祁浮第一區,區委書記康麻子領導南鄉倒湖、禮屋、奇嶺、蘆溪、樟村等地革命鬥爭,蘆溪還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在舍會山、宋家山一帶,由紅軍挺進師留下的肖龍開、王賽榮等人,在汪振豐、謝則才、鄭茂林等配合下,革命活動擴展到榨裡、棕裡、拜堂石以及浮樑瑤裡周圍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支部、區委和縣委;際上、黃龍口、巖上、汪村、大洪嶺一帶,受柯村暴動影響,游擊隊、農民團、婦女會、兒童團等似雨後春筍湧現,際上和巖上還分別成立過蘇維埃政府;東鄉的鳧峰、赤橋一帶,在休寧縣委的領導下,革命鬥爭也轟轟烈烈,全縣的革命氛圍如火如荼。

這一年,除舍會山、鳧峰等地外,祁門縣境內曾建立過三個黨的組織。一個是以彭玉書為書記領導的祁門縣委會,活動範圍從城東華橋、小坑塢到西鄉的曹村、汪村、正衝、鋪嶺等廣大地區。縣委初建於焦坑一帶,後由於環境惡化遷到小坑塢,繼續堅持鬥爭。領導成員有汪國中、程志泉、陳龍、汪文炎、馬建中、劉春盛等人。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加上黨內出現蘇承品、張金載等叛徒,國民黨反動派武裝四處搜捕革命者,縣委書記彭玉書下落不明,陳龍被抓捕。

另外兩個則是際上紅色蘇維埃和中共石埭縣委。其中際上紅色蘇維埃存在時間極短,主要原因為農曆臘月初八黃龍口橋邊戰鬥失利,臘月十三紅軍又在汪家嶺、秋風嶺受到嚴重挫折,加上當時皖南地區革命形勢全面惡化,紅軍主力撤出,黨組織從1935年元月8日宣佈成立,17日即告解體。中共石埭縣委於1934年7月在毛坦河區委基礎上建立,下轄5個區委、25個支部、170名黨員。8月21日柯村暴動後,在菖蒲還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下設土地部、財政部、交通部、文化教育部。1935年元月,由於國民黨殘酷清剿,縣委解散。

1934年的9月1日,祁門還發生了一次震動國民黨安徽省政府的攻克祁城戰鬥,300多名紅軍指戰員,由紅軍戰士李修柏當嚮導,傍晚由西大街入城,經南大街直衝國民黨祁門縣政府,打開監獄救出此前被捕的陳龍等人,嚇得國民黨縣長蘆子明涉水落荒而逃。但是,隨著當時革命形勢的轉變,1935年,祁門境內的革命活動陷入低潮,包括陳龍在內的一批早期共產黨人在國民黨的圍剿中壯烈犧牲。

烈士陳龍與祁門早期黨組織發展

陳龍烈士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