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古代建築因動能不同,其式樣也有較大不同,包括城牆、宮殿、住宅、陵園、 寺院、宮觀、園林、橋樑、塔等。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城、郭

城和郭都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和奴隸叛亂而修築的高大的牆垣,是圍繞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禦構築物,以閉合的城牆為主體,包括城門、箭樓、墩臺、樓櫓等,也指邊境的防禦牆和大型屯兵堡塞。城、郭連用時泛指城;兩者對舉時,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城又引申指裡城, 郭指外城。故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說法。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城樓:城門上的瞭望樓。 箭樓:城門上的樓,闢有供遠望、射箭的窗孔。 甕城:又稱為月城,城外所築的半圓形的小城,以作掩護城門、加強防禦之用。 城邑:即域和邑,後泛指城鎮。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之地。 城塹:即護城河。 城池:即城牆和護城河,泛指城、城市。

街、巷、衢

街、衢的本義都是四通八達的大道,後泛指城市中兩邊有商鋪、店肆的商業區段,即現在的街道。街、巷義近,直者、大者為街,曲者、小者為巷。

廛,原指古代城市平民一戶人家所居的房地。 市廛:市中店鋪,又指店鋪集中的市區。 廛裡: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稱。

市井

城邑中集中買賣貨物的場所,泛指街頭、街市。

日常居住的地方,並指人居住的整個範圍,不光指人們居住的房屋,還包括房屋前後左右的地方。 宅第:又稱府第,指貴族官僚或士紳人家的住宅。與一般住宅相比,其規模較大,規格較高,裝飾更考究、更豪華。猩宅:高級官員的官邸。

舍、館

指人的臨時住處,在古代是接待人的地方。二者的區別在於,舍是指臨時居住的處所和一般的客室,作房屋時,往往指簡陋的房屋;館則是固定接待賓客的客舍,要比舍華麗。

廬、寓

廬是指臨時搭建的簡陋住室,沒有樑柱,沒有門,類似今人所說的茅窩棚;寓本是寄居的意思,後來稱自己家居之外的住所叫寓所或某寓。

板築

又作“版築”。中國早期土木建築多搗土為牆,稱為築。築土前先夯實牆基。築牆時,以兩板相夾,填土於其中,用杵搗實。這種方式在民間長期存在,一直到現代仍然繼續使用。

基礎

指建築物的根腳,牆基的夯土稱基,柱子所立的石墩稱礎。基礎是整個建築賴以豎立的依靠。後喻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

屋脊

傳統木結構房屋多為人字形屋頂,屋頂中間高起的部分稱屋脊,指屋頂相對的兩斜坡在頂端的交會線。也用以指屋棟、棟樑。

棟樑

梁,指架在牆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亦泛指水平方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棟則指房屋的正樑,即屋頂最高處的水平木樑,支撐著椽子的上端。

棟宇:房屋的正中和四垂,亦可指代房屋。

大梁:古稱脊檁,架在木結構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橫木。

椽桷

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其作用主要是承屋瓦。圓的木條叫椽,方條叫桷。

楹柱

較大的房屋需在屋中立若干承重的柱子。楹,指廳堂前部的柱子。後世人們往往在此掛貼對聯,稱為楹聯。

門楣

楣,房屋的橫樑,即二梁,又指屋簷口,即椽端的橫板,又指門框上的橫木。門楣,亦作“門眉”,即門框上端的橫木,又指門庭,故有“光大門楣”之說。

門戶

古代門和戶有別,雙扇的為門,單扇的為戶。宮室從外到內,凡正中的門都是雙扇大門,其他的室門則是單扇的戶。周人稱外大門為皋門, 中大門(即堂門)為應門,室的大門為路門或寢門。

窗牖

士大夫以上的人的住所既有門、戶,又有窗牖。窗牖泛指窗子,二者一般籠統言之,沒有區別。若加區分,戶邊的窗叫牖,北向的窗叫向。 《詩經・七月》的“塞向墐戶”,是說農夫的住室為了避風,到冬季要用土糊住北窗,又用泥抹嚴室門的縫。

牆、垣、墉、堵

凡用磚石等砌成的承架房頂的建築體,或用以隔開內外的建築體,都稱為牆。垣為矮牆,如稱短垣,一般指院牆、圍牆。墉,本義為城牆,引申指高牆。堵,本義亦為牆,亦為矮牆。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宮室

宮、室都是房屋的意思。二字常混用,分別言之,則宮是總名,指整所房子,包括房屋外面的圍牆;室側重於房屋內部,只是整所住宅的一 個居住單位,即住室。故圍牆稱“宮牆”,而“升堂入室”不可改為“入宮”。另,先秦時期,宮室指一般住宅,沒有貴賤之分。秦漢以後,只有帝王的住所才叫做宮,如皇宮、宮殿。後來,宗廟、神廟也叫宮。從此,宮、室二詞的意義就有比較大的差別了。

殿堂

殿本為高大的房屋,後又特指帝王所居住和朝會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堂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殿、堂為皇室建築中的主體部分,二者區別較大:堂只有階,殿則不僅有階,還有陛。另外,殿除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做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

堂、室、房

古代建築的主體由堂、室、房組成,都建築在高臺之上。堂的位置是在住室的前面,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禮的地方。堂的後面是室,是住人的地方。帝王的室叫路寢(路,大也),大夫以下稱正寢。室的東、西兩側有屋,叫東、西房。堂前有臺階。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廂指堂的東西兩側的夾室前小屋,後世多指堂和室之間的左右兩側房屋。堂、室都朝南,後世的東廂、西廂則朝西東。

四隅

寢室內的四角,分別稱之為奧、窔、宧、屋漏。室內的西南角稱做奧,此處為尊者居坐之處。西北角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做屋漏。東漢學者鄭玄解釋說:“屋,小帳也。漏,隱也。”此外, 東南角稱窔,東北角稱宧。四隅都有幽深、隱蔽之意。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階陛

堂前的臺階有兩個,分東、西階。東階是主人行走時用的,而西階是留給賓客行走時用。宮殿的臺階有級數規制,稱為陛。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影壁

在院落的大門內迎面處或大門外正對門之處所立的一道短牆,作屏障之用,又稱蕭牆、照壁。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的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廊廡

廡,堂下週圍的走廊、廊屋。廊廡泛指在屋簷下面、正房兩旁所建的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遊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杆、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 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樓閣

泛指多層建築物。閣,下部架空的小樓房。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有的佛寺以閣為主體。閣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杆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樓則多狹長曲折,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庭院

庭是指堂前的露天空地,面積一般較大。王宮的庭是群臣朝見君主的地方,故稱朝廷。庭中一般還種植槐樹、柏樹等。堂後與室之間一般也有露天空地,稱後庭,後世或稱為院。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宮殿

秦漢以前,宮殿與殿堂同義,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漢以後,宮殿為帝王專用,後來又為宗教神祇所用。歷代宮殿基本都採用前朝後寢的佈局。沿著中軸線在最前面設置若干大殿,為朝會施政之所,以高大、空曠為特點;後庭為宮,是帝后、嬪妃所居之處。宮殿都追求宏偉壯麗。一表現在宮殿屋宇之多,如西漢時蕭何負責修造的未央宮就由40多座殿堂組成,周長達11公里;二表現在殿頂的形式和裝飾上的考究,如大屋頂設計,逐漸形成以重簷廡殿為最尊貴的形式。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最初指部落聚居地的主要入口兩側的崗樓形式,後來演化成皇宮的進門。一般是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有觀樓。因為二闕之間有空缺, 因此叫做“闕”或“雙闕”。它開始是顯示威嚴、供守望用的。後來逐漸成為區分尊卑、崇尚禮儀的裝飾建築。又名觀、魏闕、象魏。

甬道

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為甬道,兩旁有牆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亦為甬道,是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明堂

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祠堂

最初春祭稱祠,祠後來用來泛指對鬼神的祭祀。漢代以後則變成祭神的處所,以後又稱供奉祖先的廟為祠、祠堂。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

臺榭

臺原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榭為臺上的木構房屋,兩者合稱為臺榭。 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等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 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誌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又稱牌樓,為單排立柱。在立柱上加匾額等構件而無屋頂的稱為牌坊,有屋頂的稱為牌樓。牌樓多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的入口處, 或在城鎮、街衢的衝要處,如大路起點、 十字路口、橋的兩端等處。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誌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輔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築,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中國園林萌發於商周,成熟於唐宋,發達於明清。 它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

一、商周時期:這一時期的園林多為帝王粗闢原始的自然山水叢林,主要用作狩獵場所,兼供遊賞,稱為苑、囿。

二、春秋戰國至秦漢:這一時期,帝王和貴戚富豪模擬自然美景和神話仙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而建造的園林,其中建築數量很多,鋪張華麗,講求氣派。帝王園林與宮殿結合,稱為宮苑。

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參與造園,以詩畫意境作為造園主題, 同時滲入了主觀的審美理想;構圖曲折委婉,講求趣味。

四、兩宋至明初:這一時期的園林以山水寫意園林為主,注重發掘自然山水中的精華,加以提煉,園景主題鮮明,富有性格;同時大量經營邑郊園林和名勝風景區,將私家園林的藝術手法運用到公共性比較強的風景區中。

五、明中葉至清中葉:這一時期園林數量驟增,造園成為獨立的技藝,園林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私家園林(主要在江南)數量驟增,皇家園林仿效私家園林,成為私家園林的集錦。造園法則成熟,出現了許多造園理論著作和造園藝術家。

最初指衙門,在漢代,三公衙門稱府,九卿衙門稱寺,如大理寺等。 後由於西域僧人傳經至中土,居於鴻臚寺,後便將僧人所居的廟也稱做寺了。寺後來就專指和尚廟。

本指祭祀建築,如供奉祖先的房屋,有宗廟、太廟等,再如祭祀山川、神靈、仙佛或奉祀聖賢的地方,有寺廟、岱廟、城隍廟、土地廟、孔廟、關帝廟等。另外還指王宮的前殿,泛指朝廷,如廟堂。

原指宗廟或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後來,道教的廟宇也叫觀。

古代祭祀天、地、社稷以及誓師等大典之用的高臺,用土和石築成。 著名的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

歷史文化常識:學中國歷史必須掌握的建築詞彙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說明:本文來源於譚龍曼編寫的《傳統文化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