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延禧攻略》播到後期,被討論最多的角色之一,應該就是容妃了。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張嘉倪-容妃-《延禧攻略》

張嘉倪憑容妃這個反派角色,又火了一把,大家才反應過來,二十歲一戲成名的紫菱如今出落成了氣質優雅的容妃。

而生活中的張嘉倪,前一段時間剛順利誕下二胎,還說:1+1=4,那份為人母的幸福隔著屏幕都讓人覺得甜。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她會經常在微博曬孩子的照片,哭了、笑了、玩了,做了什麼。而通過她丈夫的微博可以看到,有時候因為工作她要與孩子分開時,母子倆有多難受。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而張嘉倪在採訪中也說,當時生產後復出,在劇組除了超負荷的工作,另一個壓力就是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只能拿出孩子的照片不停地看。

有時候,不能陪伴孩子,她會不放心,會內疚。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天下的媽媽都一樣,都不捨得跟孩子分開,恨不得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不錯過他成長的任何瞬間。一旦分開,最難熬的就是對孩子的想念。

也許,每個媽媽要面臨的很大一個課題就是“母子分離”。這不,馬上要開學了,又有媽媽捨不得孩子去上學了。

01

媽媽,比想象中脆弱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心理學家弗洛姆就說,“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照顧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讓孩子離開自己”。

而這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媽媽是超人2》裡,馬雅舒送女兒米雅第一次去上幼兒園,前一天在家裡各種收拾和準備,女兒還沒什麼,她早就難過到不行。

第二天,全家出動把女兒送到幼兒園,孩子躲在媽媽身後,馬雅舒又一邊重複著“不要害怕”,一邊抹眼淚。

米雅第二次入園時,雖然還是有情緒,但可以獨自走向老師,可即便這樣,馬雅舒還是傷心難過到哭。

為此,觀眾紛紛吐槽馬雅舒就是母愛的反面教材,女兒去上幼兒園,她哭的比女兒還要多。

雖然馬雅舒這種做法的確不利於孩子適應環境,但就像她說的那樣“根本忍不住”。其實,媽媽很多時候像無所不能的超人,但卻是最脆弱的人。

朋友小敏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送兒子上幼兒園,孩子撕心裂肺地哭,要麼抱著她的腿不放,要麼乾脆躺在地上打滾兒。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在公司見到小敏,都是梨花帶雨的模樣,她說每天都要和兒子演一場“哭戲”,兒子哭著進教室,她哭著進公司。

到了公司,小敏也是各種各種跟老師打聽。從老師拍回來的視頻裡,無一例外地看到孩子玩得不亦樂乎。這本是她期待的樣子,可她卻又悻悻地說:“他好像很快就能把我忘了”。

媽媽就是這樣矛盾的人,明明盼望著孩子很好地適應生活,但心裡又渴望著被孩子依賴的幸福。

孩子面對分離時,會哭會鬧,但在不斷探索裡,TA慢慢學會了和外界一切相處。而媽媽,卻總是翻看著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暗自感嘆,甚至希望孩子長得再慢一些。

所以,分離焦慮背後,孩子要比想象中堅強,反而是媽媽比想象中脆弱。

02

給孩子一個成長的心理緩衝期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與媽媽的焦慮不同,孩子的分離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從發展心理學上看,3歲到7歲的幼兒期和7歲到12歲的童年期,是分離焦慮的“重災區”。

他們因為年齡較小,所以每當分離,需要在這份掙扎裡積蓄面對的力量。

我在遊樂場見過一個小朋友,媽媽把她和奶奶送去玩海洋球,可到了現場,孩子死活不讓媽媽走,好說歹說,就是不讓。

眼看就要遲到,只好讓奶奶抱著她在球堆裡,媽媽硬是走了,可孩子又是扔球又是打奶奶,邊喊媽媽邊哭。

可過了一會兒,看到其他小朋友從滑梯上滑下來,她也好奇,四處張望。終於在奶奶的鼓勵下,她也滑了一下,就這樣,慢慢地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跑上跑下。

孩子的焦慮是一個適應的過程,每當面對陌生環境和人群,TA會疑惑,離開媽媽,自己能不能行?外人會不會喜歡自己?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將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反抗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會大哭,甚至又打又鬧;作為照顧的人,只需要安靜地抱著TA就好,讓TA將情緒慢慢發洩出來。

  • 第二階段:失望階段。

TA已經確定媽媽離開了,還是會斷斷續續地哭泣,但發洩行為會減少,甚至自己一個人發呆。這個階段,身邊照顧的人可以給孩子一些好玩的玩具,也可以引導其他小朋友和TA玩,讓TA感受到被喜歡。

  •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就來到第三階段:超脫階段。

TA開始依賴現在照顧的人,也可以去自由活動,能和其他人一起快樂玩耍,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再出現,TA還是會難過。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適應陌生了,雖然內心還伴有恐懼,當爸爸媽媽再次出現時,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聽TA講述一下正在玩的內容就好。

其實,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是TA的一個心理緩衝期,當TA渡過了這三個階段,就會增加一份安全感和力量。作為媽媽,最好不要去打斷這個接受的過程,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

03

母愛,終將走向成熟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曾有人說,媽媽的包辦,就是對孩子成長下的詛咒。說到包辦,還是要說馬雅舒和女兒米雅的“分離”。她試圖將一切都給女兒準備好,所以,上學的前一天忙前忙後。

看到孩子不願意到老師身邊,她一再重複“不要害怕”。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本來沒有害怕的意識,只是不願意和媽媽分開。但在媽媽的重複下,她會告訴身邊的人,她不願意和媽媽分開是因為“害怕”。

所以,作為媽媽,我們不得不把屬於TA的那份成長權交給TA,給孩子一份更成熟有力的愛,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 首先,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不要因為有情緒,就定義孩子不行,在不指責、不溺愛中陪伴孩子順利渡過“分離焦慮”的階段。

  • 其次,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跟孩子對話時,多用一些積極正向的語言,比如“你一定會和小朋友相處很好”之類。

母子分離焦慮:每分離一次,都成熟三分

還有就是和孩子遵守約定,比如說哪個時間打電話,哪個時間接TA幹什麼。一定要做到,如果實在做不到,真實的和孩子商量,讓TA來決定備選方案,這樣,

孩子才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去探索。

  • 最後,態度溫和,但要立場堅定。

哪怕孩子哭鬧到讓人心疼,也要狠狠心讓TA接受,因為這是分離的正常反應。

不要訓斥和比較,比如不要說“人家誰誰比你小都可以”,“你每次都這樣,晚上說的好好的,白天就變”,等等。

有時候,是媽媽離開孩子,但長大後,每個孩子都會離開媽媽。孩子終究會長大,母愛終將走向成熟,我們都要準備好面對必然的分離。

簡單來說,成熟的母愛,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懂得放手,然後讓孩去探索、去試錯,你陪孩子走過人生的這一段路,便已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