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服飾是人們用來裝飾自己的物品的總稱,包括衣服、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提包、陽傘、髮飾等。在人類社會發展之初,服飾基本只有遮羞蔽體、保暖禦寒等實用意義,後來隨著物質生活資源逐漸豐富起來,人們對於服飾就不僅僅只追求其實用性了,還賦予了服飾審美的意義。

衣、衽、衿

衣指上衣,有方領、交領之分。衽即衣襟,指綴在上衣上、留下燕尾形的兩條,用來遮掩下裳中的開口處。跪下時,衽就垂下來遮蓋著雙腿。衿即上衣的交領,交領處有結,腰間繫帶,男用革,女用絲。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裳是下衣,在古代指裙。先秦時代只有裳沒有裙。裳又分為裳和帷裳。裳的大體樣子是由七幅布聯結而成,前面由三幅連綴,後面由四幅連綴,腰部帶褶,褶的多少、大小以裳的上腰部與穿著者腰身粗細為度。

即袖子。斂袂,就是整理袖子,跪下稱臣。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為了適應遊獵放牧的需要,由短衣長褲和靴子組成。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政令將胡服引進中原。

禱又寫作“絝”,就是今天的褲子,古代又稱做“脛衣”。沒有前後檔,只有兩個褲筒,類似現在的套褲, 只能穿在裡面,不能穿在最外層。

“裙”是漢代始見的字。裙是把幾幅布帛縫合起來成一筒狀。裳流行在前,裙興起在後,二者可能有過短暫的並行期,但很快裙就代替了裳,那是漢代以後的事了。

帷裳

或稱“幃”。古代朝祭時的服裝,用整幅布製成,不加裁剪。帷即“圍”。帷裳或幃是裳的最初形式。

裘、袍

這是古人禦寒的冬服。裘是皮衣,古代穿皮裘毛朝外。但在行禮與會客時,則要在裘上加一件罩衣,罩衣古稱裼衣。袍,最初是絮有亂麻的長襖,是窮困者之服。漢代以後,出現了絳紗袍、皂紗袍等,袍即成為朝服了。

袞、褐

袞是天子與貴官的禮服。袞上繡有蜷曲形體的龍,後代的龍袍就是從袞演變而來的。 褐是指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

龍袍

古代皇帝的服飾與其他大臣的不同,以示尊貴。從唐代時起,皇旁穿黃色的衣服,上繡金龍,俗稱龍袍;皇后也穿黃袍,上繡金鳳。其他人不得用此顏色,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官服

歷代官吏都有固定的著裝,但各代又不盡相同。漢代文官一律穿黑色衣服。到北周時,開始出現了“品色衣” ,就是按官階的不同穿不同的衣服。後代沿襲,但每一朝代的各級官員穿什麼樣的官服又各有各的規定。

縉紳

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縉是插的意思;紳,大帶。後來人們把“縉紳”作為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的代稱。

胡服

胡服亦稱“胡衣”。 泛指古代北方及西域少數民族的衣冠服飾。由於地理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原因,這些少數民族服裝形制較為緊窄,服裝質料較為厚實,冬季以皮毛為多;服裝色彩以間色為主;裝飾紋樣較為粗獷,題材以禽獸為多。與漢族的褒衣博帶、高冠淺履的服飾形制有很大的區別。戰國末,地處西北的趙國國君武靈王為推廣騎射,在國內普及胡服。魏晉以後,戰爭頻繁,南北交融日益廣泛,胡服空前流行,男女均喜穿著。及至隋唐,胡服不僅被當做常服,且被當做公服及朝服。五代以後,中國先後建立了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這些民族的衣冠服飾也被稱之為胡服。

深衣

亦作“申衣”。即長衣。由上衣下裳合併而成。中國傳統服裝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為上衣下裳制,一為衣裳連屬制。深衣屬後者。深衣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盛行於戰國、西漢時期。不論尊卑、男女,皆可著之。其地位僅次於朝服。東漢以後多用於婦女。魏晉以後,則為袍衫等所替代。深衣制度遂隨之湮設。古代深衣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衣裳相連。製作時上下分裁,然後在腰間縫合。腰縫以上稱做衣,以下稱做裳。裳有十二幅,一般認為代表十二個月。 二、矩領,即領子的形狀為方形的式樣。三、續衽鉤邊。衣襟接長一段, 做成斜角,穿著時由前繞至背後,以免露出裡衣。製作深衣的質料,最初多用白麻布,戰國以後,多用彩帛製作。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漢服

漢服即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飾體系,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則是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 下穿長褲。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襦裙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就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愛穿,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上。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襦,古代稱短上衣為襦。衣服袖子一般較長、窄。交領右衽是漢服標準的領口式樣,外觀如英文字母y。右衽指領子系向身體右邊。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為異族或死者的樣式。襦裙的腰帶用絲或革製成,起固定作用。裙,也就是“裳”,從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種顏色及繁多的式樣。

披帛與半臂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和半臂。這兩種衣飾到今天仍是女性服飾的潮流。披帛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披肩,又稱畫帛,通常以輕薄的紗羅裁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都在兩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不時飄舞,非常美觀。從大量圖像來看,唐朝婦女在各種場合,如勞作、娛樂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為裝飾。半臂是從短襦演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領口寬大,呈袒胸狀。穿時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半臂的下襬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半臂裡面一定要襯內衣。

旗裝

旗裝為清代滿族人的裝束,包括髮飾、服裝、鞋履及掛佩等。滿族在人關以前,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故在裝束形制上較多地反映出北方騎射民族的特點:男子剃髮留辮,剃去頂發,留腦後發,結辮下垂。女子幼時同男子一樣,及全成年,方才留髮。已婚女子綰挽髮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諸名稱。衣服的材料質地厚實,冬季皆著皮衣,衣服樣式以上下連屬的袍褂為主。外出時為了乘騎方便,袍褂多開有衩,衣服袖端多帶有箭袖,以至在挽韁、騎馬、盤弓、搭箭時不致凍傷雙手。由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刀、 箭、火鐮、計時器等只能隨身攜帶,遂相應產生各種掛佩。

旗袍

旗袍是清朝滿族女子穿的服裝,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袖、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也有了明顯改變,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等。30年代,旗袍已經盛行。當時樣式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方面。先是流行高領,繼而又流行低領甚至無領。袖子的長短也在不停地變化,時而流行長過手腕的,時而流行短至無袖的。旗袍的長度也在不斷地變化。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向於取消袖子(夏季),縮短長度和減低領高,並省去了煩瑣的裝飾,使其更加得體、輕便。

唐裝

這一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所以把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釦子由紐結和紐襻兩部分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

道袍

一指道士、僧侶所穿之袍,以白色、灰色、褐色布帛製成。其形制如深衣,大襟寬袖,下長至膝,領、袖、襟、裾緣以黑邊。女尼之袍稱道袍。另外,道袍也指士庶男子所穿便服,其形制如長袍,以綾羅綢緞製成,單、夾、絨、棉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領袖處緣以黑邊,與道士服裝相類,故名道袍,通常採用大襟交領,兩袖寬博,下長過膝。宋代已見其制,元明時期尤為流行。有官職的人平時燕居時也可以穿著。

袈裟

即僧尼法衣,亦稱“迦沙曳”“迦沙”, 為梵語“迦羅沙曳” 的簡稱。另有“離塵服”“逍遙服”“覆膊”“忍辱衣”“忍辱鎧”“掩衣” “無塵衣”“無垢衣”“福田衣”“稻畦帔”“方袍”等稱謂。晉代葛洪撰《字苑》將其寫成“袈裟”,以後一直通用,原意為“不正色”“壞色”。佛教戒律規定僧人法衣不得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純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只許用若青、若黑、若木蘭三色,稱“三如法色”,故名。其制多以零碎布片縫綴而成,直領敞袖,著時覆住左臂,掩於右腋。另在右肩下施一圓環,用以扣搭。所用顏色雖有規定,但實行時並不一致,即印度各佛教部派本身的服色亦並不一致。如大眾部用黃,法藏部用赤,化地部用青等。佛教傳人中國後,各代服色亦有變異。如漢魏多用赤色,唐宋時期,因官吏服色以紫緋為貴,朝廷也常將紫、緋色袈裟賜予有功德的高僧,以示恩寵。唐代以後,多采用黑色,俗謂“緇衣”。 明代佛教分為禪僧、講僧及教僧三類,各類僧服色彩不一。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於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 樣。 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

霓裳羽衣

唐代宮廷舞女所穿的一種舞衣。 開元年間由西域傳入,舞蹈者戴步搖冠,佩珠瓔珞,著五色羽服,珠圍翠繞,蟬紗薄飾,如仙女臨凡。因而用舞衣的名字命名舞曲之名——《霓裳羽衣》。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蓋頭

一指婦女頭巾,盛行於宋、元時期,上覆於頂,下垂於背,日常家居均可戴之。另外也指一種面幕,宋代婦女外出時用以障蔽臉面及上身,作用與唐代的帷帽相似,一般以深色絡紗製成,四方形,使用時披搭在頭上,遮住顏面,下達胸背。也指舊時女子結婚時用以遮蓋臉面的大幅頭巾,通常以紅色布帛為之,拜堂之後由男方揭去。

鳳冠

亦稱“鳳子冠”,為婦女冠飾。是女子冠巾中最重的。因冠上綴有鳳凰,故名。以鳳凰飾首的風氣,早在漢代已經形成,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入廟行禮,頭上首飾即有鳳凰。其制歷代多有變革。至宋代,鳳冠被正式定為禮服。及至南宋,鳳冠除原有的鳳的形象外,還增添了龍的形象,名“龍鳳花釵冠”。明代后妃在接受冊封、參加祭祀或者重大朝會時,亦戴鳳冠。

霞帔

一指彩色披帛,婦女披搭於肩,以為裝飾,以輕薄透明的五色紗羅為之,因其色彩宛如虹霞而得名。後來泛指婦女披巾,也指命婦禮服,亦稱“霞褙”。以狹長的布帛為之,上繡雲、 鳳、花卉,著時佩掛於項,由領後繞至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墜子相連。霞帔產生於宋代,原為后妃之服,後來遍施於命婦。另外也指道士之服。

抹胸

亦稱“圍腰”“主腰”,著於胸前的貼身小衣。通常以色彩鮮豔的羅絹為之,上施彩繡。穿著時,用兩根帶子繫結於頸後,另兩根帶子圍繫於腰。其制視氣候而定。有單、夾層之別,少數還納有絮棉,既可以用做遮羞,又可以禦寒。初多為婦女使用,後來男子也漸漸穿著。

馬褂

亦稱“短褂”,為清代男子所穿的一種短衣。 由行褂演變而來。因為穿著它便於騎馬而得名。其形制長不過腰,下襬開衩。衣袖有長短兩式:長者及腕部,短者至肘間。袖口大多平齊,不做箭袖。以對襟為主,亦有大襟及缺襟等樣式。清初僅用於武士,康熙末年傳至民間,旋即普及全國。不論官庶,均可著之,並演變為一種常服,一般罩在袍褂外。 馬褂的顏色亦有分別。按照規定,親王、郡王以下文武百官,色用石青;御前大臣用明黃等。民間百姓除不許穿黃馬褂外,其餘均可。清亡後,冠服制度多有廢除,唯馬褂得以保存。及至民國初年,馬褂又被定為男子禮服,凡出入重大社交場合均須穿著。

足衣

鞋、襪的統稱。鞋古稱履、又稱舄。後加以分別,單底的稱履,復底的稱舄。舄一般在履下再加木底, 可走溼地。起初為帝王大臣所穿。鞋原是上繫帶子的,革制。鞋常寫作鞵。古代的鞋分革制、絲制、麻制、草制四種。統治階層穿革履絲鞋,貧士穿芒鞋。芒鞋,即草鞋。下層勞動者則只能跣足,即光著腳,不穿鞋襪。

古代的襪子。一般是用布帛、熟皮縫製的,穿襪時要用帶子繫住。古代所謂絲襪、羅襪也是剪裁絲織品之後縫的,不是織的。

上古時的鞋一般稱“屨”。屨是用草、麻皮、絲製成的。草屨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的則是皮屨。

皮鞋,又稱絡緹,就是後代的靴,是從西域少數民族傳入的。先秦的履頭略微高起,並向後卷,到了漢代變為岐頭履。

以木料製成的鞋,鞋底及鞋齒均以木製,鞋面則用繩系,也有用木料雕成的木屐。相傳屐發明於春秋時期。東漢以後盛行,男女均可穿之。婦女所穿者或施以彩畫,俗謂“漆畫屐”。隋唐以後此風漸衰,宋,元時多被用做雨鞋。明清時又被去掉鞋跟,做成一種拖鞋。亦有去其雙齒者,做成平底。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步搖

步搖首飾始見於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是在簪釵上裝飾一個可以活動的花枝狀飾物,花枝又垂以瓊玉,因在走動時,簪釵上的珠玉會自然搖曳,所以得名“步搖”。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為民間所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有富貴豪華之感。六朝以後,其花式愈繁,晶瑩輝耀,與釵鈿相混雜,簪於發上。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

盤扣

盤扣為聯結衣襟的扣子,多以布條或絲線編結而成,中間不剪斷地纏繞編織出花紋,不僅作為釦子,還具有裝飾作用。盤扣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蝴蝶盤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等。

頭飾

古代,小孩頭髮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子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髮盤成髮髻,叫結髮,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髮式。到清代。男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髮,腦後拖一長辮。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髮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髮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髮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未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髮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髮,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用黑色的布帛做成。加上紅色的纓子,這是天子之冠。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上面飾以布帛機頭(布匹的首尾,有纓穗),這是諸侯之冠。還有皮弁冠,冠頂尖尖的,由象骨支撐,外部用鹿皮製成,根據地位高低、職位大小,所加鹿皮塊數多寡不一。還有一種叫爵弁冠,一般寬8寸,長1尺2寸,前小後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製成。由於其形狀似古酒器爵,或形如鳥雀,所以叫爵弁冠或雀弁冠。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冕,上古最尊貴的禮冠,為黑色, 是天子、諸侯及眾大夫在祭祀的時候佩戴的。冕的上面是一塊長方形的木板稱“延”或“綖”, 延的前沿掛有一串串的小圓玉,稱做“旒”。天子、諸侯、大夫冕上的旒各有等差。到魏晉南北朝後,只有皇帝用冕,故“冕旒”成為帝王之代稱。

花一種比較尊貴的冠,又分為“皮弁”與“爵弁”兩種。皮弁由白鹿皮製成,頂呈尖形,類似後代的瓜皮帽。在皮塊相接處綴有許多五彩玉石,稱做“綦”。爵弁是次於冕的冠,又稱雀弁。它的顏色是紅中帶黑,用細葛布或絲帛製作而成,形狀如雀頭,為大祭時士人與樂人所戴。

一種在佩戴弁、 冕時加於髮髻上的用具。笄較長,橫插於髻上,並穿過髮髻, 然後將冕、弁別在髻上。 笄後代又稱做“簪”,女子由於不戴冠,只用笄、簪固定髮髻。為了區別起見,固定冕弁之具稱做橫笄,周定頭髮的稱做髮簪。

古代庶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幘。幘就是包發的巾,平民百姓所戴之幘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因此稱百姓為黔首(黔即黑色),是從頭衣顏色來區別的。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陌頭

又稱綃頭、絡頭、帕頭。就是從前包至後,在前額上打結,與今天陝北農民以羊肚手巾包頭相類似。後代改稱為幞頭。

據說是沒有冠冕之前的頭衣。古時的帽只是一種便帽,後來帽則成為一種正式的頭衣。

烏紗帽

烏紗帽簡稱“烏紗”。一指以黑色羅紗製成的軟帽。通常做成桶狀,戴時高豎於頂。魏晉以後較為流行,尤其以逸士文人所戴為多。隋朝初年,把烏紗帽作為禮冠,無論職位高低,均可佩戴。隋朝末年因為折上巾的流行, 烏紗帽漸漸衰落。 在五代、宋、元一直流行。 另外特指明代官帽,亦稱“烏帽”,由唐、宋時期的幞頭演變而來。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帽身前低後高,左右各插一翅。 此為文武百官常用的冠帽。後以之作為官員的代稱。

頂珠

頂珠亦稱“頂子”,簡稱“頂”,是冠帽頂部的裝飾品,通常以金銀製成託座,上嵌以珍珠寶石。珠寶造型以圓形為主,亦有做方形、菱形、錐形或多邊形者。除用做裝飾外,還可藉以辨別官階等差,區別主要通過質科及色彩來體現。如:大紅頂子,亦稱“紅頂子”“珊瑚頂”,是清代親王以下,文武二品(一說為三品)以上官吏冠帽上的頂飾。而藍頂子,亦稱“藍寶石頂”,為清代三品官吏冠帽上的頂飾。青金石頂為清代四品官吏冠帽上的頂飾。水晶石頂為清代用於五品官吏冠帽上的頂飾。

亦稱“翎子”,清代官吏的冠飾,以孔雀羽毛等製成。除裝飾作用外,還可以藉以區別官階等級。一般分孔雀翎和藍翎兩種,以孔雀翎為貴重。帽上綴翎始於明代,當時多采用靛染天鵝翎,有一英、二英、三英的區別。清代承襲此制,並以一眼、二眼、三眼為別。以三眼為貴。明代的翎多綴於笠上,不同於清朝曳於冠後。清初戴翎有嚴格的規定,至後期用兵頻繁,動輒以花翎為賜,戴者漸漸多起來。清朝中期以後,制度漸漸衰馳,出現了出錢捐戴的現象。

玉帶

以玉裝飾的腰帶。唐代規定,文武百官著禮服時均用革帶,帶上綴方圓牌飾,以牌飾質料、數量區別等級。如三品以上金玉並用,四五品用金,六七品用銀等。宋代沿襲唐制。金代規定,玉帶為皇帝以下,正一品以上所繫腰帶。元代沿襲金制而略有損益。明、清時仍然系玉帶。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服飾詞彙

荷包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能隨身佩戴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負荷;囊者,袋也。所謂“荷囊”,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儲放在這種袋裡。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 故又有“囊”之稱。“荷包”這一名稱出現在宋代以後。清代荷包有大量實物傳世,通常以絲織物製成,上施彩繡。因製作荷包的質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造型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蘆,所以稱之為“葫蘆荷包”。有的被做成雞心形,上大下小,俗稱“雞心荷包”。

璜、環、玦

都是佩飾。璜的形狀像壁的一半,玉製,也用作祭祀、喪葬時的禮器。環是環形的玉。玦也是環形的玉,但有缺口,常佩戴在身上。

佩巾

又稱巾兌、紛巾兌。佩巾既是裝飾品又是日常使用的物品,是用來拭手、擦汗去垢用的,一般都佩戴在身 上。

香袋

又稱容臭、香囊,內中多置放各種香草、香料。

翠眉

眉本來是黑色的,為了美觀,婦女往往進一步描抹,使之加黑。先秦至漢代均用黛來描眉,偶爾也描翠眉。到了南北朝時開始畫翠眉。翠眉又稱綠眉。唐代時,翠眉開始流行起來。

花黃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 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由於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以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

鉛華

鉛華是指中國古代婦女用的化妝品。古代的妝粉裡面會添加鉛,所以鉛華是妝粉。曾經是古代中國婦女長期使用的化妝增白用品。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時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 也稱“鉛粉”,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最初用於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

服色

指服裝的顏色。本指宮室、車騎等器服顏色,後多指官員品服和吏民衣服的顏色。在中國曆代,禮節分明,尊卑有度。如根據季節的不同,在祭祀時需穿著不同的服色:春用青,夏用朱,季夏用黃,秋用白,冬用黑。又根據方域的不同,採用不同的顏色:如東方用青,南方用赤,西方用白,北方用黑,中央用黃。古代軍隊的組織多根據這一傳統制度劃分, 各方兵卒的號衣及旗幟顏色亦以此為別。從隋代起,則規定黃色為皇帝專用,諸臣百官所用的服色各有等秩。如唐貞觀年間規定,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緋,六、七品用綠,八、九品用青。又如,宋代規定庶人、商賈等人只能用皂色及白色。明代規定官吏不能用黑色、綠色、明黃、薑黃諸色。

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綢面呈明顯斜向紋路,混用其他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質地輕薄,用於裱畫、裱圖。其他綾類織物色澤鮮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

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的花紋織物統稱羅。羅類絲綢織物的品種有橫羅、直羅、花羅。羅類絲綢產於浙江省的杭州市,因此又稱杭羅。杭羅由於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成為羅類織物的傳統名品,馳名中外。它是純蠶絲織物,面料風格雅緻,質地緊密結實,紗孔通風,透涼、穿著舒適,涼爽,是夏季的首選衣料。

綢是絲織品中最重要的一類。綢類織物品種很多,按所用原料分有真絲類、柞絲類、絹絲類、合纖綢等。一般市場常見的絲綢有美力綢、斜紋綢、尼龍綢等。美力綢多是純人造絲產品,它的綢面色澤鮮豔,斜紋道清晰,手感平滑挺勁,主要用來做高檔衣服的裡綢。

應用緞紋組織、綢面平滑光亮的織品稱為緞。緞類織物俗稱緞子,品種很多。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複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工藝水平最為高級的大類品種。我們常見的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 古香緞等,可以做旗袍、被面、棉襖等。其特點是平滑光亮,質地柔軟。古香緞、織錦緞花型繁多,色彩豐富,紋路精細,雍華瑰麗,具有民族風格。

說明:本文來源於譚龍曼編寫的《傳統文化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