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之間就有一個「道」,做人要盡道,不要討道

做一位歡喜的菩薩

◎近含法師 講於2002年敬老節

摘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月刊 第404期

我先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少年,他結婚之後,因為母親已經七八十歲,很老了,什麼事情都要人幫忙照顧,吃東西也吃不動,走路也不行了,身體也不好,他就很討厭他母親。

有一天,他和母親說:“媽媽!我帶你去山上!”就揹著他母親,經過一個樹林,他母親就拿著樹枝一路做記號,走一段路,就放一枝。這個兒子把母親背到很遠的深山裡,天快暗了,他很心狠,就說:“媽媽!你很老了,我養你不起,你年紀又那麼大,我把你放在這裡,我要回去了!”他的母親說:“孩子啊!天快暗了,你把我帶來這裡這麼遠,我怕你回去找不到路,我一路上幫你做記號,你就知道怎麼走回去了。”

父母疼孩子的心如此,明知道這個孩子如此不孝,不願意奉養她,還一路做記號,怕他兒子找不到路回去。他兒子這時才良心發現深受感動,就把母親背了回去。我們世間上有一句話:“父母愛兒長江水,兒愛父母不如一根扁擔長。”相信在座許多長輩,都會有同感。

兩個人之間就有一個“道”,做人要盡道,不要討道

兒女孝順父母都是有限的,不像父母疼孩子一生一世。兒子都七八十歲了,還當他是幼兒一般,怕他寒、怕他餓,很煩惱。有的老人會怨嘆:“我都七老八十了,兒女都不孝順我!”愈想愈難過,愈想愈煩惱。其實,我們人和人之間,兩個人之間就有一個“道”。“道”就是我們要走的道路,像父親和兒子之間,就有“父子道”,兄弟之間就有“悌道”,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之間也有“道”。而我們做人要“盡道”,不要“討道”。

“討道”就是向對方討這個道理。例如,父母要盡“慈道”,不要向兒女討“孝順道”,因為你如果討不到,就會起煩惱。兒女自己要盡“孝順道”,不要向父母討要對他好的“慈道”。

同樣的,出家人盡出家人的“道”──誦經、修行,不能向居士討供養、化緣;要不到,就會起煩惱。居士就是盡本分護持三寶,不能要求出家人──你要為我說法,你要做好出家人的本分。

只能各盡自己的“道”,不能討對方的“道”。每個人儘自己的“道”,這世界就沒有煩惱、沒有戰爭。再說,各位長者都為家裡奉獻了一生,照顧兒女長大,有了孫子,又要煩惱孫子要不要成家?煩惱到頭髮都白了。您不如把時間留給自己,想想自己要行什麼“道”?要行“菩薩道”,將我們的心放開,不要一天到晚生氣兒女不孝順。

兩個人之間就有一個“道”,做人要盡道,不要討道

心要放下、放大,像今天“敬老節”,要想有多少人來這邊護法,有多少年輕人,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照顧我們年長的人。將內心放大,讓內心像大海一樣;以前只關心自己的孩子,現在要去關心一切的眾生。為什麼呢?人和人之間要有一種感恩的心,好像這次法會的佈置、煮的齋菜,都是很多人成就的;插的花,使用的燈、桌子等,都是有種植和製作的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受到很多眾生的恩,所以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有報恩的心。有感恩的心,對每個人就會生起慈悲心,自己的心就快樂,每天歡歡喜喜,做一位歡喜菩薩,心情就會開朗,身體就會健康,生活也會有意義。

有人說:“做菩薩要護持、要佈施,我也沒有錢,怎麼辦?”有一句話說:我們沒有錢,但是我們有“口”,“口”不要說是非,要說讚歎別人的話。隨喜功德,別人歡喜,我們也歡喜。所以我希望各位年長的貴賓歡歡喜喜來參加“敬老節”,也要用歡喜心來行“菩薩道”。

兩個人之間就有一個“道”,做人要盡道,不要討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