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冰箱」值得推廣嗎

“分享冰箱”值得推廣嗎

只怕有人還想獨享呢

吳之如 畫

“分享冰箱”互惠互助使社會更溫暖

忠言(公務員)

“分享冰箱”作為一種新興的公益項目,既給愛心商家和群體提供了奉獻愛心的平臺,也給有困難的群眾提供了尋求幫助的途徑,是一種可持續的愛心模式,符合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要求,值得推廣。

“分享冰箱”在上海、泉州等地推出後,便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食物供不應求的現象。“分享冰箱”的社會效益,又一次印證撫慰傷痛、救濟困頓是許多普通人最樸素的心願,它讓人感動,令人振奮。正如哲人所言:“愛心,它的最高境界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使之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的常態。”細微善行的匯聚,有著溫暖整個社會的力量。

“分享冰箱”的背後,彰顯的是樂善好施的美德。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中華民族一直崇尚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大力弘揚這種博愛精神,有助於推動和諧社會、幸福家園的構建。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弘揚樂善好施的美德。“分享冰箱”作為一種新慈善理念的確立、一種新運作模式的探索,給慈善事業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激活了那些蘊含於普通人身上的慈善之力,也關照了貧困者的體面與尊嚴,是一件“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好事。

透過“分享冰箱”這面鏡子,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互惠互助、患難扶持,是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人人參與慈善公益活動,既體現了人類最高尚的品質、最美好的情操,又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誌。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在於樓宇有多高、廣場有多大、馬路有多寬,而在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是否和諧。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變革時期,物慾觀充斥和世俗風盛行成為一種社會病,它所導致的世風日下與道德淪喪充斥滿目、不絕於耳。每當有好人“現身”,有溫暖“升溫”時,那些“最美感動”,總是特別容易讓人感懷,進而期望社會正能量能更足,能更溫暖人心。一滴水能映射太陽的光輝,無數顆愛心便能溫暖世界。“分享冰箱”不僅打造了一個分享愛心和溫暖的公益平臺,傳遞了社會正能量,還倡導了節約理念,避免了“舌尖上的浪費”,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社會成本,更加“接地氣”。

“分享冰箱”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微小但可喜的起步。這一新事物落地過程中,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會有一個適應、調整、改進的過程,我們應該多一些耐心,呵護其不斷成長壯大;而要讓這份愛心走得更遠,還需要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戒除佔便宜的心理。只要趨利避害,“分享冰箱”就能發揮應有的效力,我們的社會也一定會更加溫暖與和諧。

“分享冰箱”概念美好問題不少

李耀鬥(企業幹部)

個人、企業將多餘的食物分享給他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又能杜絕食物浪費,這個被稱作“分享冰箱”的做法日前在上海普陀長壽社區試水。而數天前,泉州首個“分享冰箱”也緊跟著面世。有人對“分享冰箱”的期待值很高,但筆者認為,“分享冰箱”只不過是概念炒作,不會走多遠。

首先,互惠互助的初衷難以實現。“分享冰箱”的推出,初衷是從節約食品和食材資源的目的出發,個人和企業將多餘的食物分享給他人,既互惠互助,又減少和避免浪費。有主辦者強調,“分享冰箱”是分享,不是施捨。可仔細想來,目前我們還沒有富裕到家家戶戶都有剩餘食材的地步,購買食品和食材基本上都可丁可卯,還有什麼可進行“物物交換”的?即便是有親朋送禮,藏貨大“撞臉”,也基本上可以讓對門或樓上樓下消化,互通有無何必捨近求遠!再說了,互惠互助也都講究個基本對等,沒有捐獻或者捐獻很少,怎麼好意思來享用別人的東西啊。

其次,“分享冰箱”不如搞成純公益模式。“分享冰箱”其實是國外“食品銀行”的一個變種。“食品銀行”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是比較通行的做法,就是通過公益組織的有效運作,將商家乃至私人富餘的食品,經捐贈的流轉,免費提供給窮人食用。“食品銀行”模式能夠幫助解決貧困家庭的經濟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為社會底層託底的作用,並且還少了“互惠互助”的許多尷尬,何樂而不為呢?

再次,“分享冰箱”模式容易培養不勞而獲的懶惰思維和行為。推出“分享冰箱”,會使有些不需要幫助的人把這些東西拿到市場上低價銷售,也會有一些懶漢天天從“分享冰箱”裡攫取“白食”。據媒體報道,上海和泉州的“分享冰箱”試水雙雙遭遇尷尬——在短期運營之後,上海普陀長壽社區的一家飯店和居民小區的兩臺“分享冰箱”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有時候剛放進去的食物在10分鐘內就被掃蕩一空,甚至出現了一人多拿、有人想全打包走、一家人一起來拿的現象。泉州也不例外,“分享冰箱”啟用第一天,就大爆新聞,當天的存放食物不多會兒全都被領光了。店老闆在關店前又存放一盒食物,一早發現也沒了。在公民整體文明素質亟待提高的當下,“分享冰箱”儲藏的不一定都是正能量。

即便是大家都推崇的公益模式“分享主義”,也需要政府、企業商家、公益組織之間的互補與合作,還需要建立健全精細化、規範化的運作機制。今年年初才在泉州、石獅出現的捐獻衣物“愛心牆”,如今要麼成了舊物回收站,要麼在一夜之間消失。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分享冰箱”概念雖然美好,但原本就有點像“水中月,鏡中花”,遭遇尷尬和“水土不服”當在情理之中。“分享冰箱”別說大力推廣,就是能夠走多遠也值得懷疑。

“分享冰箱”倡導節約理念

杜楊楠(媒體人)

“分享冰箱”的提出和存在,不僅是呼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傳遞溫暖、分享愛心,更是倡導人們要心存節約理念,過低碳生活,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資源的開發和消耗,讓有限的物質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樣是當今社會需要倡導的美德。如何更好地造福子孫後代,需要我們堅定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積極參與。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生存的基礎,更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多數人已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物質條件的豐富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肆意地鋪張浪費。與此同時,我們對於能源和資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依賴日益增強,更要懂得珍惜和節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正是看到了許多人對資源浪費的熟視無睹和無動於衷,全世界都在熱切關注和竭力倡導節約的生活方式。例如,剛過去的10月16日就是第36個世界糧食日,還有諸如“亞洲熄燈日”、“地球一小時”、“世界勤儉日”等的設立,都是在向我們傳遞節約的理念,也讓更多人意識到了節約的重要性。例如,餐廳的“光盤行動”、生鮮超市閉店前的“特價折扣食品”等,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食物的浪費。對於家庭而言,通過“分享冰箱”這樣的途徑,既節約了糧食,又把食物提供給了需要幫助的人。歸根結底,都是本著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讓節約成為習慣。

“分享冰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髮展、人民素質日益提升的基礎之上的特殊產物。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和世界上某些國家和地區,還有許多人生活在貧困飢餓之中,我們無法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去幫助他們,但可以力所能及地做到勤儉節約。從這個意義上講,“分享冰箱”更像是一個警鐘,時刻提醒人們節儉生活,拒絕奢侈浪費。

推廣“分享冰箱”管理難度大

程紹德(特約評論員)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一年丟棄食物的總重量高達13億噸,同時卻有3600萬人死於飢餓。而這些浪費掉的食物,足足是飢餓人口所需糧食的4倍。因此,注重務實、節儉的德國人從2013年開始便在首都柏林的部分街區設置了“分享冰箱”,倡議人們將手中富餘的食物放入其中,供那些有需要的人取用。而這一善舉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該分享模式迅速擴展到許多國家。

在中國,浪費食物的現象也算是比較嚴重。有數據顯示,國人僅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就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目前仍有不少人尚未徹底解決溫飽問題,還有7000多萬農村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此,大力推廣“分享冰箱”更具實際意義。

然而,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卻是:“分享冰箱”在釋放“杜絕浪費、接濟貧民”善意的同時,也暗藏的食品衛生安全風險,分享食物的質量難以保證,而且在管理上也有很大的難度。比如,如何對個人提供的分享食物進行檢查檢疫,如何防止變態投毒,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怎樣處理等等,這些對相關部門都是不小的考驗。在德國,這些食品衛生安全風險就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憂慮。今年2月,柏林市政府司法及消費保護部就曾召集全市12個區的代表開會,隨後發佈聲明,公開對“分享冰箱”模式提出質疑和監管要求,不少“分享冰箱”已在壓力之下選擇了關閉。

比起德國等發達國家,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應該更為嚴峻,“分享冰箱”所衍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會比德國更令人擔憂。因此,想要推廣“分享冰箱”,既要看到其有益之處,也要認清風險,必須針對人們最關心的安全衛生問題出臺相關管理細則,嚴格把控分享食物的質量,同時相應的管理也必須有效跟進,否則,“分享冰箱”就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最終逃不過夭折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